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景点排名文章正文

从老街巷到新文旅:一个90后文化工作者的源汇记忆与时代对话

景点排名 2025年08月12日 14:50 1 cc

通讯员:李想 姚伟立

“我”出生在90年代的漯河市源汇区,那时候的漯河人还习惯称现在的泰山路为牛行街,整条街依旧浸染着中原大地特有的粗粝与鲜活。刚五更,路边的叫卖声就已划破青灰色的晨雾,街道上车把式们裹着军大衣蹲在胡辣汤店的煤炉前,碗沿腾起的热气模糊了他们冻得通红的耳廓。沿街的粮行早早卸下门板,黄澄澄的麦粒从麻袋口倾泻而出,在朝阳下形成一道道流动的金瀑。街角修车铺的老师傅也已开始在梧桐树下摆弄他那台“永久”牌二八自行车,半截“黄金叶”叼在嘴上,忙碌到忘记抖落长长的烟灰。最热闹的还数傍晚收市时分,卖香油的老汉敲着梆子从南头晃到北头,声音穿透整条街道:“小磨香油——现兑现卖——”,尾音拖得老长,与远处老大桥上驶过的拖拉机轰鸣交织在一起,奏响那个年代特有的市井交响。

从老街巷到新文旅:一个90后文化工作者的源汇记忆与时代对话

在彩虹桥建成之前,这里连接沙澧河南北两岸的还是一座浮桥。桥上总粘着上游漂来的槐花,放学孩童的脚印与运粮板车的辙痕在桥面交织成模糊的拓片。记忆里最鲜活的要数逛庙会,人潮裹挟着炸糖糕的甜腻与香烛的檀腥,我踮脚挤在小摊贩前,看民间艺人用琥珀色的糖稀画出金黄的凤凰,糖丝在阳光下拉出璀璨的弧线——那糖凤凰振翅欲飞的刹那,便是我对“文化”最早的认知。

三十余年过去,当我以一名文化工作者的身份重新审视这片土地时,发现记忆里的烟火气并未消散,而是化作了一股更蓬勃的力量:老城区改造中保留的河上街青砖黛瓦间,雕花门楣依旧讲述着沙澧河畔的漕运往事,而布衣巷里飘出的百味交响,将胡辣汤的辛香、羊肉烩面的醇厚与岭南糖水的清甜糅作一团人间烟火,恰似沙澧河水汇流般,把天南地北的风味酿成了醉人的市井诗行。城市书房里,年轻人们捧着咖啡与书卷相对而坐,阳光透过树叶的间隙,在书页上投下斑驳的光影。转角处的“漯河礼物”文创店里,代表源汇记忆的文创产品在这里焕发新生,这些承载着城市DNA的物件,正通过设计师的巧思,将源汇人的集体记忆转化为可触摸的乡愁。非遗工坊里的木雕手艺人以直播镜头为刀,将一件件作品隔着屏幕连接着天南地北的知音人。

受降亭的飞檐依然挑着历史的重量——那方镌刻着“受降亭”的石碑,以魏碑的浑厚笔触凝固了1945年的秋风。不远处的中州抗日纪念馆内,泛黄的电报稿纸与锈蚀的军号陈列在柔和的射灯下,玻璃展柜上倒映着当代参观者肃穆的面容。这些建筑不仅是混凝土与青砖的构筑物,更是用时间淬炼的文化密码,当我们抚摸受降亭础石上风雨剥蚀的纹路,或凝视纪念馆里那面弹孔犹存的军旗,便完成了一场穿越八十年的精神对话。源汇人将这份沉甸甸的历史记忆,化作滋养城市文脉的沃土,让抗战精神在新时代的文旅融合中,绽放出兼具厚重与生机的文化之花。

从老街巷到新文旅:一个90后文化工作者的源汇记忆与时代对话

源汇的“旧”与“新”,从来不是非此即彼的选择题。而城市更新不是把‘过去’装进玻璃柜,而是让记忆成为未来的蓄电池。如今的我,记录着源汇文旅的每一次脉动。我知道,这座城市的魅力,从来不在宏大的口号里,而在老艺人剪刀下的红纸屑中,在早点铺第一锅胡辣汤升腾的热气里,更在每一个如我般普通的源汇人。展望未来,我们将以守正创新的文化自觉,让千年文脉在新时代焕发光彩。朱氏中医的仁心仁术将继续守护百姓安康,马店菜刀的锻打声将奏响工匠精神的时代强音,问十铜器舞的铿锵节奏将激荡乡村振兴的蓬勃生机。我们期待通过“非遗+”的多元融合,让传统文化在数字时代获得新生,在文旅融合中实现价值转化,让每一件非遗作品都成为讲好源汇故事的生动载体。我们将以文化为魂、以创新为翼,让源汇的非遗瑰宝既留住乡愁记忆,又绽放时代华彩,真正实现“见人见物见生活”的活态传承,为城市铸就独特的精神标识,为后人留下丰厚的文化财富。

如果文旅有温度,那一定是记忆与梦想交融的37℃——比体温更暖,比热血更柔。

发表评论

醉苍生 Copyright © 2013-2024 醉苍生. All Rights Reserved.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