首页 景点排名文章正文

人民日报上的视觉版·2025年2月份合辑

景点排名 2025年03月02日 18:50 3 cc

来源:【人民日报一撇一捺】

融媒体时代,纸媒既要有热度、有深度,还要有颜值、有新意。

紧扣时代脉搏,顺应融媒趋势,人民日报加大视觉版见报频率,采用大幅精美图片,结合精心的版面设计,以强烈的视觉冲击力和鲜明的时代感,生动直观地呈现中国精神、中国奋斗和中国成就。

人民日报视觉版月度合辑,邀您共享,与您同行!

2.1 ►

人民日报上的视觉版·2025年2月份合辑

申遗成功后的首个春节,旅游热度不断提升。有机构发布的《2025春节旅游消费趋势报告》显示,文化游、避寒游等成为显著的出游主题。与此同时,受益于“免签朋友圈”扩容,“中国游”成为越来越多外国游客的优先选择。

乐赏民俗、趣品非遗;畅享冰雪、体验冬趣;海边漫步、避寒养生……内容多样的文旅新产品、新场景,不但满足了节日文旅消费需求,也进一步推动形成需求牵引供给、供给创造需求的更高水平动态平衡,不断释放消费新动能。

2.13 ►

人民日报上的视觉版·2025年2月份合辑

1月14日至2月22日,春运40天,人员流动量超90亿人次,创下历史新高。面对这场大规模的周期性“大考”,各地各部门全力以赴,加强服务保障,助力广大群众安全顺畅返程。

推动事故多发点路段的隐患治理;增派人力巡查;提前发布极端天气预警;为飞机喷洒高温除冰液……一系列有力措施,织成了一张涵盖公路、铁路、航空和水运的安全网络。增设充电桩,增加安检通道,延长公交地铁运营时间……返程游子的归途上,也有无数工作人员的坚守和奉献。

2.18 ►

人民日报上的视觉版·2025年2月份合辑

“芝兰生于深林,不以无人而不芳”。兰花,自古以来便承载着中国人对高洁品格的向往。

冬无严寒,夏无酷暑,贵阳独特的地理环境孕育了丰富的野生兰花资源。贵阳是一个多民族聚居的城市,上世纪五六十年代,每到兰花盛开的季节,周边的苗族、布依族等少数民族同胞采摘兰花,捆成一簇簇,倒挂在扁担上,一路哼着山歌到贵阳沿街叫卖,颇受市民欢迎。

1987年,兰花被正式确定为贵阳市市花,从此成为这座城市的精神象征之一。不仅市民家中爱养兰花,兰花造型还成为许多雕塑、装饰的灵感来源,以各种形式盛放在城市地标之中。

2.20 ►

人民日报上的视觉版·2025年2月份合辑

1月14日启动的今年春运,铁路客运量突破5.1亿人次。春运首日起,由中央宣传部文明创建局、中央网信办网络传播局、中国国家铁路集团有限公司党组宣传部联合举办的“我的铁路风景”主题宣传活动,在31个主要铁路客运车站同步启动。网友或拍下窗外的风景、或记录同行的旅客、或定格站台的一瞬,留下一幅幅美好画面,也讲述一个个动人故事。

人民日报从中选取精彩图文,与读者共享旅途的风景。

2.28 ►

人民日报上的视觉版·2025年2月份合辑

梅花是一朵文化的花,南京是一座文化名城,花与城,因文化紧密相连。

南京的文化盛于六朝。“折梅逢驿使,寄与陇头人。江南无所有,聊赠一枝春。”南北朝诗人陆凯一首《赠范晔》,成为咏梅诗中较早的名篇。“昨日北湖梅,初开未满枝”,李白笔下的北湖,正是今日的玄武湖……及至明代,南京人在紫金山下的梅花坞赏梅咏梅、以梅会友,梅花诗会、梅花宴等渐成风尚。

千百年来,梅文化浸润着南京这座城。1982年4月,梅花成为南京的市花。南京的赏梅胜地,除了东郊的梅花山,西郊的古林公园梅岭、南郊的雨花台梅岗等地同样游人如织。1996年,首届南京国际梅花节举办,至今已办了多届。

本期责编:刘莉莉、罗彦、刘扬、任彤彤

本文来自【人民日报一撇一捺】,仅代表作者观点。全国党媒信息公共平台提供信息发布传播服务。

ID:jrtt

发表评论

醉苍生 Copyright © 2013-2024 醉苍生. All Rights Reserved.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