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景点排名文章正文

风向彻底变了!第一批来华免签的外国人,回国后戒断反应明显

景点排名 2025年07月13日 08:51 1 admin

阅读此文前,诚邀您点击一下“关注”按钮,方便以后第一时间为您推送新的文章,同时也便于您进行讨论与分享,您的支持是我坚持创作的动力~

文|徐 来

编辑|徐 来

《——【·前言·】——》

2024年底起,越来越多外国人免签来中国,旅行热潮迅速扩散。

有人来了不想走,有人回国后疯狂怀念,这波“China Travel”到底火在哪?

风向彻底变了!第一批来华免签的外国人,回国后戒断反应明显

风向彻底变了!第一批来华免签的外国人,回国后戒断反应明显

政策红利释放——中国免签"朋友圈"持续扩容

2024年11月30日,中国又一次主动出招,一次性放开了对日本、保加利亚、罗马尼亚等9国的免签限制。

这一步,对普通人可能感觉不深,但对全球旅游市场,是一个“信号炸弹”。

尤其是把停留期,从15天拉到了30天,这可不是小动作。

风向彻底变了!第一批来华免签的外国人,回国后戒断反应明显

到了12月17日,移民管理局干脆一口气官宣:“过境免签”直接拉满,240小时!

原来只允许在39个口岸,现在60个都能玩;原本19个省份,现在24个全线开放。

一句话,外国人进来变得前所未有地简单。

风向彻底变了!第一批来华免签的外国人,回国后戒断反应明显

数据立刻给出回应,2024年前11个月,全国口岸迎来外国人2921.8万人次,比2023年暴涨了86.2%。其中,有1744.6万人是靠免签来的!

再看全年数字,免签入境人数达到2011.5万,同比增长112.3%,涨了一倍还多,这就是“真金白银”的政策效应。

这还没完,旅游平台也嗅到风向变了。

像携程、去哪儿网这种平台,入境游的订单同比涨了超过1.6倍。

风向彻底变了!第一批来华免签的外国人,回国后戒断反应明显

这些人很多是第一次来,有的甚至压根没在地图上,认真看过中国的地理。

背后原因其实挺简单,签证这事儿,对很多国家民众来说,就是“旅行的第一道麻烦”。

现在这道门槛一撤,别说欧美,就连马耳他这种小国游客,都开始跃跃欲试。

这次免签扩容,并不是单纯为了拉游客,更像是一次形象更新。

风向彻底变了!第一批来华免签的外国人,回国后戒断反应明显

以前说到中国,可能第一印象是制造业、高楼大厦。现在他们来,感受到的是:便利、秩序、数字化、文明。这是印象维度的升级。

这种变化,不靠外交辞令,而靠的是他们自己走一圈,用脚丈量之后的感受。

风向彻底变了!第一批来华免签的外国人,回国后戒断反应明显

"China Travel"现象——国际社交媒体热潮与传播效应

政策一铺好,反应最快的不是传统媒体,而是海外社交平台。

2024年年底,YouTube、TikTok、Instagram上,“China Travel”突然炸了。

关键词一搜,视频播放总量轻松突破10亿。

一堆外国人把在中国吃饭、坐高铁、用支付码、逛夜市的视频发了上来,然后网友开始疯狂点赞、转发、评论。

风向彻底变了!第一批来华免签的外国人,回国后戒断反应明显

比如,美国博主坎迪,搞了个长达4小时的vlog。

说白了就是他和朋友从虹桥机场下飞机,一路逛到静安寺,再绕到外滩拍夜景,整段视频没剪辑,画面里满满是自动售票机、无障碍设施、路人避让、扫码买票。

结果,这个视频浏览量一下子破了20万,评论区的外国观众直呼“unbelievable”。

再比如,“City不City”这句魔性短语,硬是从小红书红到了TikTok。

它并非出自中国人,而是一个叫“保保熊”的外国博主,他在成都太古里,看见一群人穿搭极潮,随口来了一句“City不City?”结果火到不行。

“City感”成了老外,判断中国城市时髦程度的标准。

风向彻底变了!第一批来华免签的外国人,回国后戒断反应明显

这就不再是传统的“打卡型”旅游了,是他们带着镜头、带着口音,把中国的真实面貌一点点播出去。

有个英国小哥说,他刷到视频后根本不敢信,“这真的是中国?地铁比伦敦新,饭比巴黎便宜,空气比洛杉矶好。”

