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景点排名文章正文

吴韵今风入画来——看无锡如何落笔“人文经济学”

景点排名 2025年08月04日 10:54 1 admin

“我有一段情,唱给诸公听……”蛇年春晚,《无锡景》的吴侬软语婉转流淌,顾恺之、苏东坡、范仲淹、徐霞客等先贤乘舟踏浪,观潮而来,齐叹“踏遍江南更流连”“终不似无锡景”。

吴韵今风入画来——看无锡如何落笔“人文经济学”

游人在无锡市太湖鼋头渚风景区观赏樱花(3月27日摄)。新华社记者 季春鹏 摄

太湖毓秀、运河鎏金、长江骋怀,三潮交汇勾勒出“太湖明珠、运河佳处、江尾海头”独树一帜的“无锡景”。潮起潮落,滋养三千载的吴地风华,终沉淀为一座工商名城的厚重底色。

她生于水网纵横,滋养出“鱼米之乡”的丰腴沃土,催生“米布丝钱”四大码头的商贸传奇;她长于浪潮激荡,孕育出“教授之乡”“书画之乡”的人文鼎盛,铸就一方血脉中的独特风骨;她成于源远流长,赓续着实业报国、产业强市的恢弘志向,开拓连通世界的澎湃脉动。

从吴文化发祥地,到中国式现代化实践者,无锡正以文脉为魂、商脉为骨、城脉为基,挥毫落笔新时代人文经济的锦绣篇章。

文脉传新,古今潮涌交响

3000余年前,泰伯三让王位,千里跋涉至无锡梅里,肇基句吴古国。他携中原先进农耕技艺,播撒礼乐文明于江南沃野,开“化育一方”之先河,为无锡注入开放包容、敢为人先的文化基因。

而今,东汉永兴二年始建的泰伯庙依然矗立伯渎河畔。2014年,“泰伯庙会”被列入国家级非遗名录,成为激活古老记忆的鲜活载体。每年新春,10余万海内外游人在龙灯摇曳的巡游队伍中“轧闹猛”,在吴歌悠扬的余韵里品年味,完成与先民的隔空对话。

吴韵今风入画来——看无锡如何落笔“人文经济学”

无锡市太湖鼋头渚风景区春色(3月27日摄)。新华社记者 季春鹏 摄

精神血脉的传承,在太湖之滨长出独特人文景观。无锡人孙沫主编的《唐诗三百首》,滋养当代学子;徐寿编译的《元素周期表》,闪耀理性之光;徐悲鸿的奔马与吴冠中的水墨,在宣纸上奔腾流转;《二泉映月》弦音里,华彦钧用二胡讲述的江南故事让世界动容。从钱钟书“文化昆仑”的学术标高,到钱伟长“国家需要就是我的专业”的赤子情怀,这片沃土培育的智慧果实,恰似泰伯播下的文明种子,在江南烟雨中生根发芽,成为荫庇后世的精神绿洲。

“无锡菜,为啥甜?”外地人初来此总会心生疑惑。走进“中华老字号”王兴记后厨,太湖船菜制作的精妙场景在眼前铺展开:师傅们围着长案,将新鲜湖鲜与时蔬细细拾掇,手腕轻转间,酱汁按比例调和,既有糖的温润,又不失食材本味。一盘“脆鳝”经巧手码叠,金黄油亮如精心雕琢的艺术品,恍惚间仿佛穿越回当年的画舫之上,看无锡人如何将太湖的馈赠细细酿成舌尖上的风雅。

“在古代,由于生产力落后和交通不便,糖是奢侈品。无锡人做菜放糖,既是过去富庶的印记,更藏着刻在骨子里的生存哲学——努力奋斗,自然能尝到‘甜头’。”无锡市王兴记有限公司总经理王静成的话,道破了这甜味里的深意。

作为近代工商业名城,物质条件的丰盈呼唤高层次的精神文化需求。生活的诗意在街巷蔓延,无锡的工商基因在烟火人间的细处悄然得以传承,民间智慧将其转化为味蕾、指尖之上的灵性创造。

吴韵今风入画来——看无锡如何落笔“人文经济学”

2024年9月10日,无锡惠山泥人厂的工作人员在制作泥人。泥塑(惠山泥人)是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新华社记者 杨磊 摄

纺纱厂的面筋边角料,经巧思油炸成“酥脆多孔、兼容百味”的油面筋,恰如城市海纳百川的气度;酱排骨的浓油赤酱里,慢炖着对生活的热爱,纵使粗粝岁月,亦要熬煮出甜蜜滋味;惠山泥人“大阿福”的圆润笑靥里,传递出对平凡人生最真挚的礼赞。浸润着市井烟火的“无锡三大宝”,让“吴韵风华”不只是书斋典籍里的雅趣,更是寻常巷陌的温度。

