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景点排名文章正文

河南偃师游殿村,30年没见的老战友,拉我看地坑院…

景点排名 2025年08月10日 10:51 1 admin

#认证作者激励计划#


战友家的地坑院

贾洪国

老战友马险峰在河南偃师游殿村等我。三十多年的军旅情,此刻被地坑院的风吹得又深又远。窑洞低矮的门楣下,西藏高原军营旧日兄弟的情谊与乡愁,竟如此混融难分。

河南偃师游殿村,30年没见的老战友,拉我看地坑院…

马险峰住在河南洛阳偃师区,他的家乡在一个至今还活着的古村落,叫游殿村。从四川去拜望他,因为乡愁情结,他带我走进游殿,三十多年的战友情在地坑院扩散,乡愁伴随军旅情谊,窑洞成了我们战友兄弟温馨的念想。

那日天色温润,村落寂静如古井。黄土窑院里,只余几户老人如沉静的旧物。年轻一代早已离去,住进水泥森林的骨架里。这凸凹在邙岭东南的古村,遂成了一把尘泥捏就的哑琴。

险峰说,游殿村名起于宋代。邙岭东南,渡过伊洛河,是坐落在嵩山之阴的巩县(今巩义市),那里是北宋“七帝八陵”的陵寝地。为方便祭祖,宋徽宗赵佶在邙岭凤凰山修建了一座会圣宫(靖康元年被战火焚毁,现仅存会圣宫碑)。

宋徽宗每次出宫祭扫,都有在会圣宫住一宿的习惯,有一次,这位有点文气的皇帝游兴大发,传下口谕:向北,到能看见黄河的地方返回;向南,到能看到洛河的地方止步。一番“邙山远眺”(后名列“洛阳八景”),尽赏“宛若仙域”(会圣宫碑文)之美景,赵佶惬意回京。当地官民则在徽宗看到黄河和洛河的地方分别建了宫殿——北游殿和南游殿,之后两地各自形成了村落。

如今,老战友马险峰老家的南游殿竟还活着,就是游殿村,一弯一洞一坊二阁,构成了她苍老的骨骼。2016年荣幸登上第四批河南省传统村落名录。这偃师东北的门户,洛阳市东的锁钥,仿佛仍在无言的守望。

河南偃师游殿村,30年没见的老战友,拉我看地坑院…

我们驾车入村,村道两旁的玉米正在抽穗扬花。沟沟坎坎洼洼,层层叠叠绿绿,庄稼长势特别版正,绿得冒油,甜香浮游于空中,钻入车窗。村道两旁、房前屋后、深沟内外,全是泡桐。险峰说,儿时他们常吸吮泡桐花的蜜蕊,那淡甜里埋着整个童年。此刻他归来,看山,进窑,走走地坑院,远离尘嚣,炊烟袅袅处,古井古街的韵律中,乡愁如雾般悄然升起。

游殿村很有动感,峰峦是凸的,塔林是凸的,滑氏祠堂的檐角是凸的,玉皇阁、文昌塔,连同沟畔那枯死的“老龙拐”,都倔强地指向天空。古村的奇,精髓源于“凹”,沟壑是凹进去的,窑院是凹进去的,“九连洞”是凹进去的,“月亮湾”也是凹进去的,连半个村子也是凹在地下的。

这种地坑院建筑形式独特,有九连洞地坑院、地下街坊、月亮湾等,必须走完一湾二阁“九洞”,因为只有走遍了一湾二阁“九洞”,才算到过游殿村。但要走遍,没半天功夫根本逛不完,我们走马观花似的游览,也用了近三个小时才逛完。然而要领略游殿真正的魂,却最好是住下来,有夜色在凹陷处:沟壑深陷,窑院深陷,那“九连洞”与“月亮湾”,魂都藏于月光里,半个村子竟在泥土里沉卧。

地下街坊的地坑院需要脚步轻缓:平地被掘开成街道,两侧又掏出窑院,院中再挖窑洞,院间有断续的洞道相连。九连洞长数百米,串起八个窑院,曾住着十四户人家。缺水的年月,集水沟、蓄水窖、辘轳、磨房都深藏在这地腹之中,如同大地沉默的心事。