于是他买了机票,三天后就落地广州。

这场传播,是自动自发的,没人安排,没人指导,纯靠体验说话。

你会发现,哪怕是用英语拍,讲的却是中国细节;哪怕他们不了解历史,却拍下了日常里的秩序与美感。

风向彻底变了!第一批来华免签的外国人,回国后戒断反应明显

小寻觉得,“China Travel”不止是旅游名词,更是一种舆论突破。

尤其是当这些内容开始反哺外国舆论场,一些原本对中国印象偏冷淡的观众,也被吸引进来,转向好奇甚至羡慕。

最直观的变化是什么?

签证申请量暴涨,热门城市酒店爆满,民宿订单翻倍,连中英文导游也开始排班排不过来。

这些都是真实反馈,不是数据堆出来的表格,而是街头巷尾、食堂地铁里外国面孔的出现频率。

以前游客多在上海、北京,现在桂林、重庆、西安、长沙也都被“挖”出来了。

风向彻底变了!第一批来华免签的外国人,回国后戒断反应明显

甚至还有外国人专门来中国拍“生活挑战”:比如,“一天不讲英语能不能活下去”“不带现金能不能出行”“用一天时间看五个景点”等等。

结果几乎全部通关,甚至有人还多完成了几个。

他们在视频里说得最多的一句话就是:“This is not what I expected.”

这就是免签的魔力,让外国人不靠想象、不靠新闻,而是靠双眼自己,去认识一个真实的中国。

风向彻底变了!第一批来华免签的外国人,回国后戒断反应明显

外国游客来华体验分析——从误解到认知的转变

一场入境游,正在打破无数“刻板印象”,过去,外国人谈起中国,多半绕不开“网络审查”“语言障碍”“技术壁垒”这些关键词。

可当他们真踏上这片土地,结论却彻底反了个个儿。

风向彻底变了!第一批来华免签的外国人,回国后戒断反应明显

就拿入境后的第一感受来说。

海关效率快、指引明确、服务热情,甚至不少地方还有英文志愿者。

一个德国老太太,在接受媒体采访时坦言,“本来紧张得不行,结果机场一路下来,全是提示,全是帮助,连行李丢了,都能马上定位找回。”

国家移民管理局副局长毛旭曾透露:超八成免签游客,接近签证到期时间才离境,这说明什么?不是担心滞留、不是行程仓促,而是玩得起劲、时间不够用。

风向彻底变了!第一批来华免签的外国人,回国后戒断反应明显

像德国的塔尼亚、法国的伊莎贝拉,都属于那种“看着航班提醒,才依依不舍收拾行李”的类型。

她们普遍感叹一句话:早知道就多留几天。

更大的反差出现在科技体验上,很多老外一到中国,就像进入了“平行世界”。

一位加拿大记者,第一次扫码支付后,忍不住发推说:“我在加拿大要等五分钟刷卡,在中国三秒钟搞定所有操作。”

风向彻底变了!第一批来华免签的外国人,回国后戒断反应明显

他还拍了张照片,是他站在北京街头一家无人便利店前,门口写着“扫码开门”。

在去哪儿等平台的数据显示:外国游客最爱尝试的服务之一就是“坐高铁”。

因为这个词,在他们国家几乎是不存在的,火车老旧慢得离谱,而一坐上复兴号,高铁像子弹一样飞驰,窗外是城市切片,车内是安静有序,还能连WiFi充电。

风向彻底变了!第一批来华免签的外国人,回国后戒断反应明显

震撼的是移动支付,你得理解,有些国家信用卡都普及不到位,更别说扫码了。

结果他们来中国,走进任何小店都发现:连煎饼摊都能扫,连乞讨者都挂二维码,出租车也能点到点支付。

有老外惊讶地问:“那如果我没有现金怎么办?”导游说:“你来中国,不带现金是常态。”

