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景点排名文章正文

大平原(四百二十八)|向北,向北,重拾那些沧桑岁月与火链铁血

景点排名 2025年08月02日 11:06 1 admin
大平原(四百二十八)|向北,向北,重拾那些沧桑岁月与火链铁血

向北,向北,重拾那些沧桑岁月与火链铁血

文/张鸿志

“万瓦鳞鳞若火龙,日车不动汗珠融。”进入伏天后,我所在的城市开启了持续高温模式。 于是,我们一家三代四人谋定好名胜景点,确定向北,一路向北,奔向大海奔向草原。这些城市的名胜景点对于我来说是重温,那也是一二十年前的事了,在脑海中早已变得有些朦胧模糊。越是如此,就愈加渴望再次踏上那些地方,流连在大海边,徜徉在草原上,冷却一下头脑,稳定一下心神,追思先贤情怀,凭吊古迹遗址,抚慰远去亡灵,再拾那些流光碎影,收获不一样的感受。

一、 向北,向北,倾听燕赵悲歌,感受现代壮举

高铁呼啸北去,路旁的村庄与树林目不暇接地抛向后面。远远望着前面如同积木般的楼群,逐渐由小变大,犹如潜藏在脑海底层的记忆涟漪。 列车广播告诉我,唐山站到了。旅行社按照他们制定的游览计划开始了,清东陵,栾城古城,揽月湾景区,白羊峪长城。参观这些景点时,同家人的感受是恬淡愉悦的,外孙女茜茜更是一路雀跃,天真的脸庞上始终印着大大的问号。到了唐山抗震纪念馆附近,我脚下的步子本能得放缓了,而且,终于逡巡而不敢进。十几年前我来此参观过,纪念馆陈列着大量反映地震的历史照片,一片惨象,满目疮痍,还有损坏的各种建筑实物。这种视听冲击,如同切身经历了一次唐山大地震,心灵遭到了极大重创,甚至有一种撕心裂肺难以呼吸的感觉。那里氏7.8级强烈地震,短短的23秒,瞬间击垮了一个城市,百分之九十七的建筑物倒塌,百余万人的城市竟然夺走了24万人的生命,重伤16余万人,全家震亡的7200余户,4200余名儿童成为孤儿……这场罕见的大地震,对唐山人民来说是一场毁灭性的灾难。地震那年我十三岁,凌晨剧烈的大地颤动及父亲声嘶力竭的吼叫,左邻右舍惊慌失措的四处逃窜,小女孩一丝不挂低头咕蹴在空旷的地界上,瑟瑟发抖……那一幕深深地印记在我的脑海中。当时的唐山市已完全失去自救能力,已处于城市心肌梗塞状态。在国家统一部署下,实施了“里出外进”救灾策略,伤号被送到别的省份和城市治疗,部队和全国各行业人员进入唐山市进行大规模施救。家父所在单位——山东北镇汽车运输公司(现山东滨州交运集团有限责任公司)接到命令后,立即组织一个五十六部车及一百七十余人的车队,紧急速往唐山驰援。他们到达唐山时,是一片废墟,也没有什么工具,没有一条可供车辆通行的路。只得用双手挖埋在瓦砾废墟下的伤残者,边施救边开路,他们的手指甲没有一个是完整的。后来,随着重机械的投入使用,打通了几条路,驰援的车队才开始运送救灾物资和死者的遗体。由于条件极端恶劣,吃饭喝水都没有保障。在那样的环境下,他们开展了艰辛决绝的工作,以极大的毅力坚守了半年,到了腊月底,圆满完成任务安全回家。他们就像一帮逃荒的乞丐,蓬头垢面,更让人心痛的是他们中许多人出现了灾后应激症,表情呆滞不言语,时常陷入沉思,彻夜无法睡眠,有的睡着了突然吼叫一声从睡梦中坐起,有的看医生服药医治,接受心理抚慰治疗。过了半年才逐渐恢复了正常。由此可见,唐山大地震给人们带来了无尽的痛苦,而这种痛苦会延续几年几十年甚至是几代人的。由此,我又想起1920年发生在宁夏海原县大地震,震级8.5级,是20世纪中国和世界最大的地震之一,共造成28.8万人死亡,约30万受伤,毁城四座,海原县有六成人员震亡。我深深地叹息,中华民族真是一个多灾多难的民族。也正因此,多难兴邦,中华民族往往在最艰难的时候展现出不屈的意志,激发起重建家园的韧性与决心。看看今天的唐山吧,就会深切的体悟到这点。那时,我所在的北镇二中团委,组织团员学生,提着两篮鸡蛋去人民医院探望受伤的唐山少年儿童,看到断胳膊残腿的同龄人更为痛心不已。我们听到一同龄男生含泪诉说,“地震时,楼板沿着切线飞出,空中飞舞着石板和重物,地光让人极度惊悚,地声让人极其恐怖。我家爸爸妈妈哥哥和妹妹都死掉了,我的左胳膊也被楼板挤掉了。”我痛切感受到:大自然的恣意妄为给人类带来了巨大的伤害,无尽的痛苦,更感受到人类在自然灾害面前的渺小与无力。

