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上的三大教堂是哪三个 世界上的三大教堂是巴黎圣母院、科隆大教堂和圣彼得大教堂。巴黎圣母院:这是一座哥特式风格的基督教教堂,位于法国巴黎市中心,是古...
2025-07-13 0 圣彼得大教堂
文|徐 来
编辑|徐 来
《——【·前言·】——》
2024年底起,越来越多外国人免签来中国,旅行热潮迅速扩散。
有人来了不想走,有人回国后疯狂怀念,这波“China Travel”到底火在哪?
2024年11月30日,中国又一次主动出招,一次性放开了对日本、保加利亚、罗马尼亚等9国的免签限制。
这一步,对普通人可能感觉不深,但对全球旅游市场,是一个“信号炸弹”。
尤其是把停留期,从15天拉到了30天,这可不是小动作。
到了12月17日,移民管理局干脆一口气官宣:“过境免签”直接拉满,240小时!
原来只允许在39个口岸,现在60个都能玩;原本19个省份,现在24个全线开放。
一句话,外国人进来变得前所未有地简单。
数据立刻给出回应,2024年前11个月,全国口岸迎来外国人2921.8万人次,比2023年暴涨了86.2%。其中,有1744.6万人是靠免签来的!
再看全年数字,免签入境人数达到2011.5万,同比增长112.3%,涨了一倍还多,这就是“真金白银”的政策效应。
这还没完,旅游平台也嗅到风向变了。
像携程、去哪儿网这种平台,入境游的订单同比涨了超过1.6倍。
这些人很多是第一次来,有的甚至压根没在地图上,认真看过中国的地理。
背后原因其实挺简单,签证这事儿,对很多国家民众来说,就是“旅行的第一道麻烦”。
现在这道门槛一撤,别说欧美,就连马耳他这种小国游客,都开始跃跃欲试。
这次免签扩容,并不是单纯为了拉游客,更像是一次形象更新。
以前说到中国,可能第一印象是制造业、高楼大厦。现在他们来,感受到的是:便利、秩序、数字化、文明。这是印象维度的升级。
这种变化,不靠外交辞令,而靠的是他们自己走一圈,用脚丈量之后的感受。
政策一铺好,反应最快的不是传统媒体,而是海外社交平台。
2024年年底,YouTube、TikTok、Instagram上,“China Travel”突然炸了。
关键词一搜,视频播放总量轻松突破10亿。
一堆外国人把在中国吃饭、坐高铁、用支付码、逛夜市的视频发了上来,然后网友开始疯狂点赞、转发、评论。
比如,美国博主坎迪,搞了个长达4小时的vlog。
说白了就是他和朋友从虹桥机场下飞机,一路逛到静安寺,再绕到外滩拍夜景,整段视频没剪辑,画面里满满是自动售票机、无障碍设施、路人避让、扫码买票。
结果,这个视频浏览量一下子破了20万,评论区的外国观众直呼“unbelievable”。
再比如,“City不City”这句魔性短语,硬是从小红书红到了TikTok。
它并非出自中国人,而是一个叫“保保熊”的外国博主,他在成都太古里,看见一群人穿搭极潮,随口来了一句“City不City?”结果火到不行。
“City感”成了老外,判断中国城市时髦程度的标准。
这就不再是传统的“打卡型”旅游了,是他们带着镜头、带着口音,把中国的真实面貌一点点播出去。
有个英国小哥说,他刷到视频后根本不敢信,“这真的是中国?地铁比伦敦新,饭比巴黎便宜,空气比洛杉矶好。”
于是他买了机票,三天后就落地广州。
这场传播,是自动自发的,没人安排,没人指导,纯靠体验说话。
你会发现,哪怕是用英语拍,讲的却是中国细节;哪怕他们不了解历史,却拍下了日常里的秩序与美感。
小寻觉得,“China Travel”不止是旅游名词,更是一种舆论突破。
尤其是当这些内容开始反哺外国舆论场,一些原本对中国印象偏冷淡的观众,也被吸引进来,转向好奇甚至羡慕。
最直观的变化是什么?
