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景点排名文章正文

东京琐记:资本主义把人变成鬼

景点排名 2025年07月23日 18:58 1 cc
东京琐记:资本主义把人变成鬼

东京琐记:资本主义把人变成鬼

作者/慧超


带娃在东京、箱根、伊豆玩了8天,距离上次赴日旅行,已有5年。

5年发生了许许多多的事,中日两国在经济维度上,可以说都步入了一个全新阶段,下面琐碎地记录下此次旅行的所见所感。

(一)

五年后重返东瀛,最直观的感受是日本似乎真的走出了“失去的三十年”,温和通胀悄然来临,物价上涨体感明显。

东京琐记:资本主义把人变成鬼

住宿方面,我在Airbnb上做了对比,5年前同样的民宿房型,如今每晚价格涨幅竟高达400多元人民币(下文如无特殊标注,皆以人民币计价)。

5年前,还能找到一些每晚1000块以下的一户建民宿,如今这个价位已难觅踪影。

今天东京和京都已经很难找到一晚500元以下的酒店了,五年前五六百一晚的酒店,现在普遍涨到了800+的价位。

而且是那种你进门后,摊个行李箱转身都很局促的房型。

餐饮价格亦涨,如今人均100元的餐标,也就是一碗拉面配个小菜,或者一份最普通定食+一杯低价啤酒。比如下面这样一份鳗鱼饭,要180块:

东京琐记:资本主义把人变成鬼

一家三口随便吃顿饭,再加个啤酒饮料什么的,随随便便就上500块了。

遍布日本大街小巷的饮料贩售机,5年前我印象中矿泉水的价格普遍在100日元左右,但如今就是伊豆这样的小城里,自动贩卖机也很难看到100日元一瓶的水了。

东京琐记:资本主义把人变成鬼

我的读者中有一些长期生活在日本的朋友,相信你们这几年的体感应该会更强烈。

毕竟,日本在经济泡沫破灭之后,经历了长达20余年的停滞与通缩,很多商品的价格十几年都没怎么涨过价。

但近一两年,通胀真的起来了,我们此行的实际体感,与财经新闻所报道的数据相符。

东京琐记:资本主义把人变成鬼

(二)

第二个强烈感受,来自中日两国消费场景的对比。

如果你是在国内开实体店铺的创业者,来日本旅游一定会羡慕嫉妒恨,因为这边实体店的消费氛围,实在是太好了。

如果只看线下消费,日本经济已经不是走出通缩,简直可以用经济过热来形容了。

热门景区和购物步行街人流摩肩接踵,商场里退税柜台前外国人大包小包排长队付款是常态。

东京琐记:资本主义把人变成鬼

(这是4月29日的街头随拍)

要知道,我们还是错峰旅行,特意避开了人流量最多的5.1假期。

这一切真的令我很陌生,尤其是商场里的火爆状况。

毕竟,这几年国内很多城市的大型商场里,除了饭点时热闹一阵的餐饮层,其他品类的楼层,经常会出现一层楼里,店员比顾客还多的情况。

餐饮就更火爆了,东京很多高级的米其林餐厅,预约已排到了2个月之后。到了吃饭时间,许多餐厅外面都排着令人头大的长队。

这是有一天我们中午找地方吃饭时,我随手拍的照片:

