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景点排名文章正文

何君尧提议,将香港皇后大道改名,并移走女王雕像,换成林则徐像

景点排名 2025年07月02日 21:50 1 admin

日前,香港立法会大会讨论更新文化政策议案时,何君尧议员抛出一枚“文化炸弹”。他直言香港诸多街道与公共空间仍被殖民符号催眠,呼吁将皇后大道、维多利亚公园等英国殖民时期的标志性地标改名。最引人注意的是,他提出移走维多利亚女王雕像,以林则徐铜像代之,让这位虎门销烟的英雄取代象征殖民历史的英国君主。

2024年7月,香港通过《2024年成文法(杂项规定)条例草案》,废除“女皇陛下”、“总督”等法律条文中的殖民词汇。法律条文可以一夜修改,但深植于市民日常生活的地名与雕像却成为更难消除的印记。2022年11月,他首次提议用中国杰出人物轮替命名公众场所,名单涵盖从岳飞、文天祥到李小龙、金庸、钟南山等民族英雄与现当代杰出人物。本次立法会提议,正是这一思路的延续。何君尧建议替换维多利亚像的林则徐,是极具象征意义的选择。这位1839年虎门销烟的钦差大臣,直接触发了第一次鸦片战争——那场导致香港割让的战争。

何君尧提议,将香港皇后大道改名,并移走女王雕像,换成林则徐像

而维多利亚女王在位期间(1837-1901),正是大英帝国殖民扩张的巅峰期。香港在其任内成为殖民地,中国被迫签订《南京条约》。将林则徐与维多利亚置于同一空间,无异于将侵略与反抗的历史并置。“(人们觉得)天天去维多利亚公园挺好,但忘记了维多利亚对香港、对中国内地造成了什么伤害。”何君尧在立法会直言。他主张若保留女王雕像,必须加设林则徐像形成历史平衡,“把肮脏面拿出来给人看”。

这种“去殖民化”思路与上海、武汉处理租界历史建筑的方式形成呼应——保留建筑本体,但通过历史标注重新诠释其意义。何君尧的提议立即引发两极反响。支持者认为这是迟来的文化正名。2021年已有民间团体呼吁将维多利亚公园改为“人民公园”,网友称如此一改“气势瞬间提上来”。反对声音则担忧历史断层与文化成本。皇后大道因罗大佑同名歌曲成为文化符号,更名可能割裂集体记忆。

何君尧提议,将香港皇后大道改名,并移走女王雕像,换成林则徐像

有评论指出:“香港‘中西文化荟萃’的形象已深入人心,改名可能引起国际质疑”。更深层的问题是操作复杂性。香港有132处英国风格法定古迹,如中环终审法院建筑。香港立法会议员梁美芬建议以历史人物命名公园作为历史教育的方式,而非简单消除痕迹。香港地名变更涉及市政、民政、地图出版等数十个系统更新,成本高昂。民间对“多维利公园”等新名称的接受度也存疑,有市民笑言:“听起来像家具商场”。

从俄罗斯更改“列宁格勒”回“圣彼得堡”,到印度将“阿拉哈巴德”改为“普拉亚格拉吉”,地名变更往往伴随政权更迭。香港回归后保留殖民地名,某种程度上是“一国两制”包容性的体现。但随着国际地缘政治变化,这些符号的敏感性日益凸显。何君尧指出:“香港既然是联通世界的桥梁,责任是双向的。” 他强调文化自信需要更全面的政策支撑。

何君尧提议,将香港皇后大道改名,并移走女王雕像,换成林则徐像

年轻一代的身份认同成为关键考量。长期使用殖民色彩名称,可能导致年轻人误认其为本土文化,弱化国家认同。香港教育局课程已加强中国历史教育,但日常空间符号的影响更为潜移默化。无论更名议案结果如何,这场讨论本身标志着香港已准备好正视自己的历史伤痕。

发表评论

醉苍生 Copyright © 2013-2024 醉苍生. All Rights Reserved.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