签证申请量暴涨,热门城市酒店爆满,民宿订单翻倍,连中英文导游也开始排班排不过来。
这些都是真实反馈,不是数据堆出来的表格,而是街头巷尾、食堂地铁里外国面孔的出现频率。
以前游客多在上海、北京,现在桂林、重庆、西安、长沙也都被“挖”出来了。
甚至还有外国人专门来中国拍“生活挑战”:比如,“一天不讲英语能不能活下去”“不带现金能不能出行”“用一天时间看五个景点”等等。
结果几乎全部通关,甚至有人还多完成了几个。
他们在视频里说得最多的一句话就是:“This is not what I expected.”
这就是免签的魔力,让外国人不靠想象、不靠新闻,而是靠双眼自己,去认识一个真实的中国。
一场入境游,正在打破无数“刻板印象”,过去,外国人谈起中国,多半绕不开“网络审查”“语言障碍”“技术壁垒”这些关键词。
可当他们真踏上这片土地,结论却彻底反了个个儿。
就拿入境后的第一感受来说。
海关效率快、指引明确、服务热情,甚至不少地方还有英文志愿者。
一个德国老太太,在接受媒体采访时坦言,“本来紧张得不行,结果机场一路下来,全是提示,全是帮助,连行李丢了,都能马上定位找回。”
国家移民管理局副局长毛旭曾透露:超八成免签游客,接近签证到期时间才离境,这说明什么?不是担心滞留、不是行程仓促,而是玩得起劲、时间不够用。
像德国的塔尼亚、法国的伊莎贝拉,都属于那种“看着航班提醒,才依依不舍收拾行李”的类型。
她们普遍感叹一句话:早知道就多留几天。
更大的反差出现在科技体验上,很多老外一到中国,就像进入了“平行世界”。
一位加拿大记者,第一次扫码支付后,忍不住发推说:“我在加拿大要等五分钟刷卡,在中国三秒钟搞定所有操作。”
他还拍了张照片,是他站在北京街头一家无人便利店前,门口写着“扫码开门”。
在去哪儿等平台的数据显示:外国游客最爱尝试的服务之一就是“坐高铁”。
因为这个词,在他们国家几乎是不存在的,火车老旧慢得离谱,而一坐上复兴号,高铁像子弹一样飞驰,窗外是城市切片,车内是安静有序,还能连WiFi充电。
震撼的是移动支付,你得理解,有些国家信用卡都普及不到位,更别说扫码了。
结果他们来中国,走进任何小店都发现:连煎饼摊都能扫,连乞讨者都挂二维码,出租车也能点到点支付。
有老外惊讶地问:“那如果我没有现金怎么办?”导游说:“你来中国,不带现金是常态。”
于是他们“沉浸式无现金”体验了一周之后,回国立马陷入痛苦。
北京外国语大学丝绸之路研究院一份报告显示:84%的外国游客,在华使用过移动支付,98%的受访者,愿意向他人推荐来中国旅行。
这是一种现实的感知,吃得上、睡得稳、走得快、刷得通,这就是他们口中的“中国体验”。
关键在于,他们来的不是展示馆,而是真实城市里的真实生活。
他们能看到高楼、也能看到菜市场;能走进博物馆、也能混进火锅店;能打出租、也能坐地铁;能自己去景点,也能独自夜跑。
在各种视频留言区,有外国观众问得最多的问题是:“这样的生活,为什么我在自己国家体验不到?”
