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景点排名文章正文

四川省绵竹市历史沿革及行政区划

景点排名 2025年07月27日 02:48 1 admin

绵竹地处四川盆地西北部,背倚龙门山脉,市境东南靠德阳市旌阳区,东北与绵阳市安州区接壤,西南与什邡市隔河相望,西北与阿坝州茂县毗连。绵竹素有“洞天福地、人杰地灵”的美誉,是全国著名的年画之乡、名酒之乡、生态旅游之乡、民间艺术之乡。绵竹先后被确定为国家全域旅游示范区、全国县城新型城镇化建设示范县、全国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示范县、全国休闲农业重点县、全省县域经济发展进步县、全省乡村振兴先进县、全省促进民营经济发展先进单位、全省促进服务业发展工作先进单位、全省县域经济高质量发展成绩突出县、天府旅游名县。#四川#

四川省绵竹市历史沿革及行政区划


历史沿革

绵竹开始建县是在公元前201年,即西汉高祖六年,距今已二千一百多年,建县时以本县宜于种竹,或云因盛产一种特殊竹子,叶细、片多、节长、节上有国圈、中黑、如太极图,故叫绵竹。命名曰“绵竹县”。

根据县《地舆志》记载:黄帝以前,绵竹为古蜀山氏地。自黄帝子昌意封其支庶于蜀,历经夏、商、周,县境地都隶属梁州,号称蜀国。武王伐纣,大会诸侯于牧野,蜀国曾经参与。公元前651年——620年,即周襄王时代,蚕丛氏据蜀称王,以至战国,绵竹为蚕丛国西边附庸。公元前315年即,周慎靓王六年,秦惠王遣张仪、司马错伐蜀,取之,置巴蜀二郡,绵竹从此隶于秦之蜀郡。公元前201年,即汉高祖六年,开始建县,命名绵竹。当年分蜀地设置广汉郡,领属十三县,绵竹县即其中之一。当时绵竹县治在今德阳县黄许镇。

四川省绵竹市历史沿革及行政区划


汉代绵竹县管辖范围相当广阔:外以鹿头关(即今白马关)为界;内以成都平原联成一体,大致处于绵远河与石亭江两岸,包括今之绵竹、德阳两县。东汉中平五年,即公元188年,刘焉领益州牧,曾将州治设于绵竹。公元194年绵竹城火灾,刘焉才将州治移到成都。公元222年,即蜀汉昭烈帝章武二年,分广汉郡设置梓潼郡,绵竹隶属梓潼。蜀汉建兴元年,即公元223年,将绵竹分出一部分,设置阳泉县(县治在今孝泉镇)。

魏晋南北时,由于战乱不已,灾荒频繁,人民颠沛流,蜀地变化很大。本县名称屡易,管辖范围经常变动,县治也几经迁移。东汉后绵竹境内,曾先后出现过阴平,菜阳、南武都、阳泉、晋熙名。今德阳县之黄许镇、略平翠箓等地、均曾为绵竹县治。公元266年,即西晋泰始二年,分广汉郡置新都(郡治雒县,即今广汉县),绵竹县更名晋照,属新都郡。公元307年,即西晋永嘉元年,因外地流民多汇集绵远河、石亭江之间,乃设置南阴平郡为侨郡。东晋南北朝时、李雄称帝成都、国号大成,晋熙县仍属新都公元397年,即东晋隆安元年,设晋熙郡(郡治在今绵竹郡。城关镇)管辖两个县,其一南武都(县治在今绵竹县武都山附近),其二菜阳(县治在德阳县城关镇)。公元420年,即东晋元熙二年,南阴平寄治苌阳县,管辖两个县,其一阴平(今德阳县隆兴桥),其二绵竹(今德阳略平),公元479年,即南齐建元元年,废晋熙郡置南新巴郡,绵竹仍属南阴平郡,元557年,即北周闵帝元年,并苌阳,南武都为晋熙县(县治在今绵竹城关镇),后又废晋熙入阳泉(县治在公元582年,即隋文帝开皇二年,复名晋熙县,属广汉郡。不久(开皇初)郡废。公元598年,即隋文帝开皇十八年,改晋熙县为孝水县(县治在今德阳县孝泉镇),同年改雒县(今广汉)为绵竹县。公元606年,即炀帝大业二年,又改孝水县为绵竹县(县治由孝泉镇移至今绵竹城关镇),同时恢复雒县的名称,属蜀郡。自此后,绵竹作为县名未再变动,绵竹县与雒县之地域划分,基本固定下来。公元618年唐高祖武德元年,益州领成都十三县中有绵竹县。公元620年,即唐高祖武德三年,分绵竹县南境另设德阳县。同年绵竹县改属蒙州。公元684年,即唐中宗嗣圣元年,改属汉州,(真至五代士国时期,以及北宋、南宋、绵竹县仍旧制,未变动。宋初分剑南道四路,成都为西路,绵竹属汉州,隶剑南道西路。