东京琐记:资本主义把人变成鬼

关键这也不是什么所谓的“网红餐厅”,它就是类似国内的普通街边店。

从伊豆回东京的那晚,我们在民宿附近连续找了四家餐厅,结果每一家都爆满,而当时已经是晚上九点。无奈之下,只能去旁边的Family Mart买便当充饥了。

这里要感叹下,日本便利店晚上打折真的非常夸张。我竟然用100日元(约人民币5块)就买了一大盒寿司,牛肉饭竟然也只要200日元……

当时我心里就想,东京的生存底限其实并不高,因为你可以用非常非常低廉的价格(尤其是相对于日本人的收入而言,东京时薪已经1200日元了),就能满足基本的生存需求。

咱们这边“三和大神”干一天阔以玩三天,如果按照三和大神的食宿标准,那么东京大神,差不多能做到干一天阔以玩一周。

东京琐记:资本主义把人变成鬼

其实我此行最强烈的内心冲击,来自于回国站在机场到达大厅的那一刻。

3个小时前,我还在东京成田机场的免税店里,赶大集一样排队抢购。回到国内,机场免税店里连个人影都没有,甚至有好几家店都关掉了。

那种体感上的巨大反差,非常强烈,一边熙熙攘攘宾客盈门,一边冷冷清清门可罗雀,仿佛如同两个世界一般。

(三)

虽然之前去过四次日本,但这却是我第一次到东京。

东京带给我的最大感受,不是她的繁华与喧嚣,而是其国际化程度之高,尤其是外国游客的密度,实不愧于“亚洲第一城”的美誉。

就国际化维度而言,国内城市可比肩东京的,可能只有个香港。但香港的城市规模与旅游资源,确实又不适合拿来与东京这样体量的城市相比。

东京琐记:资本主义把人变成鬼

在东京,大部分游客所需要的旅行资讯,无论是线上网站、APP,还是线下的印刷品,几乎都提供中英等多语种选项。

人流量多的地铁站能找到“外国人窗口”,城铁公司网站提供5种语言选择,方便提前在网上购买车票和周游券。

东京琐记:资本主义把人变成鬼

我们此行定的四家民宿,每一家发来的入住指南,都提供中英日三种语言。很多小巷子里的“苍蝇馆子”,拿出菜单来,也齐刷刷印着日英中韩四国语言。

如果单论境外游客的便利程度,国内旅游业对外国游客所提供的基础设施,仍然与东京存在非常大的差距。

必须承认,中国现在生活各方面非常之便利,但这种便利很多时候,是仅对中国人而言的。

这么说吧,你让一个只懂英语的老外来北京旅游,他的懵逼程度一定是远超东京的。

造成这种差距的原因有很多,譬如大部分外国人习惯用的APP,如Google、Uber、Amazon等在日本也属主流应用,而国内高德美团滴滴这些便利性APP,对绝大多数老外而言,几乎闻所未闻。

前些年,像北京这样的城市,甚至一度出现了把地铁站站名,从英文改成汉语拼音的咄咄怪事。说实话,我真的想不明白决策者的脑回路是个什么逻辑。

东京琐记:资本主义把人变成鬼

总之,咱们国内的旅游基础服务,很多方面确实仍需要向日本学习,至少应该向更开放、更包容的方向演进,以吸纳更多境外游客。

(四)

这两天我就看到一个视频,是一群外国游客吐槽中国景区英文标识太少,英文资讯匮乏,景区服务窗口没人能说英语——其实都是些很温和的,针对基本事实的抱怨和建议。

东京琐记:资本主义把人变成鬼

但这条视频评论区的风格基本就是:

“这里是中国,请说中国话。听不懂可以不来,逛不明白就滚!”

东京琐记:资本主义把人变成鬼

就令人非常无语。作为长期坚定做多中国资产的投资者,我想说的是,你们这帮糊涂蛋真是一丁点儿都不关心经济啊……

日本旅游业对GDP的贡献率已高达7.5%,每年为日本创造超过44万亿日元的经济增长。

其实要论旅游资源的丰富程度,日本在中国面前是毫无优势可言的,这份钱咱应该去赚啊!