两根细细金属弦,一杆长长马尾弓,二胡是我国民族乐器突出代表。梳理其艺术版图,会发现20世纪以来众多二胡名家、名曲、名琴师,都指向无锡。

走进梅村二胡文化产业园,老匠人万其兴的工作室里,刨木声与琴弦试音的清越声响交织成韵。这位择二胡终一生的手艺人,指尖抚过老红木琴杆时,能精准感知木材纹理走向,蒙皮时手腕发力的轻重缓急,更是几十年练就的“绝活”。

在万其兴等老匠人引领下,梅村二胡制作技艺愈发精湛。2011年跻身省级非遗后,工坊扎堆兴起,村民们或学蒙皮、或做琴架。如今全球每4把中高端二胡,就有1把来自梅村,这里更获“二胡之乡”美誉。当地许多年轻人成为二胡“迷”,鸿腾民乐团、东方民乐团、“一剪梅”民乐团等年轻民间乐队持续涌现,二胡塑造的民乐文化“声”入人心。

吴韵今风入画来——看无锡如何落笔“人文经济学”

2024年9月10日,中国工艺美术大师赵红育(左)在辅导学生制作无锡精微绣双面绣作品。苏绣(无锡精微绣)于2008年被列入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新华社记者 杨磊 摄

若想触摸城市最细腻的文脉肌理,无锡精微绣是绕不开的一笔。国家级非遗传承人赵红育的工作室里,一根丝线被劈成八十分之一,细若游丝的线在绣娘指尖翻飞,勾勒出花鸟灵动、山水悠远。工作室的学徒们从最基础的“缠针”等练起,针脚歪斜拆了重绣,丝线色谱反复比对,一针一线都诉说着“精、细、雅、洁”的锡绣训诫:唯有极致,方能传世。

赵红育的绣绷旁,文化传承的经纬正在扩展。近年来,她带领团队开办6期“乡土人才刺绣培训班”,120多位新绣娘学会用针线描绘生活;更让锡绣走进校园,南京航空航天大学的刺绣选修课常年“秒抢”,8年来近800多名大学生在此触摸东方美学温度;连特殊学校的孩子们,亦在穿针引线中觅得自信与希望。

吴韵今风入画来——看无锡如何落笔“人文经济学”

2024年9月10日,游客在无锡惠山泥人厂的销售展厅游览。泥塑(惠山泥人)是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新华社记者 杨磊 摄

文脉传承,绝非时间的简单叠加,而是在创新中赋予传统以新生。惠山泥人以独特捏塑与彩绘技艺在民间代代相传,融入现代萌趣元素打造“阿福阿喜”全新文创IP,相关盲盒、玩偶、挂摆件成为热门伴手礼;国家级非遗锡剧正广泛走进中小学校园,仅在江阴就有20所小学组建“小锡班”、6000多位学生参与;宜兴紫砂拥抱元宇宙等数字化浪潮,当地直播基地从业人员超5.5万人,近两年紫砂制品销售规模成倍增长……无锡的非遗瑰宝在代际接力中不断突破,始终与时代同频。

岁月流转,文脉常新。正如“独携天上小团月,来试人间第二泉”的诗句穿越千年,无锡持续为传统续写时代新章。寄畅园内,数字投影让曲水流觞旁的古人诗画“活”了起来,人们抬手间就能触碰千年文脉;拈花湾里,上千架无人机以塔为轴,“最炫焰火”引发游客阵阵惊叹;灵山胜境,生态步道连古址,实景演出讲传说,自然与人文在当代语境中和谐共生;鼋头渚风景区,樱花映古建,夜影动湖光,“太湖佳绝处”在新韵中流转……这种守正创新的智慧,让无锡文化既葆有古吴风华的雅致底色,又激荡着与时俱进的蓬勃活力,源源不断滋养着这座工商名城、科创高地的精神土壤。

商脉立信,老号新枝并秀

太湖之畔,范蠡携西施归隐。他铸陶经商,让泥土在窑火中蜕变为流通的商品;兴修水利,引太湖水脉泽被万顷良田。这位被后世尊为“商圣”的智者,以超越时代的眼光,将“实干兴邦”理念拓印在这片土地。

