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景点排名文章正文

文化 | ​​漫步汉江赏残荷

景点排名 2025年08月12日 11:19 1 cc

盛夏尚未走远,浅秋的气息已扑面而来。孤身一人漫步汉江之畔,即将落下的夕阳余晖洒在静谧的江面上,“半江瑟瑟半江红”的盛景与两岸苍翠的草木交相辉映。

无论是青碧的荷叶田田,还是荷花的粉红或洁白,想来这应是夏秋之交的生机盎然与丰富多彩吧!不曾想,我却在矗立着汉水女神像的位置看到了一片久违的残荷。

眼前的荷塘,面积不大,荷叶枯黄、根茎弯曲,还在风力作用下左右摇摆。昔日莲池翠盖红裳,粉嫩的花朵宛若长裙女子翩翩起舞的样子已完全不在,只留下一层层枯残却又倔强的背影和残存在水里的淡淡荷香。

荷从《诗经》中走来,在时光长河里,它见过隋唐长安的繁华,听过秦淮河流过南京的传说,想来自然也见过汉江越过陕鄂注入长江的生生不息。我在水边伫立许久,望着残荷在汉江之中摇曳,心中涌起万千思绪。

文化 | ​​漫步汉江赏残荷


仔细观察,这片残荷中有尚未舒展开来的叶子,还有稀稀落落的未曾盛开的花朵,它们自然地折倒在水中,清幽宁静、凄美苍凉。在这宁静的画面中,我仿佛听到了残荷的低语,感受到了它有力的心跳。

干枯的叶片与枝蔓化作灵动的音符,触碰汉江后弹奏出无声的乐章,在时光深处回响。那绰约的身姿坦坦荡荡地展示着萧条之美,像一支笔勾勒出的简笔水墨画晕染开来,映照着季节的更替,也蕴含着不屈的精神,将枯败的美蜕成了一抹孤傲的风骨。

此时,我愈发理解了为何古人钟爱残荷者数不胜数。残荷拂动了“水落渔矶风露晓,残荷数点冷擎秋”的冷峻,吹开了“今日耶溪秋信至,抽残荷叶未逢君”的遗憾;让金武祥生出“忽讶中流红绰约,残荷犹剩一枝秋”的无限眷恋,让陈昂发出“万木方零落,荷先叶自伤”的深沉感慨。

从饮风沐雨到萌芽吐绿,从展露风姿到开花结实,荷见过了春的生机、夏的炽热、秋的金黄。它的每一步成长无不伴随着痛与苦,而正是在这样迎难而上的环境中生长,才让每一片残叶、每一根枯茎无不承载着生命的记忆与岁月的沉淀。这种韵味区别于“接天莲叶无穷碧”的热烈和“映日荷花别样红”的艳丽,往往需要用心感受、慢慢品味。

文化 | ​​漫步汉江赏残荷

荷依汉水而生、傍汉水而长,汉水给荷以灵韵,荷给汉水以诗意。水面如镜,恬静自然,一草一木皆是绕梁诗篇。荷不会像浮草般随波逐流,长期被人们奉为廉洁的象征,“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的气节被广为传颂,而我更喜欢它所蕴含的哲理与禅意。

许多花儿凋谢之时,总是一副没精打采的样子,枝叶萎蔫、绿暗红稀,似乎带着无尽的哀伤。而残荷枝枝如骨,或垂或弯,残叶或卷或舒,干瘪的蓬斗或仰或俯,都在诉说着一个个不平凡的故事。不与百花争艳,不与绿意争宠,只是默默坚守着自己的一方天地,是淡泊亦是从容。这种内敛而不张扬、婀娜而不媚俗的品性令人敬仰。

残荷有着独特的极简之美,没有浓墨重彩的渲染,只有黑白两色的写意。暗淡的茎秆蜷缩着筋骨,像用黑白线条编译出的古老经文,残枝残叶相互依偎,宛如镌刻着美丽传说的甲骨文,每一个字符都从历史深处走来。

一叶残荷,满池萍碎,告别了繁盛,只留下与汉江的“耳鬓厮磨”,其根深植于水中,风干后的籽缓缓掉进水中,化作来年的一朵荷花。

残荷不残,风骨依然。残荷,孤独亦清欢,寥落亦风华,有着向死而生的勇气。残荷是景是诗,更是生命的启示。残荷之美,美在内心、美在坚韧、美在沉淀,它用自己的方式激励人们:只有勇敢地面对生活的挫折与风雨,才能拥抱更加灿烂的明天。


来源:各界导报文化版

作者:曹彦强

发表评论

醉苍生 Copyright © 2013-2024 醉苍生. All Rights Reserved.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