对中国这样体量的经济体,旅游业可能对GDP的拉动有限。但旅游业最重要的作用,是它能够解决体量极其庞大,且质量较高的就业。

世界旅游业理事会(WTTC)的数据是:

2024年,旅游业为日本提供了高达600万个就业岗位。

东京琐记:资本主义把人变成鬼

相对于日本总人口,这是一个相当大的数字。而这对于当下中国而言,就是很诱人的一块蛋糕了。

不需要我多做解释,目前这个环境下,年轻人找工作是多么难,对各地政府而言,解决大规模就业又是多么棘手。

(五)

最后讲个非常之尴尬的事,去箱根的路上,小朋友在地铁站那一排免费发放的资料架上,拿了一份报纸玩。

因为他最近喜欢植物大战僵尸,总是瘸着腿拿张报纸扮演“读报僵尸”,所以我对这报纸也没在意。

结果在车厢里,他自己翻着翻着报纸突然嚷了一句:

“哇!妈妈爸爸你们快看,这报纸上的女人全都露着小奶奶呢!”

东京琐记:资本主义把人变成鬼

我和孩他妈定睛一看,大惊失色!小孩手里拿着的那张报纸,竟然全彩印刷着各种姿势不堪描述的裸女图案……

我知道日本色情内容的刊行发售是公开且合法的,但我确实没想到,他们能公开到这个地步,连地铁站里任人免费拿取的报纸里,也会有大版面的色情内容。

这个真有点刷新我认知了。

另外这次趁着去东京,顺便去逛了一下秋叶原闻名遐迩的“18禁成人楼层”。

一进去好家伙,全是资本主义腐蚀下,日本年轻男女道德的沦丧与人性的扭曲呀!

就是像超哥这样久经考验的老司机,进去之后都有一种瞳孔地震的大开眼界之感。

朋友,我知道你这会在想什么,我也知道你有个朋友想跟我要几张里面的照片。超哥劝你忍一忍,色字头上一把刀,我是不可能将里面任何情境的照片或视频发出来的。

东京琐记:资本主义把人变成鬼

这不是打不打马赛克的问题,而是这马几乎就没法打,因为目之所及全是中文互联网上禁止描述的影像、声音与器具。

超哥作为光荣的社会主义接班人,在这些楼层里批判性地逛了逛。

东京琐记:资本主义把人变成鬼

要不说资本主义实在是太邪恶呢,那天只看了一小会,我的内心就已经充满了很多不好的想法啦:)

后来有天晚上在池袋附近闲逛,惊讶于这里竟也有那么多风俗店、无料案内所与18禁Club,而且真的看到了许多年轻的女孩子,化着全妆穿着性感地齐刷刷站在街边……

东京琐记:资本主义把人变成鬼

当你走过她们身边,真的会有一种恍惚与撕裂之感。

我就一直觉得,日本在某些维度,真的是非常矛盾与撕裂的一个国家。

一方面日本文化是内敛的、保守的、极其看重外在道德评价的,但另一方面,这个国家的色情产业却几乎是完全合法与公开的。

一方面日本社会中“耻感文化”浓度很高,集体的凝视与社会的规制强作用于个人,使得社会的压抑感极强,每个人都有很强的“评价焦虑”。

但另一方面,AV与泛色情产业,却为日本每年贡献近10万亿日元的GDP,AV女优的职业化消解了道德焦虑,色情业已然成为这个高度秩序化社会中的一剂润滑油,亦是这个高度压抑社会的泄压阀。

在日本,色情产业不是男性的专属,大量女性也是色情业的核心消费人群——她们支撑着数目庞大的牛郎群体,许多日本女孩甚至不惜用自己援交的报酬,去供养心仪的牛郎,一个非常畸形的螺旋。

这种文化撕裂的奇观,某种意义上呈现出一种极具东亚标签的现代化困境,即传统耻文化下的集体约束与压抑,与后现代个体欲望解放发生不可避免的碰撞后,整个社会选择了一条极其矛盾的“耻感豁免机制”,以某种潜在共识维持表面的平衡。

可以说这种撕裂的背后,既是社会高压规训下的反叛,也是生存焦虑的镜像。

超哥批判性地逛了一圈之后,难免要感叹一句:

资本主义真是把人变成鬼呀!

这里是思维补丁,谢谢你的阅读。

发表评论

醉苍生 Copyright © 2013-2024 醉苍生. All Rights Reserved.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