四川省绵竹市历史沿革及行政区划


公元1271年,即元世祖至元八年,绵作设巡检司,后踥,复又置县.明代仍从元制。到公元1376年,即明太祖九年,改元朝的行中书省为承宣布政司.四川分为东、西、南、北。成都府为川西,绵竹县仍隶川西之汉州(即今广汉县)今之绵;竹城,为明代成化年间(公元1465——1487年)修筑的石城。

公元1687年,即清康熙26年,绵竹属成都府。公元1727年,即清雍正五年,绵竹改隶绵州(即今绵阳),迄至清末。

中华民国成立,废府州,设道存县。公元1913年,即民国2年,绵竹县属川西道。公元1935年,即民国24年,道设区,绵竹县隶属四川省第十三行政督察区(专员公署在绵阳)。

1949年12月26日,绵竹宣告解放,隶属川西行署绵阳专区。1953年合省,属四川省绵阳专区。1988年新设德阳市,改属德阳市。1996年10月,经国务院批准,撤销绵竹县,设立绵竹市。

四川省绵竹市历史沿革及行政区划


行政区划

绵竹行政区划,宋代始有资料可稽,是时县辖5镇13乡,清雍正五年(1727年),绵竹辖10区。道光二年(1822年),辖12乡2镇。1935年(民国二十四年),实行联保制,全县划分为29个联保。

1940年(民国二十九年),推行新县制,划分为4个行政区,辖19个镇乡。一区:办事机构设中城镇。辖中城镇;东北乡、西南乡。二区:办事机构设富新场。辖富新乡、五福乡、什地乡、绵远乡、拱星乡。三区:办事机构设新市镇。辖新市乡、玉泉乡、清道乡、孝德乡、观鱼乡。四区:办事机构设遵道场。辖遵道乡、广济乡、土门乡、九龙乡、马尾乡、汉兴乡。

民国38年(1949年),绵竹县下辖1镇20乡:中城镇、东北乡、西南乡、兴隆乡、九龙乡、遵道乡、汉旺乡、马尾乡、拱星乡、土门乡、广济乡、玉泉乡、板桥乡、清道乡、新市乡、孝德乡、观鱼乡、富新乡、五福乡、绵远乡、什地乡。

四川省绵竹市历史沿革及行政区划


1950年6月绵竹县划分为5个行政区,1个镇,20个乡。各区成立区公所,为县人民政府的派出机构。

一区,辖中城镇(区公所驻地)、东北乡、西南乡。

二区,辖汉旺乡(区公所驻地)、兴隆乡、拱星乡、马尾乡、九龙乡。

三区,辖土门乡(区公所驻地)、广济乡、玉泉乡、遵道乡。

四区,辖清道乡(区公所驻地)、板桥乡、新市乡、观鱼乡、孝德乡。

五区,辖富新乡(区公所驻地)、五福乡、什地乡、绵远乡。

四川省绵竹市历史沿革及行政区划


1950年冬,绵竹县人民政府决定、将原5个行政区划为7个行政区,领1镇20乡。

一区,辖中城镇、东北乡、西南乡。

二区,辖汉旺乡、九龙乡、马尾乡。

三区,辖土门乡、广济乡、遵道乡。

四区,辖清道乡、新市乡、玉泉乡、板桥乡。

五区,辖孝德乡(区公所驻地)、观鱼乡

六区,辖富新乡、五福乡、什地乡。

七区,辖拱星乡(区公所驻地)、绵远乡、兴隆乡。

1951年,茂县清平乡划归绵竹县,为二区所辖。

1952年,什邡县新市乡划归绵竹县,更名新胜乡,为四区所辖。

1953年,清平乡划出四个村,组建天池乡,为二区辖。

四川省绵竹市历史沿革及行政区划


1954年4月,从东北乡划出4个村,清道乡划出3个村民小组,西南乡划出5个村民小组合并成立东胜乡,属一区辖。遵道乡划出3个村,土门乡划出1个村,广济乡划出2个村,合并组成金花乡,属三区辖。土门乡划出6个村,组建射水乡,属三区辖。孝德乡划出9个村,观鱼乡划出2个村,新市乡划出半个村,合并建立齐福乡、属五区辖。五福乡划出9个村,成立齐天乡,属六区辖。什地乡划出6个村成立下寺乡,属六区辖。是时,绵竹县辖7区、1镇、29乡。