京杭大运河水波滔滔、穿城而过,让人感慨“人物往来之盛,商贾辐辏之多”,无锡以此成为江南商贸枢纽。“米码头”堆积粮仓富足,“布码头”织就市井繁华,“丝码头”牵动商贾目光,“钱码头”流转商道智慧……千载水韵,赋予无锡的不仅是小桥流水、物产丰饶,更是贯通南北、融汇八方的眼界与气度。

“百年老厂房呀,织机声声唱,商贾云集,河湖舟船忙。”一首江南小调唱出百年工业、薪火相传的壮志。凭借水路通达之便,无锡民族工商业早在19世纪中后期已崭露头角。实业家们办厂兴业、设学济民,将“利”与“义”熔铸成“家国同构”的民族工商业精神。

若要提炼一个代表无锡的关键词,无锡工商文化史专家汤可可认为,当属无锡方言中的“交易”。“交易”二字,能代表“聪明”“靠谱”,但绝非简单买卖往来,而是一种融通互利、造福桑梓的深远智慧。千百年来,无锡人将商业交易中孕育的契约精神、协作意识,凝练为共建共享的民生情怀,让繁荣活水始终浸润城市角落。

吴韵今风入画来——看无锡如何落笔“人文经济学”

这是2019年6月12日无人机拍摄的无锡市梁溪区清名桥历史文化街区。新华社记者 李博 摄

漫步清名桥历史文化街区,斑驳石板路两侧,老字号店铺鳞次栉比,“诚信为本、货真价实”是这些老字号共同遵循的准则。这份深植于城市骨髓的商业伦理,是工商文化的珍贵遗产,更是当代无锡经济发展的精神基石。

明清时期,作为“布码头”“钱码头”的无锡就形成了严格的商业行规和信用体系。布业公所规定“布匹尺寸、质量必须足额”,违者受行业制裁;钱庄实行“见票即付”的兑付铁律,树立了良好信誉。近代民族工商业先驱荣德生书房里高挂“戒欺”二字匾额,将这一诚实守信的经营之道,奉为毕生圭臬。他创办的茂新面粉厂恪守“不掺假、不短斤”原则,这种视信誉为生命的商业传统,塑造了无锡商界“以义取利”的独特品性。

吴韵今风入画来——看无锡如何落笔“人文经济学”

2024年9月9日,在无锡未来食品产业研究院,工作人员在健康油脂蛋白食品企业协调创新中心工作。新华社记者 杨磊 摄

流淌城市血脉中的诚信基因,在当代无锡企业家身上依然熠熠生辉。走进无锡天天食品有限公司厂房,油炸车间主任马慧珍用长柄大笊篱在油锅中均匀翻拨油面筋,经过精确时间和油温控制,一只只圆滚滚、香喷喷的金黄油面筋就出炉了。

天天食品董事长马青青2018年接手公司时,年产值仅300万元,生产厂房甚至连完整屋顶都没有。如今,公司年产值已达3000万元,足足翻了十倍。但马青青没把利润花在“装点门面”上,厂房仅做安全翻新,办公室依旧是水泥地配旧桌椅。他把钱投进工艺升级,引进智能温控炸锅保住传统风味,自动化产线保障质量如一,同时保留老艺人的手工操作台,“机器再先进,老祖宗‘实在做货’的根不能丢”。

多年来,马青青始终坚持一个传统:为避免缺斤少两,售出的每袋面筋里总要多塞一个。一年算下来,单这项就相当于送出30多万元。有人劝他“没必要较真”,马青青却指着车间里传承人的身影说:“你看老师傅炸面筋,火候差一点都不是那味。咱给老百姓的东西,就得跟油锅里的面筋似的,实打实、沉甸甸,才对得起‘工商名城’的牌子。”

诚信为基,更谋新求变。作为以酱排骨闻名的“中华老字号”,三凤桥从1927年创立起,就坚持“选料不欺天、调味不欺人”。创始人王云清定下规矩,只用太湖流域的黑猪肋排,每块排骨要带骨带肉比例均匀,酱料以晒足180天的老酱油与十八味香料慢熬而成,少一味、短一天都不行。

百年过去,三凤桥的酱排骨依旧是无锡人餐桌上的“心头好”,但老手艺早已融入新智慧。在三凤桥现代化生产车间,传统砂缸慢炖工艺得以保留,工人依旧炒糖色、调酱汁;同时,车间里多了智能监控系统,实时监测炖煮温度与时间,确保万千食客舌尖上的风味如一;真空锁鲜技术替代传统纸包,既锁住酱肉油润香气,也让承载乡愁的“无锡味”能走出江南,香飘四海。

