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景点排名文章正文

秦楚迷踪:封神照进现实:《封神演义》在十堰的文化根脉

景点排名 2025年08月08日 20:56 1 cc

#头号创作者激励计划#

秦楚迷踪:封神照进现实:《封神演义》在十堰的文化根脉

姜子牙

秦楚迷踪:封神照进现实:《封神演义》在十堰的文化根脉

绝龙岭

绝龙岭位于十堰郧西后山处,松柏掩映之下,一座直径十余米的圆形封土堆静卧山巅。防护墙环绕,石阶蜿蜒而下,神龛后的墓碑上,“闻太师之墓”五个大字赫然在目。这里并非虚构的战场,而是湖北十堰市郧西县河夹镇的真实存在。相传商纣王的太师闻仲(闻太师)兵败于此,被姜子牙敬其忠义就地安葬,村民感佩其壮烈,世代捧土圆坟,终成此丘。站在岭上极目远眺,五马石水库碧波微澜——相传闻太师的五匹忠马因思念主人绝食投潭,化为石马。山脚下,金花寨、箭流铺、射断垭、归仙河……一连串地名如珍珠般串联,无声诉说着闻太师之女闻金花为父复仇的悲壮传奇。

秦楚迷踪:封神照进现实:《封神演义》在十堰的文化根脉

这只是《封神演义》这部神魔小说深深嵌入十堰大地的一个缩影。在郧西县这片土地上,封神文化早已超越了文本,化为鲜活的地方记忆与信仰实践,构成一道独特的人文风景。

神灵落地:从小说人物到地方信仰。行走郧西,你会发现《封神演义》中的诸多神灵,已成为当地百姓虔诚供奉的对象:

财神赵公明: 在郧西,供奉财神爷的庙宇随处可见,从安家、三官洞到上津、县城,官庙、家庙乃至普通寺庙,大都供奉着这位“正财神”。当地神像多依《封神演义》描述:黑面浓须,骑黑虎,一手执银鞭,一手持元宝。更耐人寻味的是,当地俗语“财神本是勤劳人,节俭才能福禄深”,将小说中那位神通广大的赵元帅,塑造成终南山勤劳致富的商人典范,巧妙地将对财富的祈愿与崇尚劳动的价值观念相融合。正月初五“破日”迎财神的习俗,更是深入商贾民心。

秦楚迷踪:封神照进现实:《封神演义》在十堰的文化根脉

万应之神姜子牙: 郧西百姓在婚嫁“过门”或建造新房上梁时,必在红纸上郑重书写“姜太公在此,百无禁忌”,贴于门楣。上梁前夜备好糕点果品,吉日燃放鞭炮,工匠将食物从屋顶抛下,村民争抢,热闹非凡。这一习俗源于民间对姜子牙“封神权威”的信仰——传说他虽未得神位,却因掌管封神榜而令诸神退避。一句“姜太公在此”,成为驱邪避秽、护佑家宅平安的强力护符。三官洞一带过去甚至建有专门供奉姜太公的庙宇和牌位,足见其信仰之深。

战神杨戬与雷神闻仲: 二郎神杨戬的庙宇在土门镇三台观、六郎乡、槐树、羊尾任洞沟等地巍然矗立,安家乡尚有“二郎沟”地名。三台观的二郎庙会(正月初一至十五、六月二十三至二十六)香客游人如织,年逾五万。而闻太师,则被尊为“九天应元雷声普化天尊”。郧西不仅有相传的闻太师墓,还有“雷潭”等地名。过去郧西人若自觉行恶,常向雷神(闻太师)请罪,唯恐遭天谴。民间谚语如“正月雷声发,天干一百八”,更将雷声与年景丰歉紧密相连,反映出对自然伟力的敬畏以及对雷神(闻太师)司掌风雨、惩恶扬善神职的笃信。河夹镇、三官洞、六郎等地过去均建有火星庙(祠),供奉的“烛火星”姬叔义同样源自封神榜。

秦楚迷踪:封神照进现实:《封神演义》在十堰的文化根脉

山河印记:地名承载的神话密码。《封神演义》的故事不仅刻在庙宇神像上,更深深刻画在十堰的山川地理之中:

