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景点排名文章正文

不出中国所料:美日达成协议,两国高层仅高兴3小时,噩耗就来了!石破茂被逼下台?

景点排名 2025年07月27日 19:50 1 admin

据澎湃新闻报道,美日那边又整出大动静了。前几天,两国高调宣布达成了个“历史性协议”,那叫一个欢天喜地。可谁能想到,这高兴劲儿还没持续3小时呢,坏消息就跟约好了似的,一波接一波地涌来。

不出中国所料:美日达成协议,两国高层仅高兴3小时,噩耗就来了!石破茂被逼下台?


石破茂和特朗普(资料图)

一、美日“闪电协议”的高调落槌:从极限施压到“阶段性胜利”

(一)特朗普的“推特外交”与协议核心条款

当地时间7月22日,美国总统特朗普在社交平台上可高调了,直接宣布美日达成了“历史性协议”。这协议的核心内容还不少,日本输美商品的关税,原本特朗普威胁要加到25%,现在降到了15%。而且日本还承诺要向美国投资5500亿美元,这里面美方还能拿到90%的利润,同时日本还得开放汽车、卡车、大米这些市场。

(二)协议背后的谈判博弈与政治时间差

这协议能达成,和日本国内的政治情况关系不小。7月初的时候,特朗普还威胁要对日韩商品加征25%的关税呢。而日本首相石破茂在参议院选举失利后,为了稳住自己的执政地位,只能赶紧加快谈判。之前石破茂还挺硬气,说“不会牺牲日本农业”,可选举后自民党支持率跌得厉害,他也没办法,只能在汽车关税、农产品市场准入这些问题上让步。这特朗普式的谈判路子,先施压再让对方妥协,还真是屡试不爽。

二、三小时后的“噩耗”突袭:协议引发日本国内强烈反噬

(一)民意海啸:从“外交胜利”到“卖国协议”

协议宣布才3小时,日本国内的民调结果就出来了,78%的民众觉得这协议会对日本经济造成负面影响,只有10.7%的人持正面评价。老百姓的怒气主要集中在两个地方。

一个是汽车关税,从原来的2.5%一下子涨到15%,要知道汽车出口占日本对美出口的28.3%呢,这一下丰田、本田这些车企的利润估计得缩水12%-15%。另一个是那5500亿美元的对美投资,大家都觉得这就是“保护费”,钱可能都流到美国的半导体、液化天然气这些领域去了,这样一来日本的产业空心化会更严重。福冈的稻农就直说了,“农业又被牺牲了”,担心美国大米进来,本土种植户就没法活了。

(二)股市震荡与产业界担忧

23日早上开盘,日经225指数因为关税的事儿有了结果,一开始涨了800多点,可汽车股就不一样了,丰田、本田这些出口型的车企,涨幅后来就小了,因为15%的关税还是比欧盟的5%高不少,美国汽车政策委员会也公开反对这个协议,说它“损害美国本土产业”。

更让人担心的是半导体和能源领域的供应链转移。协议里提到的阿拉斯加液化天然气合资企业,还有制药与半导体关键领域的投资,可能会让日本和中国在技术合作、能源依赖方面的关系变弱。

(三)石破茂政权倒计时:从政治赌注到“催命符”

这个协议一签,石破茂的政权估计也悬了。参议院选举失利后,自民党内部“倒石”的动静就更大了。协议里在农业上的让步和产业上的妥协,把农协、汽车协会这些传统的支持团体都得罪了。石破茂也没办法,只能说“会听取汇报并考虑辞职”,现在执政联盟的支持率都跌破30%了,创了2012年以来的最低。日本共同社就评论说,这协议本来想当“救命稻草”,结果成了“政治催命符”,也让大家看到在美日同盟里,日本“经济主权让渡”的难处。

不出中国所料:美日达成协议,两国高层仅高兴3小时,噩耗就来了!石破茂被逼下台?


石破茂和特朗普(资料图)

三、中国的精准预判:从“早知如此”到战略破局

(一)中国外交部的前瞻性警示

对于美日这个协议,中国外交部发言人在23日的例行记者会上就说了,“任何单边主义措施都将损害全球产业链稳定”,还强调中方一直主张“通过平等对话解决经贸分歧”。其实在美日刚开始谈判的时候,中国就料到了,美国的“极限施压”会让日本被迫接受“不平等条款”。商务部研究院的专家之前也分析过,“5500亿美元投资本质上是日方为了避免更高关税的无奈之举,时间长了会加大亚太供应链分裂的风险”。

(二)产业链反制与自主创新的双重准备

中国应对的办法就是“防”和“破”一起用。一方面,密切关注协议里可能有的“去中国化”条款,比如半导体供应链合作对中国芯片产业的挤压,同时一直在推进稀土管理条例修订案,加强对美日高科技产业的资源反制。另一方面,加快自主创新,中芯国际14纳米以下制程良率有了突破,CFET晶体管技术也实现了自主可控,这些消息刚好在协议达成前后公布,就是要表明中国有决心突破技术封锁,应对美日技术联盟可能带来的威胁。

四、全球贸易秩序的新裂痕:从“盟友博弈”到“双输陷阱”

(一)美日同盟的“利益绞杀”本质

这个协议一出来,美日同盟那层温情的面纱就被撕开了。美国用“关税大棒+投资勒索”这两招,既拿到了短期的经济利益,像5500亿美元投资的利润、农产品出口能扩大,又加强了对日本产业的控制,比如半导体、能源供应链都绑在一起了。而日本呢,看似关税降了10%是胜利,实际上却付出了市场主权和产业安全的代价,汽车关税还是比国际平均水平高,5500亿美元的投资可能会让国内的基建和民生投入变少。这种“不平等同盟”的模式,简直就是“盟友经济剥削”的典型例子。

(二)逆全球化浪潮下的多米诺效应

美日协议达成后,可能会有一连串的反应。欧盟正在考虑要不要用“核选项”来反制美国的关税政策,墨西哥、加拿大也担心自己会成为下一个“谈判目标”,东南亚国家则在提防供应链转移的风险。世界贸易组织的数据显示,2025年全球贸易壁垒措施比去年增加了23%,而美日协议里的“投资利润分配”“市场准入倾斜”这些条款,正在让多边贸易体系变成“双边强权规则”,全球化退潮的风险更大了。

不出中国所料:美日达成协议,两国高层仅高兴3小时,噩耗就来了!石破茂被逼下台?


石破茂(资料图)

美日协议那3小时的风光,最后也只是国际政治经济博弈里的一个小插曲。这也证明了中国说的“单边主义长不了”是对的,也让大家看到在霸权逻辑下,盟友关系有多脆弱。特朗普政府还在为“协议政绩”高兴呢,日本民众却用抗议表达了对“经济主权让渡”的反对。

全世界从这事儿里也看明白了,任何不公平的“胜利”,最后都会在市场规律和民众的反对中付出代价。就像中国外交部说的,“开放合作才是正道”,美日那短暂的高兴,不过是逆全球化浪潮里的一个小泡沫罢了。

发表评论

醉苍生 Copyright © 2013-2024 醉苍生. All Rights Reserved.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