河南偃师游殿村,30年没见的老战友,拉我看地坑院…

马险峰家的窑洞属于靠山式窑洞院,院院相通,院里的房子都是后建的,一律蓝砖灰瓦。窑洞都用红砖镶嵌门头,里面全刷白色。窑都不大,形状不一,有套间,有灶台,有墙壁上掏出来的床位……不属于当年的大窑洞。倒是院落规整得更有现代气息,虽然多年没有人居住了,凭老物件的摆设,可以想象马家的先民们背山面沟居住的清静与逍遥。

村文化广场上立着一座石雕:一位母亲携着三个孩子。明朝洪武年间,正是这样一位母亲,带着幼子从山西洪洞逃荒至此。春种秋收,含辛茹苦,竟繁衍成今日六七千人的村落。黄土深处,一个母亲的足迹,竟踏出了一部村落史。

滑大爷刚从宗祠出来,马险峰是滑家的门婿,接待我们也格外热情,他说从前村里庙堂林立,三里长街百步两堂。可惜如今年轻人大多搬离窑院,只有老辈人还留恋着冬暖夏凉的土穴,养鸡种菜,守着静默光阴。废弃的窑洞前,蒿草高过门楣,斑驳的院墙裸露着树根,像被时间啃噬的残骸。

窑洞,是战友人生的起点;窑洞,是他永远的思念。之前在部队,老马一直羞于说自己是在窑洞里长大的,怕被人瞧不起。如今年岁大了,忽然明白,中华文明就是从窑洞里走出来的。现在,窑洞旅游热的兴起,带动了游殿的经济发展,人们又觉得,父辈们废弃窑洞的举动是多么地不合时宜!当然,从窑洞走出来标志着生活水平的提高,这是他们的祖先经过多少代的努力才换来的结果啊!

河南偃师游殿村,30年没见的老战友,拉我看地坑院…

由于地处偏远,玉皇阁、文昌阁保存还十分完好,更有千年古树、老龙拐、平安寨等风物点缀其间。神仙谷与塔沟在风雨中蚀刻出奇崛地貌:土峰林立,红白相间的土色在阳光下变幻莫测。我对陪同游览的当地老人说,如今旅游开发与乡村振兴,正是“三农热点,如果能唤醒这片沉睡的黄土,村民将获得产业发展的无限红利。

所幸村民已识得地坑院的人文分量,更珍惜滑氏祠堂六百年香火。当地镇村干部已经认识到衰落的地坑院背后的人文价值,以及滑氏祠堂600多年的文化遗产价值;旅游开发合作乡村振兴,已经提上议事日程。

离别时我对险峰说,游殿苍凉的美,恰在消逝的风景与悠缓的牧歌节奏里。这凋零的窑洞,斑驳的祠堂,恰是乡愁的种子,是游子魂灵的故土。千百年的黄土里,自有它不肯咽气的脉搏;老窑洞的喉头,正鼓动着新生的歌谣。

古树古井古庙古碑,古风古韵,是游殿的旧魂;土沟土崖土院土窑,土峰土岭,连乡音掌故都土得掉渣——然而这土里,分明渗着最深的根,最韧的命。

河南偃师游殿村,30年没见的老战友,拉我看地坑院…

(注:本文插图均由作者提供)

作者简介:

贾洪国1968 年生人,西藏军旅五年,双流县报记者十年。出版有个人文学集《 一花一世界 》《 人生足迹 》 《 风兮雨兮》。近年来,主要精力用于采写《寻访战友故事集》,目前已完成了《军旅宥坐——寻访战友故事集》两册,50万字已汇编成书。因为“人在变老,军旅的记忆却永葆青春!”把文字当成爱好经营,把生活当成诗意品味,一念花开,一念云起,在时光中拈花微笑,能穿透岁月漫漫的尘埃。州省诗人协会会员、贵州省散文学会会员、贵州省纪实文学学会会员。

河南偃师游殿村,30年没见的老战友,拉我看地坑院…

作者:贾洪国

发表评论

醉苍生 Copyright © 2013-2024 醉苍生. All Rights Reserved.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