绝龙岭与英雄悲歌:作为闻太师传说核心的绝龙岭,横亘于郧西城关、安家、河夹三地交界。其名本身就充满宿命色彩,相传正是闻太师兵败殉国之地。岭上圆冢与山下的五马石水库,共同构成一组悲怆的地景叙事。

金花寨与复仇传奇:闻金花为父报仇的故事催生了一系列极具画面感的地名。她建寨修炼的山称“金花寨”;她一箭射穿的山垭叫“射断垭”;箭落顺流之处形成“箭流河”、“箭流铺”;传说中箭飞回山寨的轨迹则留下了“归仙河”(或归箭河)之名。一段当地顺口溜清晰勾勒了这段传说,使山河成为史诗的载体。

秦楚迷踪:封神照进现实:《封神演义》在十堰的文化根脉

泰山庙与黄门忠烈:郧西多地(安家、河夹等)的泰山庙(原东岳庙),最初供奉的正是《封神演义》中被封为“东岳泰山大齐仁圣大帝”的黄飞虎及其子“管领三山正神炳灵公”黄天化。后来虽受佛教影响演变为释道合流,但其封神起源清晰可辨。

自然异象的神话解读:五龙河中的“闪潭”,形状如圆月,暴雨时潭水翻涌如雷,当地将其与《封神演义》中金光圣母(闪电神)的传说相联系。金光圣母在十绝阵中布下金光阵,最终被广成子所杀,封为雷部天君。自然现象被赋予了封神人物的神性解释。

秦楚迷踪:封神照进现实:《封神演义》在十堰的文化根脉

信仰实践:文学叙事融入生活肌理。封神文化在十堰绝非静态遗存,而是活态传承的民俗实践与精神信仰:

仪式与禁忌: “姜太公在此”的符箓应用、上梁抛洒糕果的仪式、正月初五迎财神与“破日”的禁忌、正月闻雷后祭祀雷神(闻太师)以祈求平安等,都是《封神演义》情节在民众日常生活中的具体演绎。

道德教化:雷神(闻太师)惩恶的传说被用来训诫子孙行善尽孝;财神赵公明被赋予“勤劳节俭”的品德,成为劳动致富价值观的化身。封神人物及其故事,成为民间道德教育的重要资源。

秦楚迷踪:封神照进现实:《封神演义》在十堰的文化根脉

自然崇拜的折射: 对雷、电、雨等自然现象的敬畏与不解,通过封神人物(雷神闻仲、闪电神金光圣母)得到了具象化的表达和解释。同时,剪“扫天婆”以祈求晴天的习俗,又透露出人们渴望影响自然、保障生产的朴素愿望。

忠义精神的传承:闻太师忠于商纣直至战死,其忠烈形象被郧西百姓世代纪念(如圆坟习俗),甚至推测当地古代属商地,供奉闻太师反映了某种“忠君”思想的延续。其女闻金花矢志复仇的故事,也体现了孝义伦理。

阐截之争与道教背景:文化生成的土壤。《封神演义》中阐教(助周)与截教(助商)的激烈对抗,构成了神魔斗法的核心框架。虽然这两派系是作者的艺术虚构,但其命名与明代尊崇道教的社会氛围密切相关。明世宗嘉靖皇帝曾赐龙虎山道士邵元节“阐教辅国”玉印,“阐教”一词极可能因此被小说借用。十堰地区众多与封神相关的道教宫观(如泰山庙的早期形态)及民间信仰实践,也反映出道教在当地的深厚影响,为封神文化的落地提供了适宜的宗教土壤。

神魔小说照进现实的文化奇观。郧西地区密集分布且高度吻合《封神演义》人物、情节的地名、庙宇、传说和活态民俗,形成了一个引人入胜的文化现象。它生动展示了文学叙事如何超越文本边界,在特定的地域社会中被接受、转化并最终“落地生根”,成为地方性知识体系和信仰实践的核心组成部分。

