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景点排名文章正文

陈永贵退休享受什么待遇?胡耀邦亲自发话,他一家人落户北京

景点排名 2025年08月11日 19:54 1 admin

陈永贵出生的那年,谁会想到这个名不见经传的山西昔阳县小子,有一天能爬到国家副总理的位置?他出身太苦了,穷得见不得油腥气。小时候陈永贵给地主放羊,冬天冻得脚上开裂,夏天晒黑一层皮,两只手永远藏不住泥土味。苦出来的习惯改不了,一辈子都搓洗不掉。

陈永贵退休享受什么待遇?胡耀邦亲自发话,他一家人落户北京


他比谁都更明白穷的滋味。人跟地拼命,早晨开工比鸡叫还早,收工从不嫌天黑。老天不给饭吃,他不信。山地坡地,他一镐头一锹土地去改,反复琢磨,总琢磨出法子。他不是看书学习那路子,自己在泥里摔打。大寨人跟着他折腾出一条新路:梯田、山塘、高产田,陈永贵迷信自己琢磨的办法,谁说不行他还真不信。就是这样硬怼着,产量一年上翻。

陈永贵退休享受什么待遇?胡耀邦亲自发话,他一家人落户北京


有人觉得这事不稀罕,不过大寨村全县全省都红了之后,那就不一样了。陈永贵不晓得什么时候变成了省劳模,名字写进各种表格和广播稿里,北京来请他,毛主席那双手真和他握到一块去了,这一回,本地人再不怀疑他了。

陈永贵退休享受什么待遇?胡耀邦亲自发话,他一家人落户北京


升上来的人,怎么就和原先不一样了?这问题说简单也简单,说难也难。陈永贵,县里人、省委书记、最后副总理……就那副身板,拎锄头进了中南海。毛主席说他是专家,陈永贵嘴上总说不是,心里谁知道呢。这人外表怯生生,其实主意正着呢。副总理不拿工资,只住分配的小院,不给家属挪户口,有人嘀咕他装样子,也有人觉得他傻。有人说无求便刚,可老陈自己一直揣个明白账。

陈永贵退休享受什么待遇?胡耀邦亲自发话,他一家人落户北京


但到了钓鱼台,他压根儿别扭,住不惯,心憋闷,见那些满桌的文件,他一点不想看。他认不了几字,批文件那是多头雾水的日子,一会儿懊恼,一会儿懒得动笔。他怕热闹,这一点都没变。

陈永贵退休享受什么待遇?胡耀邦亲自发话,他一家人落户北京


有人觉得他一根筋,骨子里那套老经验,哪里肯让别人推翻。山西那几亩地的办法,到了别地未必合适。有人建议换路子,他不服,谁都得跟他抬几句。有次胡耀邦说大寨经验劳民伤财,他两眼一瞪,“胡耀邦懂啥?”他心里确实拗,别人说一句,他顶两句。

陈永贵退休享受什么待遇?胡耀邦亲自发话,他一家人落户北京


可真要说陈永贵没城府,这也不全对。得劲的时候他会自己往后退一步,啥也不说,闷在一边看着。后来“学大寨”那阵,中央着了道,宣传上鸡血打得太狠,外地仿照大寨,结果折了一摊人,也没见出几分成果。到头来,中央反思,大寨经验也就只能在大寨,陈永贵之后被批评过火。这时候他低头了,也就再没早年的底气。矛盾的是,前几年还讲“不接济”“自力更生”是有骨气,这几年就被批成“极左”“教条”。人其实有好多东西随时代走,被动地摇摆。

陈永贵退休享受什么待遇?胡耀邦亲自发话,他一家人落户北京


老陈做人不稀奇,说实话,他活得很拧。抗洪那年全村房子被冲垮,梯田没了,他硬咬着牙不领国家救济。这事要搁现在,有人会说是作秀。那年省委真急了,不敢理解,以为这小村要饿死人。结果大寨人真挺过来,年终一查粮食竟然还增产。有的是运气,有的是真本事,这里面掺杂也不少。

陈永贵退休享受什么待遇?胡耀邦亲自发话,他一家人落户北京


有人讲他领导有方,有人讲他钻牛角尖。大寨每年都被摸底,有人觉得他就是死磕地的老把式,啥新东西都不信,只信自己眼见。实话说,村里人信他不是没由头,他吃苦里头钻出来,谁家没和他一起挑过水挖过沟?有一阵儿,全国“学大寨”,省市县到处树典型。这种典型总有人喜欢听,也有人反感。新闻广播全都是陈永贵,每天早上中午晚上都能听到,难免有人烦。

陈永贵退休享受什么待遇?胡耀邦亲自发话,他一家人落户北京


到中央做事情,事儿不是原先那一把锄头的路数。文件一来一堆,陈永贵真不懂也只好点头,他又不好意思让别人多说。钓鱼台的饭菜,老吃不惯。闷了几周,他跟组织打报告,想出去转转,看地头去,他不改那个味。毛主席挺随和,你不愿意在钓鱼台住也罢,找个小院住去。陈永贵就跑去交道口小院,周围住的什么人,他也不多话,就自己琢磨地里的事。

陈永贵退休享受什么待遇?胡耀邦亲自发话,他一家人落户北京


最让他不舒服的,是外头的争议越来越多。以前风头正劲,今儿却被否定,是不是受不了?换成别人也未必愿意听,当初使劲夸现在又推翻,这谁都难受。陈永贵也有糊涂的时候,自己一套好与不好,时间久了也说不清。有人说他一根筋死心眼,有人又说他心挺宽,其实这两种说法,偏了谁也不服。


陈永贵辞掉副总理,有人叹他没跟上时代步伐。胡耀邦找他说话,让放下包袱。有句话说得好,不愿意说就是不愿意,老陈以后也确实不再怎么抛头露面了。户口一下办到北京,待遇按厅级发,生活不算穷,但是那套“跟村民一块干活”的架势,算是翻篇了。


退下来后,他还给中央写信,请工作。架不住闲适,习惯了种地的人手不闲。他被指派到北京东郊农场当顾问,看地、看庄稼,这点活路倒真合适。有一年春天去农场,他和工人聊各地种法,那年人都说他“陈老”名头在,剩下是自己的活计。说话总带点山西味,不习惯改。


晚年,报纸上很少再见他。陈永贵其实心里清楚,这辈子最光彩的日子已过去。他没有当大官的派头,去世那年,北京医院的人来送别的还是不多。消息过去几天才见报,过程平淡得很。


陈永贵的传奇,有些人信,有些人疑。他就是那种在泥里生、在泥里干的人,人生轨迹随势起落。有人觉得他给后人树了个榜样,也有人骂他思想守旧。两种说法都对,也都不太对。大寨人干出来的成绩数得出来,经验教训混杂着,都归到他头上。你说他是英雄还是教条,这份账本算不清了。


不过一件事跑不了,陈永贵这种人,把一腔热血烫进土地,也腌进了过去的那段历史。他的生活有荣光也有落寞,怎么混杂,谁又分得清。他那些年在田头堆下的汗水,最后没能成为别人口中的“丰碑”,成了他自己生活的一段老底。


故事说完有人拍手,有人走开,也有人不屑一顾。东西南北的风声每天都在变,说法也就乱了。到最后谁还在意一个靠双手往上爬的人会留下什么?人走茶凉,风停了,田地里还是有人种庄稼,城市里该有的故事还会继续,只是没有下一个陈永贵。

发表评论

醉苍生 Copyright © 2013-2024 醉苍生. All Rights Reserved.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