不久前,一场围绕“老字号新活力”的座谈会上,无锡三凤桥食品有限责任公司总监张健介绍在惠山古镇的开店计划。这家新店将融合非遗展示与体验互动,既还原百年前酱排骨的制作场景,也设置DIY酱制体验区。“我们想让更多人知道,三凤桥不只是卖排骨,更在传手艺、传精神。”张健边说着,边向在场的文旅企业和团队递出合作橄榄枝。这份主动求变、拥抱新潮的闯劲,正是无锡商人“敢拼敢闯”的生动注脚。

在茂新面粉厂旧址,如今已建成无锡中国民族工商业博物馆。踏入馆内,拥有百余年历史的国家一级文物“二道并条机”静静陈列,诉说一代实业巨擘的荣辱浮沉。古老的机械和一份份泛黄史料,清晰刻画先驱们筚路蓝缕的奋斗轨迹。

早在1896年冬,无锡人薛福成从英国购回100部新式纺机,机器轰鸣打破小城宁静,纺织、缫丝、面粉加工等百余家现代工厂如雨后春笋般涌现。博物馆展厅醒目处仍可见这位先驱留下的“工商之业不振,则中国终不可以富、不可以强”字样。

吴韵今风入画来——看无锡如何落笔“人文经济学”

3月31日,工作人员在无锡(锡山)车联网运营管理中心监测系统运行情况。新华社记者 李博 摄

历史的精神总能照进现实。20世纪70年代,“踏遍千山万水、吃尽千辛万苦、说尽千言万语、历尽千难万险”的“四千四万”精神,在改革开放初代创业者的血脉奔涌。在无锡锡山的中国乡镇企业博物馆里,老式缝纫机、手写产销账本等实物,生动还原“村村点火、户户冒烟”的创业图景,见证着乡镇企业从“船小好调头”到“抱团闯市场”的蜕变。他们以“白天当老板、晚上睡地板”的拼劲,开创享誉全国的“苏南模式”,让工商基因在新时代持续燃烧奋斗激情。

从“实业救国”的振臂高呼,到“产业强市”的铿锵步伐,无锡商脉始终跳动“经世致用”的脉搏。在加强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深度融合的当下,无锡延续“敢闯敢试”精神,更将其淬炼成“科技报国”的时代担当。凭借坚实的产业基础和创新精神,无锡连续多年跻身“万亿俱乐部”,规上工业总产值超2.6万亿元,科技进步贡献率稳步提升,连续10余年居江苏省第一。

诚信为基,奋斗为翼。无锡商脉的故事,始终围绕“诚信”与“奋斗”两个关键词展开。这不是封存于博物馆的老物件、老传统,而是流淌在城市肌理中的活态基因,它让老手艺在时光里沉淀出醇厚味道,也让新探索在浪潮中站稳脚跟。

吴韵今风入画来——看无锡如何落笔“人文经济学”

3月31日,工作人员在华景传感科技(无锡)有限公司的生产车间内作业。新华社记者 李博 摄

城脉润心,弦动万家灯火

站在无锡城市原点,目之所及是一幅奇妙景象:钟楼图书馆里书页翻动的沙沙声,与不远处阿炳故居飘出的二胡弦音轻轻和鸣,而隔街商业大厦玻璃幕墙将晨光折射成流动的金色,勾勒出都市繁华轮廓。这般融洽相望,描绘出无锡最鲜活的城市肖像——经济的奔腾从未与人文生长割裂,那些从商脉中流淌出的财富与智慧,最终都化作滋养人心的养分,让发展初心始终锚定在“人”的身上。

提到江南古镇,人们往往想到枕河人家,惠山古镇的重头戏却不在此。岁月流转,这片土地上保留下了100多座园林祠堂,其规模、数量、种类都堪称“祠堂博物馆”,祭祀有泰伯、仲雍、季札,五代吴越王钱镠,宋相司马光、王旦、范仲淹等人。

这些祠堂不仅是建筑艺术集大成者,更成为无锡人“崇德尚贤”的精神地标。飞檐斗拱的楼宇两侧“入则孝、出则忠”字样高悬,游客穿行其间,心生对传统美德、忠义之士的赞颂,感受一个民族对忠孝节义的价值坚守。游子寻根也于此得归。寄畅园又名秦园,秦家先祖北宋词人秦观埋骨于惠山之中。秦氏后人、美籍华裔记者秦家骢在20世纪七八十年代奔波万里,寻访到湮没的祖先陵墓和家族历史,奋笔写成《祖先:一个中国家族的千年故事》。

“风声雨声读书声声声入耳,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这副悬挂在无锡东林书院的名联流传甚广,千百年来激励天下读书人心怀远大抱负,也让耕读传家、诗书继世的文明密码在此扎根,崇文尚学、尊师重教的城市基因久久传承。