1955年1月31日,绵竹县人民政府决定,将第七区撤销,所辖之兴隆乡划归一区,拱星乡划归二区,绵远乡划归六区。又将第六区所辖的齐天乡划归五区。是年底,全县六个行政区全部撤销。

1956年,撤射水乡,合入土门乡;撤新胜乡,合入新市乡;撤东胜乡,合入东北乡;撤下寺乡,合入什地乡。同时,经绵阳专员公署同意,将绵竹县孝德乡所辖的,在德阳县孝泉镇场内的1个居民委员会、回民小学和忠孝场划归德阳县孝泉镇管辖。

四川省绵竹市历史沿革及行政区划


1958年,绵竹县各乡相继成立人民公社。

1968,人民公社更名为革命委员会。

1983年12月7日,德阳市人民政府决定将绵竹县汉旺镇更名为德阳市中区汉旺镇,由绵竹县全权代管。

1984年,乡、镇革命委员会复名乡、镇人民政府。同年汉旺乡合入汉旺镇。

四川省绵竹市历史沿革及行政区划


1985年,绵竹县辖城关镇、汉旺镇(代管)、东北、西南、兴隆、九龙、遵道、马尾、拱星、清平、天池、土门、广济、金花、玉泉、板桥、清道、新市、孝德、观鱼、齐福、富新、五福、齐天、什地、绵远24乡。共263个村,1912个村民小组,21个居民委员会。

四川省绵竹市历史沿革及行政区划


1988年至1994年,绵竹县22个乡相继撤乡建镇。1989年1月17日,汉旺镇正式划回绵竹县管辖。1993年12月马尾乡更名为武都镇。1994年3月城关镇更名为剑南镇。

1994年,绵竹县共辖24个镇,2个乡。

1996年,绵竹县辖剑南、东北、西南、兴隆、九龙、遵道、汉旺、武都、拱星、土门、广济、金花、玉泉、板桥、清道、新市、孝德、齐福、观鱼、富新、五福、什地、齐天、绵远24个镇,清平、天池2个乡,263个村民委员会,42个居民委员会,1911个村民小组,423个居民小组。

2006年绵竹调整行政区划,撤销武都镇将所辖区域并入汉旺镇。撤销观鱼镇将所辖区域并入新市镇。撤销清道镇、齐福镇将所辖区域并入孝德镇。撤销五福镇将所辖区域并入富新镇。东北镇茂泉村划归剑南镇管辖。

四川省绵竹市历史沿革及行政区划


2013年8月,德阳市人民政府根据省政府《关于同意绵竹市清平乡撤乡设镇的批复》(川府民政〔2013〕13号)精神,批复同意绵竹市清平乡撤乡设镇,镇人民政府驻清平场,辖原清平乡所属行政区域。2013年辖剑南镇、东北镇、汉旺镇、新市镇、孝德镇、富新镇、西南镇、遵道镇、九龙镇、兴隆镇、拱星镇、土门镇、广济镇、金花镇、玉泉镇、板桥镇、齐天镇、什地镇、绵远镇、清平镇、天池乡20个镇1个乡,157个村民委员会,32个居民委员会、10个居民社区委员会。

2019年全市进行乡镇行政区划调整改革,新设立两个街道,部分镇乡进行合并,土门镇更名为麓棠镇。绵竹市现辖剑南街道、紫岩街道、汉旺镇、新市镇、孝德镇、富新镇、九龙镇、麓棠镇、广济镇、玉泉镇、什地镇、清平镇,共10个镇,2个街道。

四川省绵竹市历史沿革及行政区划


2024年绵竹市辖2个街道、10个镇:紫岩街道、剑南街道、汉旺镇、孝德镇、富新镇、新市镇、九龙镇、广济镇、麓棠镇、什地镇、玉泉镇、清平镇。 市政府驻紫岩街道回澜大道中段393号。

目前全市幅员面积1246.2平方公里,户籍人口480637人,辖10个镇、2个街道,153个村(社区)。

四川省绵竹市历史沿革及行政区划

大美四川欢迎您!

发表评论

醉苍生 Copyright © 2013-2024 醉苍生. All Rights Reserved.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