这背后是一个复杂的双向互动过程。一方面,《封神演义》作为一部集大成之作,必然吸收融汇了大量前代民间传说、地方信仰和道教元素,十堰地区的某些古老传说或神祇崇拜可能正是其素材来源之一。另一方面,小说成书后凭借其强大的传播力和感染力,又极大地反哺和重塑了地方文化,使原本可能零散的传说有了系统化的框架,促使新的祭祀对象(如特定形象的赵公明财神)、仪式(如“姜太公在此”的广泛应用)和地名传说(如绝龙岭、金花寨系列)被创造或强化。

究竟是先有郧西民间流传的神祇传说,后经《封神演义》整理书写,还是小说塑造了当地的神灵信仰与地名景观?这如同“先有鸡还是先有蛋”的哲学命题,难以简单定论。更合理的解释是,这是一个动态的、相互滋养的过程。十堰郧西的封神文化景观,是古老的民间信仰土壤、明代道教文化氛围、通俗文学杰作的广泛传播以及当地民众持续不断的信仰实践和创造性转化,历经岁月层累共同塑造的结果。它不仅是《封神演义》文学影响力的鲜活见证,更是一幅展示中国民间社会如何将宏大叙事内化为自身精神世界与生活实践的生动画卷。这片土地上的每一座庙宇、每一个地名、每一句俗语,都在无声地诉说着神话照进现实的文化传奇。

秦楚迷踪:封神照进现实:《封神演义》在十堰的文化根脉

相关史料:在郧西,以封神榜的神话传说为线索,形成了浓郁的封神文化。在郧西的三官洞、安家一带不仅有一些封神人物传说,而且有一些地名、祭俗与封神人物有关。地名有火车岭、界牌关、何家井、青龙山、雷潭、闪潭等。祭祀的人物与封神演义中的人物相吻合的有:一是财神爷,在郧西,财神庙很多,而安家、三官洞就有多个,上津、郧西过去还建有财神楼。财神在郧西可以说官庙、家庙、普通寺庙大都供有。据人们称,该财神像当为正财神,即赵公元帅像。赵公元帅,即赵公明、赵玄坛。赵公明画像应当是今道教宫观中的财神神像,多为黑面浓须,骑黑虎,一手执银鞭,一手持元宝,全副戎装。

明代小说《封神演义》有姜子牙封神一节,封赵公明为金龙如意正乙龙虎玄坛真君,率领招宝天尊、纳珍天尊、招财使者和利市仙官等,统管人世间一切金银财宝。郧西有俗语说:“财神本是勤劳人,节俭才能福禄深。”即是说赵公明是终南山的一位勤劳经商人,善于积累财富的传说,也说明了财富要靠劳动,反映了郧西人以劳动为荣的传统。据说,正月初五,是财神的生日,因此正月初五经商的人要接财神,更能获得吉祥如意,以期望来年生意更为兴旺,财源广进。这一天,不能从事经商活动,否则会破财,因此初五又称破日。

还有郧西的群众在过门,或者建新房上梁时,要在红纸上写上“姜太公在此,百无禁忌”字样,贴在门上,上梁的隔夜多做些糕点,备好果子。过门、上梁那天,燃放鞭炮,泥瓦匠、木匠将糕团、果子搬到屋面上向下抛,四面八方的村民见到抛糕团便纷纷前来争抢,很是热闹。这里的姜太公指的就是姜子牙。据民间传说,神都是姜子牙封的,共封了365位,其中玉皇大帝的位置他想留给自己,结果被张友仁骗走了,封神已经结束,姜子牙自个没有了位置,只得爬上房顶,坐在上面喊:“姜太公在此,诸神回避”,他成为一个屋顶上的神。

至今,郧西的农村盖房子上梁的时候,都有这个仪式。“姜太公在此,百无禁忌”据说是请姜子牙的,只要姜子牙出面,什么鬼神都会离得远远的。意思是他在,百无禁忌,诸位神邪鬼怪都得回避,以保房屋住得吉利。同时,据三官洞的同志讲,前些年在三官洞还有专门为姜子牙立的庙和牌位。