于是他们“沉浸式无现金”体验了一周之后,回国立马陷入痛苦。

风向彻底变了!第一批来华免签的外国人,回国后戒断反应明显

北京外国语大学丝绸之路研究院一份报告显示:84%的外国游客,在华使用过移动支付,98%的受访者,愿意向他人推荐来中国旅行。

这是一种现实的感知,吃得上、睡得稳、走得快、刷得通,这就是他们口中的“中国体验”。

关键在于,他们来的不是展示馆,而是真实城市里的真实生活。

他们能看到高楼、也能看到菜市场;能走进博物馆、也能混进火锅店;能打出租、也能坐地铁;能自己去景点,也能独自夜跑。

风向彻底变了!第一批来华免签的外国人,回国后戒断反应明显

在各种视频留言区,有外国观众问得最多的问题是:“这样的生活,为什么我在自己国家体验不到?”

这个问题,本身就是中国入境游,对外输出的最大价值。

它让人开始重新审视“发展”的含义,不再是GDP数字,而是体验维度。

风向彻底变了!第一批来华免签的外国人,回国后戒断反应明显

回国后的对比体验——便利性差异引发的思考

旅行结束了,感受却留着,所以越来越多的游客回国后,发现“戒断反应”来了。

他们不习惯排队结账,不习惯买水果要开车,不习惯下地铁还得掏卡,不习惯不能扫码点外卖。

有个美国网友在Reddit上发帖说:“回国第一天就崩溃了,中国那边手机能搞定一切,现在我在家门口买个面包都得找零钱。”

风向彻底变了!第一批来华免签的外国人,回国后戒断反应明显

很多网友晒出自己在中国的“反差体验”:“坐地铁几乎不用等五分钟,西方大城市可能得等30分钟”;

“中国城市走哪儿都有共享单车,回国以后感觉寸步难行”;

“中国饭店不用等服务员,只要扫码下单,全自动化”……

这些不是吐槽,更像是一种“反向羡慕”。

你以为他们怀念的是中国的食物?其实他们怀念的是生活本身的效率。

最典型的案例,就是支付系统。外国游客回国后,用惯了支付宝微信的他们,会在商场门口愣住几秒,不知道该掏现金还是刷卡。

风向彻底变了!第一批来华免签的外国人,回国后戒断反应明显

一个英国工程师在视频里直言:“我回国最大的冲击,就是发现自己国家‘不够方便’。”

安全感差距也同样明显。

有一位南非游客曾说,“在中国,我敢挂着相机大摇大摆走在晚上十一点的街头;在约翰内斯堡,我晚上九点出门都得绕开几个街区。”

这种安全感,不用口号讲。你走在街上没人盯你、地铁上没人打扰你、警察站岗不会让人紧张,这些细节,都藏着大国治理的影子。

风向彻底变了!第一批来华免签的外国人,回国后戒断反应明显

小寻注意到,外国游客回国后发的一句话很有意思——“我在中国,不需要‘防备模式’。”这句话,意味深长。

在信息发达的时代,人们最相信的不是媒体,而是亲历者。

这一波免签潮,恰好放大了“亲历”这两个字。

让外国人自己来、自己看、自己体验、自己说,他们说得多了,世界就听得更清楚了。

结语:

小寻认为,这轮中国免签政策释放的是人流,更是口碑,是国家形象的细节传播。

那些从西方来的人,原本抱着疑问、带着偏见,但他们的脚步没走几天,心态就翻了篇。

风向彻底变了!第一批来华免签的外国人,回国后戒断反应明显

这不是哪条宣传片能做到的效果,这是看得见、摸得着、用得顺的真实感。

而最有趣的是——他们走了,却把这份“中国体验”带回了全世界。

参考资料:

国家移民管理局官网:《国家移民管理局发布优化签证政策措施》《关于进一步扩大免签政策的公告》,2024年12月

新华社报道:《“免签朋友圈”持续扩容 中国入境游回暖加速》,2024年12月

携程旅游大数据中心:《2024年中国入境游年度趋势分析》,2025年1月

《“China Travel”升级!中国过境免签政策全面放宽优化》·新华社·2024-12-17 20:38

发表评论

醉苍生 Copyright © 2013-2024 醉苍生. All Rights Reserved.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