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景点排名文章正文

厦门南洋报恩寺,始建于唐朝,原名南洋院,古代同安三间半院之一

景点排名 2025年07月25日 15:08 1 admin

千年古刹·禅境天成:厦门同安南洋报恩寺。

厦门南洋报恩寺,始建于唐朝,原名南洋院,古代同安三间半院之一

一、地理灵韵:山水交椅,梵境如画

南洋报恩寺,坐落于厦门同安区西北七公里的汀溪镇褒美村,背倚南洋寨山,面朝碧波水库,坐西北朝东南。

两侧群峰绵延如臂,前方湖光潋滟如镜,整体山脉形似“天然交椅”,大殿端坐其中,宛若天工雕琢的禅意宝座。

晨昏之际,青山倒映水中,古刹钟声与泉鸣鸟语交织,细雨蒙蒙时更显空灵,素有“鸟语花香梵音起,青山无语问禅家”之誉。

信众至此,尘嚣尽褪,唯余心静神凝。

厦门南洋报恩寺,始建于唐朝,原名南洋院,古代同安三间半院之一

二、历史浮沉:唐风绵延,兴衰重生

唐源明脉,书生报恩:

寺院肇始于唐代,初名“南洋院”,为古代同安“三间半院”之首(余者为会道院、泗州明觉院、佛光院)。

明万历年间,书生叶成章在此苦读许愿:“若金榜题名,必重修庙宇”。

后高中科举,捐资扩建,遂改名“南洋报恩寺”,铭刻知恩反哺之德。

劫难与复兴:

康熙年间首度修葺,民国时香火远播台澎,金门信众常渡海朝拜。

然文革浩劫中,庙宇倾颓,仅存千年龙眼古树一棵及四面佛石柱残迹。

1984年,村民集资重建小庙;

2005年开登法师驻锡,倾力扩殿增像,使梵刹重光;2015年传行法师继任,以唐风为基规划扩建,终成今日气象。

厦门南洋报恩寺,始建于唐朝,原名南洋院,古代同安三间半院之一

三、建筑与圣迹:唐风复现,古木证道

仿古唐韵,庄严格局:

现存主体建筑占地1500平方米,以唐代风格为魂,黄墙灰瓦,飞檐斗拱。

大雄宝殿供奉三世佛,侧立文殊、普贤、观音、地藏四菩萨,庄严肃穆。

规划中的天王殿、钟鼓楼、药师宝殿、念佛堂等,将延续仿古核心,构建“斗拱层叠接云天,黄瓦绿树映苍穹”的盛景。

千年灵物:

院中一棵龙眼古树历劫千年,为寺院兴衰的“活化石”;

殿前石柱(高51cm×宽43cm)刻模糊四面佛,乃唐宋遗珍,虽风化犹显沧桑禅意。

厦门南洋报恩寺,始建于唐朝,原名南洋院,古代同安三间半院之一

四、禅心弘愿:文化为翼,济世为怀

传行法师承“以道风立本,慈善文化为两翼”之旨,践行三大弘法维度:

1、正信净化:

以佛学院为基培育僧才,以晨钟暮鼓、经诵梵音涤荡心尘,倡导“科学人文并重,爱国爱教同彰”;

2. 文化传承:

筹建宏辉图书馆、佛教文化馆,珍藏佛典书画(如周峰居士捐赠千幅作品),弘扬禅艺相融之美;

3. 慈善普惠:

开放斋堂赈济贫弱,以佛法慰藉心灵,回馈社会如润物春雨。

厦门南洋报恩寺,始建于唐朝,原名南洋院,古代同安三间半院之一

五、灵山愿景:闽南佛光,两岸纽带

作为同安仅存的“三间半院”遗珠,报恩寺承载闽南佛教千年文脉。

未来将以“华夏名刹”为志,深化对台交流(历史上香火曾渡海峡),扩筑舍利塔、法堂等,打造“长养净土”,促民族和谐、文化共融。

信步于此,既可凭栏听禅,亦能登高望远——水库如镜照见本心,群山如莲托起信仰,恰是“人间仙境何处觅?报恩寺里悟菩提”。

厦门南洋报恩寺,始建于唐朝,原名南洋院,古代同安三间半院之一

实用信息

- 地址:厦门同安区汀溪镇褒美南洋村169号

- 交通:乘609路公交至“南洋社站”,沿水泥步道登山即达

发表评论

醉苍生 Copyright © 2013-2024 醉苍生. All Rights Reserved.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