此外,还有土门镇三台观、郧西六郎乡、槐树、羊尾的任洞沟都建有二郎庙。安家白龙洞附近还有地名二郎沟。据说是为了祭礼二郎神。二郎神指的就是封神演义中的杨戬。三台观位于土门镇双庙村,距郧西县城18公里,山顶有“二郎庙”。据说在湖北、陕西、河南等三省内很有名气,每逢二郎庙会(正月初一至十五,六月二十三至二十六),香客如潮,游人如织,每年大约有5万余人专程到此拜访。郧西安家乡、河夹、涧池、土门、香口、马安、店子、六郎、景阳乡、夹河镇的泰山庙分别始建于宋、明时期,原名“东岳庙”,起先供奉的是“东岳大帝”,即道教泰山神黄飞虎、管领三山正神炳灵公黄天化,后来又供奉黄飞虎的女儿“碧霞元君”,安家乡的泰山庙在胡家大院背后。受佛教影响,泰山庙又从原先的道教场所逐步转变为以供奉佛像为主,以供奉道教神像为辅,释道合一了。

关于封神中敕封黄飞虎为东岳泰山大齐仁圣大帝之职,可见于《封神演义》第九十九回:“尔黄天化 以青年尽忠报国…··特敕封尔为管领三山正神炳灵公之职。”传说中正神炳灵公是泰山神的第三子,是管领三山的神。封神演义中有烛火星姬叔义,郧西、上津原县城外均建有火星祠,河夹镇、三官洞、六郎小寺沟都建有火星庙。郧西有闪电神(即金光圣母)的传说,传说五龙河有一潭名,名为闪潭,形若圆月,若遇暴雨时,潭水翻卷,涛声如雷。《封神演义》中金光圣母是截教门人,金鳌岛十天君之一闻仲讨伐西岐,到金鳌岛请来十天君,摆下了“十绝阵”。金光圣母布下“金光阵”,乃“十绝阵”的第五阵。阐教门人萧臻死于阵中,后来被广成子所破,并用翻天印杀死金光圣母。死后在封神榜上被封为雷部二十四天君之一。

在郧西还据说有闻太师坟,有雷潭,据说雷神就是闻太师。这与《封神演义》中敕封闻仲为九天应元雷声普化天尊之职,仍率领雷部二十四员的传说相一致。过去郧西人如果做了不好的事,要向雷神赔罪,否则会电打雷辟,很多庙宇有雷神像。郧西农村还有谚语——“正月雷声发,天干一百八”,“正月打雷,坟堆堆;二月打雷谷堆堆;三月打雷麦谷堆”。以前人们认为正月打雷不好,二月打雷较好,三月打雷最好。因此,过去如果正月打雷了,很多人都要去祭雷神,要雷神不要发怒,要保一方平安。这些都是古人对电、闪、雷等自然现象不理解,而对自然现象的一种理想化的解释。但能够充分反映出这里的群众敬重自然的一面,相信有雷公、云母等,有不孝敬的人被雷劈死之传说,被大人用来教育子女多行善事。

但另一方面他们也有渴望战胜自然的一面,他们在天下雨较多影响农业生产的时候,会用纸剪上“扫天婆”,挂在房外,希望将天上的云雨扫去,太阳出来。过去很多庙里供有雷神,这也可能是古代郧西上津一部分地区属于商地,人们对忠于纣王的闻太师的一种忠君思想的肯定。《封神演义》中有郑伦、陈奇二将,郑伦有一手哼鼻的绝招,遇到来敌,鼻子一哼,喷出白光两道,能吸人的魂魄。陈奇上阵后只要张嘴一哈,喷出一道黄气,能把人的魂魄喷散。姜子牙封神,封他二人为镇守山门、保护佛法的哼哈二将。这在郧西以前的很多庙门旁都有这两位神像。

总之,郧西有相当一部分神与《封神演义》中的人物相吻合,而且成为人们敬仰和供奉祭祀的对象,这是一种值得研究的现象。到底是有了神的形象,写就了《封神演义》,还是有了《封神演义》而造的神像?这还有待进一步研究。

下期继续#十堰头条##细说十堰##愚公说事##秦楚古今##秦楚刊号#

发表评论

醉苍生 Copyright © 2013-2024 醉苍生. All Rights Reserved.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