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景点排名文章正文

来深圳拍微短剧!一部最高资助300万元|文化圳精彩

景点排名 2025年07月23日 22:52 1 cc
来深圳拍微短剧!一部最高资助300万元|文化圳精彩

一部微短剧,最高可获300万元资助,深圳正以系统化政策与创新生态重塑影视产业新格局。

7月,深圳市文化广电旅游体育局正式实施《深圳市微短剧产业发展扶持计划操作规程》,这份被业内称为“微短剧政策2.0”的文件,为深圳打造粤港澳大湾区影视产业高地提供了全新行动指南。

政策聚焦单集时长20分钟以内的网络视听产品,覆盖从剧本创作到海外发行的全产业链环节。

“微短剧产业园不需要那么多土地,需要的是创作环境和氛围”,深圳市政协委员孙莉莉在今年深圳两会期间的发言,点明了深圳发展微短剧的独特路径。

政策红利

全链条扶持与量化奖励体系

深圳微短剧扶持政策正在不断优化。2024年8月出台的首个专项政策(深文规〔2024〕6号)为产业搭建了基础框架,而2025年7月1日生效的修订版及配套《操作规程》则完成了从框架构建到精细化落地的跨越。

来深圳拍微短剧!一部最高资助300万元|文化圳精彩

政策明确将微短剧定义为“单集时长20分钟以内,具有相对明确主题和主线、较为连续完整故事情节的网络视听产品”。其产业范畴覆盖剧本创作、拍摄制作、播放、营销推广等全流程活动。

深圳政策构建了覆盖产业链关键环节的八大支持模块:

剧本创作奖励最高100万元,入选国家计划的优秀剧本按制作成本30%给予支持;反映深圳题材的额外增加50%扶持额度。

取景拍摄资助最高200万元,要求单部作品在深圳标识性场景取景不少于5处,并根据城市形象展示强度分级资助。

发行播映按收益10%奖励(横屏作品最高100万元,竖屏最高50万元)。

产业空间建设中,满足5000平方米且入驻20家企业的集聚空间最高可获500万元资助。

量化标准与叠加机制方面,政策创新性设立了 “单项目300万天花板” 规则——同一微短剧项目可同时申报多类扶持,但叠加资助总额不超过300万元。

在剧本奖励体系中,明确划分三级奖励梯度:国家级计划最高100万,广电总局目录最高30万,省市级目录最高20万。取景拍摄资助更创新性地将“深圳元素出现频次与时长”作为分档标准:

展现深圳形象内容20次以上、40秒以上 → 最高200万元

展现5次以上、10秒以上 → 最高50万元

服务机制上也进行了创新——政策配套建立了 “全周期协拍”体系,市区文化主管部门为剧组提供公共场地申请、场景搭建协助等服务,承诺5个工作日内出具专家审查意见。 同时组建“微短剧服务中心”提供从备案、剧本创作到完成片审查的全流程指导,并为来深团队免费提供政策咨询、版权交易等专业化服务。

创新实践

“科技+文旅”双轮驱动

近年来,深圳微短剧产业发展成果丰富,呈现出鲜明的融合创新特征,通过 “内容+技术+场景”的多元结合,探索出一条差异化发展路径。

2025年春节档,龙华区文化广电旅游体育局联合文化名家姜昆工作室推出的《快穿之奇妙龙华》,成为深圳文旅微短剧的典范之作。

来深圳拍微短剧!一部最高资助300万元|文化圳精彩

《快穿之奇妙龙华》微短剧海报 受访者 供图

该剧以奇幻寻宝为主线,串联观澜古墟、山水田园、版画村等60多个龙华文旅地标,并巧妙融入客家黄酒酿造、大船坑麒麟舞等非遗元素。 上线12小时内即收获超5000点赞、上千条游客“种草”评论,有效激活了区域文旅消费。

中宣部五洲传播中心在深圳发布的 “驼小驼Tuoxiaotuo”AI数字文化项目,通过生成式技术复原历史场景,探索微短剧与元宇宙技术的结合。

深圳企业还在探索 “微短剧+剧本杀”的沉浸式体验,在扬子江影视基地等试点打造线下实景游戏,延伸消费场景。

2024年,龙华区授牌20个“微短剧影视拍摄基地”,覆盖观澜古墟、大浪时尚小镇等特色场景,并提供协拍服务简化流程。 龙华区同步出台《推动现代时尚文旅产业若干措施》,形成市区两级政策联动,为微短剧创作、播映及产业基地建设提供资金支持。

2025年5月启动的 “微短剧+”百部精品创作计划,由中国广电联合会、广东省广电局主办,深圳市文广旅体局支持,通过全球剧本征集孵化文旅、非遗、普法等主题精品。

来深圳拍微短剧!一部最高资助300万元|文化圳精彩

“微短剧+”百部精品创作计划在深圳启动 受访者 供图

计划中,香港银都机构推出《白发魔女传·天山雪》《72家房客·大院新生》等经典电影改编短剧,重塑武侠与市井美学。 同时推出《爱·共生·逆世代》等港澳原创项目,并创新 “一城一剧”模式,与福州、榆林等城市签约,推动地方文旅经济发展。

——专家视角——

从内容升级到生态构建

《2024短剧出海营销白皮书》数据显示,预测海外微短剧市场规模将达百亿美元。

微短剧如何进行产业融合,为城市赋能?

深圳微短剧产业发展获得多位专家关注,他们从产业融合、内容创作、技术应用及国际化布局等维度提出专业见解。

深圳市政协委员、中汇影视董事长孙莉莉提出 “微短剧+产业融合” 的创新路径:

“微短剧可以加经典,可以加非遗,哪咤就是个例子,真正是中国的古老 IP;在深圳,微短剧可以加科技,就像动画片的后期制作,以AI为助力”。

她强调深圳的华强北、老东门、南头古城、大鹏所城等特色地标都可成为微短剧创作资源,并指出 “微短剧产业园不需要那么多土地,需要的只是创作环境和创作氛围”。

广东省政协委员、省作协副主席林俊敏指出精品化创作导向:广东网文作者数量全国第一,微短剧可借力网文IP资源,形成“剧本-制作”产业链闭环。

他呼吁建立人才库与强化价值观引导:“联合高校开设微短剧专业课程,同时强化创作者价值观培训,确保内容‘既高品质又正能量’”。

深圳市纪录片发展促进会创会会长张海俊强调成立微短剧专业委员会的必要性,以探索AI、VR等技术在创作中的应用,推动行业标准化发展。

深圳文化产权交易所总经理助理肖芳雷则聚焦版权保护创新:“需建立微短剧版权交易快速通道,为产业融资和IP衍生提供保障”。

正如业内观察所指,深圳的扶持政策虽对头部企业千万级成本仍是“杯水车薪”,但其多环节覆盖的特性为中小企业提供了实质性利好。

随着2025年第三季度首批申报的启动,深圳有望从“政策高地”跃升为“产业高地”。

南方+记者 郭悦

【作者】 郭悦

【来源】 南方报业传媒集团南方+客户端

发表评论

醉苍生 Copyright © 2013-2024 醉苍生. All Rights Reserved.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