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景点排名文章正文

弥勒这个村有370多年历史!值得一去~

景点排名 2025年07月23日 08:50 1 cc

弦歌踏舞间

情谊深种处

群山环抱中

欢快的大三弦琴声响起

身着彝族阿细服饰的村民与游客手拉手

踏着“阿细跳月”的节奏共舞

——这幕民族团结进步的动人场景

是弥勒市可邑村再寻常不过的风景


弥勒这个村有370多年历史!值得一去~

可邑村村民跳起“阿细跳月”


这个有着370多年历史的彝族支系阿细人聚居地,近年来以农文旅融合为纽带推进共有精神家园建设,不仅让古老村寨焕发新生,而且书写了新时代民族团结进步的鲜活篇章,蹚出了一条以文旅融合促进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特色路径。


弥勒这个村有370多年历史!值得一去~

可邑村 普佳勇摄


走进可邑村,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户外宣传牌格外醒目,象征民族团结进步的石榴雕塑矗立在村中,“道中华”水牌分布在村内各处。这些精心设计的宣传阵地,是村寨开展民族团结教育的创新实践。“我们把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纳入基层党组织培训计划,借助主题党日、‘三会一课’等活动,广泛开展学习教育。”可邑村党支部书记毕辉说,“党员先学一步、学深一层,才能更好带动群众。”村里还组建了党员志愿服务队、巾帼志愿服务队等,结合群众需求精准开展志愿服务,在办实事、解难题中暖民心、聚人心,将民族团结进步的种子深植于村民心田。通过多形式、多角度的宣传引导,可邑村将“四个与共”“五个认同”思想深植人心,为民族团结进步创建注入了强大思想动力。


弥勒这个村有370多年历史!值得一去~

可邑小镇


作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阿细跳月”和阿细创世史诗“阿细先基”的发源地,可邑村始终将文化传承作为凝聚人心的重要纽带。“只要年轻人喜欢、想学,我就会把‘吹木叶’的技艺教给他们,把这项技艺传下去。”可邑村阿细文化传承人毕桂云说。走进非遗传习馆,村内艺人正在教授游客弹奏传统三弦乐器;阿细跳月广场上,各族游客与村民共舞……这些场所已成为游客感受彝族文化底蕴和各民族文化交流的重要平台。漫步村中,村寨内各民族共有共享的40余个中华文化符号、形象成为连接各民族情感的无形桥梁,强化了各族群众对中华文化的认同。不仅如此,依托弥勒市城发集团、省城乡投等平台,可邑村深化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累计开展各民族互嵌式发展计划、旅游促进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计划等100余场次活动,惠及各族群众4万余人。去年9月,南京科技职业学院“青宁植梦”实践团来到可邑,通过网络直播助力电音火把节,将阿细文化传播给全国观众。


弥勒这个村有370多年历史!值得一去~

电音火把节


凭借85%森林覆盖率的生态优势,可邑村探索出“农业+文化+旅游”三位一体融合发展模式。村里将“中华民族视觉形象工程”纳入文旅产业规划,把民族文化元素融入景区旅游线路设计、展陈展示和讲解体验中。在产业模式上,引入云南省城乡建设投资有限公司,打造“托管公司+龙头企业+小组+农户”机制。通过民族文化旅游产业吸引阿细蜜源、合木别院等农村创客入驻。目前,可邑小镇景区已有10余家中小型商家入驻,开发阿细刺绣、服饰等特色手工艺品20余种,带动61户农民发展餐饮、民宿、民族手工艺制作等旅游延伸产业,就地解决各村导游、演员、保安、环卫等各类服务岗位就业170余人。文旅融合的成效直接体现在村民收入上。2024年,可邑村全村经济总收入达3657.83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3.4万元,实现旅游收入2800万元。对比2013年人均收入仅5600元,十年间增长了五倍多。“我在家门口就能上班,不仅有工资,还能陪在家人身边。”村民赵建梅笑着说,“这几年游客多了,我们的眼界开阔了,生活也更加好了。”


弥勒这个村有370多年历史!值得一去~


弥勒这个村有370多年历史!值得一去~

可邑小镇依托浓厚的民族文化底蕴及良好的自然生态,紧扣彝族阿细传统文化,为慕名而来的游客提供了人文之旅的深度体验。 图片来源于弥勒可邑小镇景区


良好的基层治理是民族团结的重要保障。可邑村以自治、法治、德治“三治融合”为理念,充分发挥“网格化+”服务管理作用。村里设立“三室合一”警务室,实施“代表包户、村干部包片、两委成员包组”模式和“雪亮工程”,多年未发生涉及民族宗教领域矛盾纠纷,群众安全感持续增强。在乡风文明建设中,村里成立“红白理事会”“村民道德评议会”等组织,开展“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家庭”“好婆媳好妯娌”“最美庭院”等评选活动,将道德模范事迹进行长期公示,培育了家庭和美、村社和谐、团结向上的新风尚。村党支部推行村级事务阳光工程,重大事项一律公开决策、公正执行、公平办理。划定党员责任区,设立共产党员示范岗,确保村民的知情权、参与权和监督权,透明公开的做法有效增强了村民对村务管理的信任和支持。


弥勒这个村有370多年历史!值得一去~

风景秀丽的可邑村


可邑村的石板路上

年长的非物质文化遗产

代表性传承人

仍在传授民族技艺

年轻的阿细姑娘们已架起镜头

将阿细山茶和欢声笑语播向远方

在这个曾经的贫困山村

文旅融合带来的

远不止是经济的繁荣

更搭建起各族同胞

交往交流交融的广阔平台

袅袅炊烟中升腾的

是文化传承的薪火

是团结和睦的暖意

更是共同迈向现代化的希望





来源/云南红河发布

发表评论

醉苍生 Copyright © 2013-2024 醉苍生. All Rights Reserved.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