仰望着三十米高的抗震纪念碑,分明感受到那二十四万亡灵凝聚其上,诉说着那个漆黑的凌晨发生的惨绝人寰的悲剧,耳畔隐隐响起绝望的哭泣声。纪念碑整体造型犹如伸向天际的巨手,象征着唐山人民不屈不挠的抗震精神,昭示着唐山人民依靠自己的双手重建家园的卓越智慧和强大意志力。

走在老市区,感受这座新建的老城市,品咂出不同的情愫。其建筑风格都是“千楼一样”——五六层高,外墙呈“沉黄”色。这是当时基于抗震考虑,按照市政府“六统一”原则建设出炉的。几十年来,唐山人民早已摆脱了地震带来的心理阴霾,在站西片区和唐山新城,建设了一座座风格不同、形态迥异的高楼大厦,二百米高的唐山中心大厦地标性建筑,彰显着唐山人民的自信与豪迈,那鳞次栉比的高楼大厦充满了青春的活力。唐山,这座年轻的老城到处洋溢着现代化气息。

唐山的历史文化跨越数万年,从远古遗址到工业文明,从燕赵悲歌到抗战精神,展现了坚韧与创新的城市品格。巨大的自然灾害总会给后人留下遗憾,唐山大地震几乎颠覆了五十年前的所有建筑,如今呈现在人们眼前的建筑年岁只有半百不到,这可能是全国乃至世界绝无仅有的一座城市吧?虽城市历史文化生生不息,薪火相传。但承载的具象建筑已不复存在。这一点不像意大利的罗马斗兽场,虽历经两千多年风雨沧桑的侵蚀,墙体斑驳陆离,残蚀不全,但它像一位历史老人,仍倔强地每天接待来自世界各地的游客,诉说着当年人兽厮杀角斗的历史惨剧。

明年就是唐山地震五十周年,我相信这座依山傍海的工业城市,以其气势恢宏的建筑气魄与战天斗地的英勇气概,会再次惊艳于世人的。

二、 向北,向北,聆听历史伟人隔空对话,感悟“换了人间”

秦皇岛,两千多年前,秦始皇东巡求仙就已登上此地,该地因此也就成为唯一一座以帝王之名命名的城市。他曾登临碣石山并留下了刻石铭文,即《碣石颂》。随着历史变迁,原石刻已遗失,可谓一大遗憾,但《史记》中有明确的记载,其中有言“男乐其畴,女修其业,事各有序”。两千多年前兼并六国统一中国、建立起封建社会的第一个开国皇帝,能踏上这片土地,并刻石铭文以玆留念,当然是秦皇岛无尚的自豪与荣光。

