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景点排名文章正文

游山水读历史:在喀什古城修建耿恭祠,当中或许有个误会?

景点排名 2025年07月25日 14:53 1 cc

去南疆旅游必去喀什,因为当地人称“不到喀什就不算到新疆”。

游山水读历史:在喀什古城修建耿恭祠,当中或许有个误会?

而到了喀什,游客必游喀什古城。

游山水读历史:在喀什古城修建耿恭祠,当中或许有个误会?

喀什古城历经2000多年的岁月,被誉为研究古西域城市的活化石,城内店铺林立,人流涌动,建筑和装饰都充满异域风情,集中展现了维吾尔族人生活风俗、传统手工艺和风味美食等等,但在古城东北方向却风格有变,在整个古城的制高点上立有一座具汉族风格的多层斗檐式建筑物,走近一看方知叫做“耿恭祠”。

游山水读历史:在喀什古城修建耿恭祠,当中或许有个误会?

看着矗立眼前的耿恭祠,不得不承认自己孤陋寡闻,因为此前确实未曾听闻过耿恭其名,更不知耿恭其人其事。

从新疆旅游回来后补了课才知道,耿恭原来是一位东汉时期戍守西域、抗击匈奴的大英雄。

游山水读历史:在喀什古城修建耿恭祠,当中或许有个误会?

耿恭,扶风郡茂陵县(今陕西省兴平市)人,出身于铁血忠魂的名将世家,大将军耿弇的侄子。耿恭最为后人称道的是他率领 “十三将士归玉门” 的悲壮传奇——

公元 74 年,耿恭跟随大将军窦固远征西域,收复车师国(今吐鲁番一带)。朝廷重新设立西域都护府,并任耿恭和关宠分为戊己校尉,驻守金满城(今新疆吉木萨尔县),肩负起捍卫西域都护府的重任。

车师是匈奴通往西域南疆的交通要道,且有粮有草,战略地位非常重要,如今被汉军控制,匈奴自然不会无动于衷。北匈奴于次年即大举反攻,数万骑兵围攻车师后国,耿恭派三百将士驰援,终因寡不敌众全军覆没。匈奴乘胜包围金满城,耿恭临危不乱,利用毒箭威慑敌军,号称 “汉家箭神,中者必有异”,趁匈奴惊疑之际抓住机会突袭,暂解围城之困。

考虑到金蒲城无险可守,耿恭率军转移至地势险要、傍临深涧的疏勒城(今新疆奇台县附近)。果然,经过数月休整,匈奴又卷土重来,并采取围城之法,切断城中水源。

被围日久,城中粮草耗尽,水源枯竭。渴到极致,汉军将士们只好喝马尿,甚至 “笮马粪汁而饮之”(从马粪里榨水喝)。饿到极致,将士们煮铠弩食其筋革。虽山穷水尽,却无一人叛逃。匈奴单于又遣使诱降,许以王爵与美女,“恭乃诱其使上城,手击杀之,炙诸城上”(据《后汉书》),以示必死决心,尽显刚烈气节。

游山水读历史:在喀什古城修建耿恭祠,当中或许有个误会?

耿恭祠前耿恭仗剑立马雕像

此时,恰逢朝廷因汉明帝驾崩而陷入权力交替,援军迟迟未到。直至公元 76 年,汉章帝继位后,才派七千将士西征。援军抵达时,疏勒城仅剩 26 人,与援军会合后东返,沿途又遭匈奴追击,抵达玉门关时,仅存 13 人,个个衣衫褴褛、身形狼狈却又精神抖擞、目光如炬。

“十三壮士归玉门”的壮举在西域大地上竖立了忠勇不屈的丰碑。耿恭的事迹虽未如卫青、霍去病那样广为人知,却以绝境中的坚守,为华夏儿女戍守边疆的铁血丹心书写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后汉书》作者范晔盛赞其 “节过苏武”,认为他在绝境中的坚守比苏武牧羊更显刚烈;明末思想家王夫之在《读通鉴论》中感叹 “恭之忠勇,千古无两”;近代学者梁启超亦将其事迹列为 “中国历史上最具血性的瞬间”,称其 “以数十人抗数万之敌,全节而归,实乃华夏精神之脊梁”。这些评价,正是对耿恭忠勇精神的跨越时空的礼赞。

耿恭的坚守,不仅捍卫了东汉在西域的统治,更以 “不为大汉耻” 的信念,成为后世戍边将士的精神图腾。晚清左宗棠收复新疆时,其麾下大将刘锦棠入驻喀什后修建了这座耿恭祠,正是为了传承这份 “守土卫国、宁死不屈” 的忠魂,弘扬民族气节,激励当时的清廷及戍边将士们,以耿恭为榜样,继承他在极端困难的情况下坚守边疆、不屈不挠的精神,捍卫国家的尊严和领土完整,表达了国土不可辱、领土不可分的坚定信念

游山水读历史:在喀什古城修建耿恭祠,当中或许有个误会?

不过,不得不说的是,将耿恭祠建在喀什古城,很可能其中有一定的误会。喀什古城原为西域三十六国中疏勒国的王城所在地,但是此疏勒国并非耿恭孤守的那座疏勒城。疏勒城实际上位于现乌鲁木齐以东、吐鲁番以北的奇台县一带,二者各据天山南北,相距达数千里之遥。

当时的刘锦堂是否对古疏勒国与疏勒城有所混淆,已无法知晓,但我觉得不是没有这种可能。不过,即使有此误会,却一点都不会影响和削弱建造耿恭祠的特殊意义。

千载之后,疏勒城的断壁残垣或许已湮没于风沙,耿恭祠也与当年他戍守的疏勒城相距遥远,但耿恭与十三将士的传奇一点都没有褪色,不屈不挠的精神永存,一直在诉说着华夏儿女对家国的赤诚。

发表评论

醉苍生 Copyright © 2013-2024 醉苍生. All Rights Reserved.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