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景点排名文章正文

庐陵文化寻访记(三)

景点排名 2025年07月27日 14:52 1 cc

龙潭游记

七月九日清晨,我陪同著名作家王剑冰先生等人同往井冈龙潭。山门如月洞,一步跨入,便觉天地豁然。群峰嵯峨,直刺青天;古木葱郁,翠色欲流。石板路蜿蜒而下,青苔暗生,踏之微滑。过揽云台,经定海针,饮长寿泉,渐行渐深,山气愈凉。

庐陵文化寻访记(三)

忽见绝壁之上,有诗镌刻。细辨之,乃郭沫若先生旧作:"井冈山上有龙潭,瀑布奔流叠作三......"字迹已被岁月磨得温润,却仍透着当年攀藤附葛的豪情。想那七旬老人,为睹龙潭真容,竟不顾荆棘乱石,直下深谷,终得"井冈山下后,万岭不思游"之叹。而今龙潭已非深闺少女,却依旧保持着那份未凿的天真。

庐陵文化寻访记(三)

转过山坳,水声忽作雷鸣。碧玉潭便这般闯入眼帘——七十米白练当空劈下,不是飘落,是砸将下来,砸得潭水飞花碎玉。阳光穿过水雾,竟幻出七色虹桥。我伸手欲接,却只捉住一把清凉。那水珠溅在脸上,分明是龙女的吻,带着山间的清气。

庐陵文化寻访记(三)

第二潭却换了性子。锁龙潭藏在杜鹃深处,水声也轻了,如未嫁少女的叹息。潭水绿得发幽,倒映着两岸花枝,竟分不清是花落水中,还是水染花色。郭沫若当年所见,想必就是这般景致,难怪要叹"潜龙焉肯锁深岚"。

珍珠潭最是玲珑。水帘散作万千银珠,在石上蹦跳。有的珠子摔碎了,立刻又生出新的来。阳光一照,每颗水珠里都藏着一个太阳,明灭不定,教人眼花。我忽然想起幼时玩的玻璃弹珠,也是这般晶莹,只是少了活气。

行至击鼓潭,水声果然不同。巨石中分急流,化作几股白弦,铮铮琮琮地弹在潭面。细听竟真有节奏,时而《将军令》,时而《雨打芭蕉》。王先生以杖击石相和,水声石响,一时竟成天然乐章。

庐陵文化寻访记(三)

最美还数仙女潭。远望时,分明看见石上立着个女子——那曲线是腰肢,那凸起是云鬟,水流的褶皱恰似裙裾飘举。走近了,仙女却化入水中,只剩一潭笑涡。想来仙女也害羞,不惯被人细瞧。

庐陵文化寻访记(三)

五潭走遍,不过两千米路程,却似历经五种人生。碧玉潭的少年气盛,锁龙潭的闺阁情思,珍珠潭的天真烂漫,击鼓潭的壮志激昂,仙女潭的飘逸出尘。水还是那道水,只因遇了不同的石头,便显出千般姿态。

庐陵文化寻访记(三)

坐在潭边石上,看水流义无反顾地跃下悬崖。忽然明白,这瀑布哪里是在坠落,分明是在飞翔。平日匍匐的山溪,此刻站成了顶天立地的模样。水珠在阳光下闪闪发亮,都是不肯屈服的精魂。

庐陵文化寻访记(三)

这让我想起八十多年前,那些戴八角帽、吃红米饭的人。他们何尝不是一道山溪?在绝境中纵身一跃,竟跃出了中国革命的瀑布。小井红军墓里长眠的百余名伤员,鲜血渗入红土,滋养得满山杜鹃格外红艳。此刻瀑布的轰鸣里,依稀混着黄洋界的炮声。

庐陵文化寻访记(三)

回去时,又见郭老诗碑。"三潭交响千峰静,一井苍穹万木酣",字字生辉。龙潭的水依旧奔流,带着井冈山的骨气,跳崖成瀑,赴壑为溪,终究要汇入大江大河。我掬一捧水洗脸,凉意直透心底——这水里沉淀着太多故事,轻轻一晃,便是波澜万千。

(作者:胡刚毅)

发表评论

醉苍生 Copyright © 2013-2024 醉苍生. All Rights Reserved.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