北戴河是秦皇岛笔下最温柔的浪花,在渤海之畔轻轻翻卷着银白的诗行。人们不会忘记跨越时空诗词历史对话的经典,为秦皇岛增添了浓墨重彩的一笔。建国初期,伟人毛泽东在北戴河疗养期间,在莲蓬山观海亭驻足良久,挥毫写就了那首家喻户晓的词《浪淘沙 北戴河》,词的下阙极具想象力和穿透力:“往事越千年,魏武挥鞭,东临碣石有遗篇。萧瑟秋风今又是,换了人间。”伟人的词似长袖轻舒北魏时期曹操的《观沧海》,两首诗词均以碣石山和北戴河为地理坐标,形成跨越1747年的历史思维碰撞。一代枭雄所著“日月之行,若出其中”展现了统一北方的豪情,与毛泽东的“换了人间”形成历史呼应。两位历史伟人隔空以渤海为墨,历史为纸,共同书写了中国文学史上最壮阔的“海洋政治抒情诗”,二者的关联不仅是文字技巧的继承,更是从“帝王霸业”到“人民江山”的意识形态演进,堪称“一座山,一片海,两首诗,千年中国文学史”的经典范式。新中国成立76年创造的财富总量,约相当于新中国成立前几百年甚至上千年的总和,国力空前增强,从站起来到富起来再到强起来,这不正是词中所云:“换了人间”吗?

碣石山这个自古就有帝王将相前去打卡或撰写诗文留作纪念的风水宝地,其地理位置行政归属也成了后人争夺的焦点。一派专家认为在河北昌黎县境内,有志书和古代遗址为证;另一种派的观点认为是在山东省无棣县境内,也有相应证据,而此地离我的居所只有八十公里,隶属滨州市。在我看来,两千年过去了,至于归属那个行政区区域管辖,已变得不重要了,重要的是碣石山是历来多受恩宠的物华天宝之地,承载着厚重的历史人文文化,可供一代代后人凭吊,寄托怀古幽情。而且今日的碣石山发生了不可同年而语的、天翻地覆的变化,有这些就足够了。

三、向北,向北,远望烽火孤烟,掂量长城厚度

长城是中国古代重要的军事防御工程,彰显了劳动人民的智慧,也是中华文明的标志性符号之一。它在不同朝代不同的历史时期,在一定程度上起到了防御异族入侵的作用。但从修建长城的初始预期效果和实际运用中的费效比来说,我不敢喻之过誉,千百年来人们赋予它的溢美之词及浓重的情感色彩,已形成歌颂赞扬的海洋。秦皇岛这个战略要地,不仅有历史伟人的隔空对诗,还是朝代变更的地理起始点。基于此,自然要前去拜谒山海相连的天下第一关——山海关。因其北倚燕山、南连渤海,“背山而海”的地理特征,定名山海关,是明代洪武年间修建的完整的防御体系。明代修建的长城东起山海关西至嘉峪关,绵延六千公里。在明代朝廷看来,这六千公里长的铁壁铜墙堪称天险 ,足可以阻挡西北部那些游牧异族的入侵,便可高枕无忧当他的皇帝了。可历史却开了一个大大的玩笑,清军摄政王多尔衮携六岁的顺治皇帝,在吴三桂“开关延敌”的加持下,一路并无大碍,而是畅通无阻。从此,清朝正式迁都北京,登堂入室,轻而易举地完成了朝代的更迭大业。这让当初试图修建长城便可“长治久安”的当朝者地下有知作何感想?