“千载兰亭迹,空留砚石存。时来洗残墨,付与细鳞吞。”走进无锡洛社初级中学,一座2米多高的古牌坊映入眼帘,石柱上刻有一副对联,“昔日右军宅第,今日学子殿堂”,“右军”便是王羲之。明代时,文人墨客不时在王羲之的遗址“观鹅亭”聚会、作诗、畅叙,“涤砚池旁续翰墨,观鹅亭上继兰亭”,以“鹅亭”续“兰亭”以表敬意。不少居民还将“洗砚池”视为能沾沾“书圣”灵气的“神池”,家中小孩学习写字,常来舀一勺池水洗洗笔。

吴韵今风入画来——看无锡如何落笔“人文经济学”

2020年8月8日,市民游客在无锡市梁溪区清名桥历史文化街区参观游览。新华社记者 李博 摄

文教底蕴绵延千百年,从无锡大街小巷走出的才子俊彦,不仅令这座城市熠熠生辉,更深刻影响中国社会的历史进程。顾毓琇、胡刚复、周培源等一大批留洋学子,后来皆将所学报效祖国,成为学科的奠基者、开拓者和领头人。

走访钱穆故居,人们会被“几百年人家无非积善,第一等好事还是读书”的楹联吸引,被钱家“一门六院士”的传奇震撼。而太湖西岸的宜兴更是先后走出30多位两院院士、100多位大学校长、上万名教授学者。

崇文重教,也化作对英才的深深期许。近年来,无锡每年以城市之名,为6万余名在锡高校应届毕业生送上祝福,涵盖购房优惠、游园免费、创业补贴等的政策“福利包”里,满怀整座城市的诚意;连续举办“太湖人才峰会”,持续升级“太湖人才计划”,为人才提供走进无锡、认识无锡、爱上无锡的窗口。

无锡阳山镇以盛产水蜜桃出名,一座院士小镇也落户于此。2023年5月,中科院院士、华中科技大学无锡研究院院长丁汉在这里认领了一棵“士林”桃树,盛夏即收获甜蜜。目前已有超百名院士在此结下“甜蜜之约”。

屋前青莲绽放,屋后运河环绕,无锡惠山区一处简朴、秀致的江南人家,是清末时期“金圣”李金镛的故居。光绪十三年,李金镛被调往黑龙江筹建漠河金矿,把毕生心血都献给了“极北之地”。在为官、经商过程中,他不忘造福桑梓,捐资建造洛社大桥,还设育婴堂收养孤儿,办善堂赡养孤寡老人,被当时百姓称为“李善人”。

百年前,无锡一批实业家以众筹方式募捐,秉持着“交通为地方之命脉”的理念,在短短数年间建成蠡桥、申新桥等近百座桥梁,不仅便利了无锡本地的交通,更是将影响力延伸至周边的常州、镇江等地,推动了区域间的交流与发展。

在一代代文人儒士和实业慈善家言传身教下,无锡的善脉广为传承。从无锡洛社华圻村走出去的实业家丁熊照,致富同时为家乡建造华圻小学。在他影响下,丁氏子孙积极传承家风,陆续捐建华圻小学教学楼,兴办“奖教金、奖学金”等。目前,仅洛社就拥有128支专业志愿服务团队、100余个品牌公益项目、3万余名注册志愿者。一个镇出了7位“中国好人”,向善正气可见一斑。

如今,无锡的“爱心食堂”“慈善超市”遍布城乡,志愿者们步履不停,将热饭暖衣送至孤寡老人手中。在锡山区的外来务工人员子女学校,老师用吴语童谣教孩子们唱家乡的歌,课堂里既有普通话的标准发音,也有方言里藏着的文化密码——这座城市深谙,真正的繁荣,是让每个在此奋斗的人都能找到心安之所、尊严之光。

富民为始,政在养民。连续多年捧回“中国最具幸福感城市”“中国最佳促进就业城市”奖杯,彰显无锡始终把增进人民福祉、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作为出发点和落脚点,一丝一缕织就令人向往的幸福之城。

太湖水倒映着古桥沧桑与新楼挺拔,运河两岸回荡着评弹悠扬与数据奔流交响。无锡用三千载的实践证明:一座城市的生命力,在于让历史根脉萌发时代新枝,在于以繁荣润泽人心、用温度丈量文明。(记者王圣志 张晓雨 何磊静)

来源:新华每日电讯

发表评论

醉苍生 Copyright © 2013-2024 醉苍生. All Rights Reserved.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