这个问题,本身就是中国入境游,对外输出的最大价值。
它让人开始重新审视“发展”的含义,不再是GDP数字,而是体验维度。
旅行结束了,感受却留着,所以越来越多的游客回国后,发现“戒断反应”来了。
他们不习惯排队结账,不习惯买水果要开车,不习惯下地铁还得掏卡,不习惯不能扫码点外卖。
有个美国网友在Reddit上发帖说:“回国第一天就崩溃了,中国那边手机能搞定一切,现在我在家门口买个面包都得找零钱。”
很多网友晒出自己在中国的“反差体验”:“坐地铁几乎不用等五分钟,西方大城市可能得等30分钟”;
“中国城市走哪儿都有共享单车,回国以后感觉寸步难行”;
“中国饭店不用等服务员,只要扫码下单,全自动化”……
这些不是吐槽,更像是一种“反向羡慕”。
你以为他们怀念的是中国的食物?其实他们怀念的是生活本身的效率。
最典型的案例,就是支付系统。外国游客回国后,用惯了支付宝微信的他们,会在商场门口愣住几秒,不知道该掏现金还是刷卡。
一个英国工程师在视频里直言:“我回国最大的冲击,就是发现自己国家‘不够方便’。”
安全感差距也同样明显。
有一位南非游客曾说,“在中国,我敢挂着相机大摇大摆走在晚上十一点的街头;在约翰内斯堡,我晚上九点出门都得绕开几个街区。”
这种安全感,不用口号讲。你走在街上没人盯你、地铁上没人打扰你、警察站岗不会让人紧张,这些细节,都藏着大国治理的影子。
小寻注意到,外国游客回国后发的一句话很有意思——“我在中国,不需要‘防备模式’。”这句话,意味深长。
在信息发达的时代,人们最相信的不是媒体,而是亲历者。
这一波免签潮,恰好放大了“亲历”这两个字。
让外国人自己来、自己看、自己体验、自己说,他们说得多了,世界就听得更清楚了。
小寻认为,这轮中国免签政策释放的是人流,更是口碑,是国家形象的细节传播。
那些从西方来的人,原本抱着疑问、带着偏见,但他们的脚步没走几天,心态就翻了篇。
这不是哪条宣传片能做到的效果,这是看得见、摸得着、用得顺的真实感。
而最有趣的是——他们走了,却把这份“中国体验”带回了全世界。
参考资料:
国家移民管理局官网:《国家移民管理局发布优化签证政策措施》《关于进一步扩大免签政策的公告》,2024年12月
新华社报道:《“免签朋友圈”持续扩容 中国入境游回暖加速》,2024年12月
携程旅游大数据中心:《2024年中国入境游年度趋势分析》,2025年1月
《“China Travel”升级!中国过境免签政策全面放宽优化》·新华社·2024-12-17 20:38
相关文章
世界上的三大教堂是哪三个 世界上的三大教堂是巴黎圣母院、科隆大教堂和圣彼得大教堂。巴黎圣母院:这是一座哥特式风格的基督教教堂,位于法国巴黎市中心,是古...
2025-07-13 0 圣彼得大教堂
西安有哪些旅游景点 去西安旅游的十大必去景点如下:西安古城墙:地址:西安市碑林区南大街2号。介绍:明朝时期遗存,中国遗存至今规模、保存最完整的古代城垣...
2025-07-13 0 西安旅游景点有哪些
敕勒川草原还有多少美景没有被发现快看看记者昨日雨后拍到的景象吧这一刻敕勒川草原含金量绝了✨金色云海醉夕阳一场雨将敕勒川洗成了水彩晕染的画美得如此不真实...
2025-07-13 0
几十枚铁蒺藜扎穿12条车胎,青甘环线自驾游遭遇"暗器"袭击!这事儿发生在7月5日大柴旦至敦煌路段,三辆车集体爆胎。大柴旦当地多部门紧急介入,但背后折射...
2025-07-13 0
高速铁路织密成网跨沃野、连都市为文旅市场注入蓬勃活力坐上高铁便可邂逅神秘的热带丛林、浪漫的碧海银滩品味散落各地的历史遗珍暑期已至这6条热门环形高铁线路...
2025-07-13 0
去印尼巴厘岛旅游多少钱,去印尼巴厘岛旅游多少钱一个人 1、人均费用:一般去巴厘岛旅游的人均费用大约在10000元左右,但如果选择平季出行,费用可能会降...
2025-07-13 0 去巴厘岛旅游要多少钱
武汉必去的十大景点 武汉必去的十大景点包括:黄鹤楼:位于武汉市武昌蛇山之巅,是中国文化名城武汉的标志性建筑之一。建于公元223年,以其优美的景色和悠久...
2025-07-13 1 武汉景点
黄冈师范学院是一本还是二本? 黄冈师范学院,一所历史悠久的全日制公办二本院校,面临着升本的挑战。尽管学校在多个方面进行了努力,包括改善硬件设施、投资几...
2025-07-13 0 黄冈师范学院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