唐朝边塞诗人王昌龄那首名作《出塞》,可谓代表之作:“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就写出了“万里长征”的空间跨度与“人未还”的悲剧性。如果说文人墨客仅局限在感性认知层面的话,那么,千年以后,蒙古族忽必烈的铁蹄踏过长城关隘居庸关,涌入进入中原,崖山之战灭亡南宋,建立元朝,定都大都(今北京)改天换地,就成为历史的必然了。我想,忽必烈的铁蹄践踏的不仅是徒有虚名的长城,而是踏碎了当朝者妄图心怀长城便可以“一劳永逸”的春秋大梦。

汉民族似乎对修建长城情有独钟,特别眷恋,而且是乐此不疲。几年前,同朋友去淄博市游览齐长城。齐长城比秦长城还要早400多年,由春秋五霸、战国七雄之一的齐国兴建,四代君主像接力赛一般兴建了170年,其西起济南长清大峰山,东至青岛黄岛区,全长约500公里。苏秦曾游说称:“齐地方二千里,带甲百万,粟支十年”,可见齐国是战国时期的超级大国,即便如此,齐国也还是要修长城的。这倒是我让十分的不解,齐国内有强大的实力,外无游牧异族的侵扰,还有必要花巨资劳民伤财修建长城吗?宋朝的苏洵,一语戳破齐国破灭缘由:“齐人未尝赂秦,终继五国迁灭,何哉?与赢而不助五国也。五国既丧,齐亦不免矣”他进一步指出:“赂秦而力亏,破灭之道也。”贾谊在《过秦论》中也有印证“秦无亡矢遗镞之费,而天下诸侯已困矣。于是从散约败,争割地而贿秦”。花费大量人力物力财力,甚至尸骨累累。罄力修建的长城,当年并无派上用场。结果,仅仅是因“贿秦”而亡国,与修建长城抵御外来入侵没有丝毫关系。汉武帝时期可谓历史上鼎盛时期,但因秦长城常年失修,经过多年战乱和自然侵蚀,长城不少段落已损坏,防御功能有名无实,才招致了匈奴频频骚扰边境和南下劫掠,汉武帝不得不派大将卫青和霍去病率几十万大军前去征伐;北宋时期辽国骑兵踏过长城,如入无人之境,一路南下至河南一带,迫使北宋签订了屈辱的《澶渊之盟》。如此看来,修建长城这一庞大的工程,劳民伤财,且难堪重用,备受后人诟病。修建秦长城发生的家喻户晓的“孟姜女哭长城”的传说故事,至今还在剧院里上演控诉,她已哭诉了两千多年了。

我尝求古人修建长城之心,其目的就是抵御外来入侵,核心就是封闭起圈子过自己的日子。国家如此,豪门家族也是如此,清代山东牟平县的“牟二黑子庄园”,还有山东滨州的“魏氏庄园”,院墙都如长城一般敦厚牢固,都属于防御型住宅。即便是普通百姓也是喜欢带院落的封闭住宅。在一个封闭的茧房里过日子多舒坦多自在多安全。

站在山海关城楼,望着绵延不绝的长城,我在思考,一个千年内两度大规模修建长城抵御异族入侵的民族,屡屡被异族夺取政权和烧杀抢掠。但其深受儒家思想影响,笃信中庸之道,习惯于日出而耕,日落而息的生活方式,这种农耕社会赓续了几千年,早已销蚀掉武力进攻的血性,更不懂得进攻就是最好防守的哲理。当汹涌强悍的异族,膘肥体壮的汉子,手持寒光粼粼的兵器策马驰骋时,“不教胡马度阴山”就成为妄言诳语。几千年来,在孔孟“居其所众星共之”思想的浸淫与在封建强权高压下,培养了一代代毫无斗志的“顺民”。封建思想意识自我封闭,安分守己恪守经书,不敢越雷池一步,已成为“顺民”的自觉本能。《四世同堂》中皇城根祁老人的“忍”哲学就是被奴化被驯服的典型。他自信地说:“咱们北平人,讲究的是忍!只要忍得住,就能平安无事。”

发表评论

醉苍生 Copyright © 2013-2024 醉苍生. All Rights Reserved.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