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景点排名文章正文

“博物馆奇妙夜”里有什么

景点排名 2025年08月13日 14:53 1 admin

中国文化报记者 王雪娟

“博物馆奇妙夜”里有什么

今年暑期,为了更好地满足公众文化需求,许多博物馆延长开放时间,并同步推出“夜宿博物馆”等沉浸式体验活动,巧妙融合了沉浸式观展、文化体验、团队协作等多种元素,以特色活动丰富自然馆夜间文化供给,提供更多体验方式,满足青少年群体的夜间文化需求。当恐龙的影子爬上帐篷顶,历史变成触手可及的故事,孩子们的收获也远不止知识。

这个暑期,成都多家博物馆开启“延时模式”,而成都自然博物馆(成都理工大学博物馆)的“博物馆奇妙夜”尤为特别。当夜色为博物馆披上神秘面纱,一场持续至8月底的夜间文化盛宴,为公众打开自然探索之门。

当恐龙的影子爬上帐篷顶,历史变成触手可及的故事。8月10日17时,成都自然博物馆(成都理工大学博物馆)内,参加沉浸式游览博物馆的小观众们早早集结就绪。轻松的音乐游戏互动之后,小朋友们化身“小小古生物学家”,深入展厅探寻恐龙化石的奥秘。

一旁手作区的长桌上早已摆好木质恐龙零件,只待小朋友们动手拼装出独属于自己的恐龙模型。他们在恐龙骨架包围下观看4D影片,和马门溪龙骨架一同入眠,度过一个难忘的探险之夜。活动现场,看着孩子们积极互动,许多家长表示,孩子们此行不仅收获了知识,更在实践中提升了团队协作、沟通表达及逻辑思维等综合能力,收获远超预期。

成都自然博物馆(成都理工大学博物馆)举办此类活动有得天独厚的条件。记者了解到,该馆于2022年11月开馆试运行,建筑面积达5.064万平方米,共有6个常设展厅以及2个临设展厅。馆藏包括合川马门溪龙化石、大竹重庆鱼化石、隆昌铁陨石等极具科学价值与欣赏价值的珍贵展品。

“延时开放不是简单的时间延长,而是创造文物与观众对话的新语境。”成都自然博物馆(成都理工大学博物馆)馆长王丹介绍,为了更好地满足公众暑期文化需求,成都自然博物馆延长开放时间,并同步推出“博物馆奇妙夜”“夜宿博物馆”等沉浸式体验活动,希望通过延时服务与特色活动相结合的方式,为游客提供高品质服务。

王丹介绍,“夜宿博物馆”是该馆今年推出的创新文化体验形式,该活动打破了传统观展模式,巧妙融合了沉浸式观展、文化体验、团队协作等多种元素,让孩子们化身为小小探险家,跟随“恐龙博士”展开科学探究活动。“希望通过特色活动丰富自然馆夜间文化供给,提供更多体验方式,满足青少年群体的夜间文化需求,打造夜间文旅消费新场景。”王丹说。

负责夜宿活动的博物馆工作人员珍藏着一段难忘的观察:展厅里,孩子们通过智能手表“碰一碰”功能交换联系方式,因共同探索而生的默契和喜悦溢于言表。16小时的朝夕相处,孕育了许多温暖瞬间。在帐篷搭建环节,来自不同学校的孩子们自发分工,有人负责固定支架,有人负责整理内帐。看到有人分不清帐篷零部件安装顺序,稍大的孩子便蹲下来示范,互相鼓励,共同完成了营地建设。

“这些体验十分深刻。”成都自然博物馆(成都理工大学博物馆)对外交流部负责人吕楠说,博物馆不只是知识的殿堂,更成为友谊联结的桥梁。孩子们收获的不仅是科普知识,更在协作中培养了团队精神,在互动中结下了真挚友谊,这些看不见的成长,正是活动最珍贵的馈赠。

这场暑期盛宴只是起点。“‘夜宿博物馆’是我们探索研学旅游新业态的尝试,未来将构建更完整的自然教育生态链。”王丹介绍,除了“夜宿博物馆”等夜间沉浸式体验活动以外,成都自然博物馆(成都理工大学博物馆)还推出了结合科技、互动与教育的创新研学项目“自然生态局”,参与者扮演“生态调查员”,通过游戏化、互动化的方式,让青少年深入探索自然生态的奥秘,激发他们对自然科学的兴趣。

接下来,该馆还将推出“小小生态学家”培养计划,联合上海交通大学师资和科研力量,通过一系列生态课程及自然科考活动,培养一批具有科学观察等综合能力的中小学生。

据了解,今年9月起,成都自然博物馆(成都理工大学博物馆)将联合树德中学、泡桐树小学等学校,组织开展“自然观察”综合实践活动,把自然科普从馆内延伸到户外、校园与生活中。“希望通过这些项目,让青少年不仅提升科学素养,更能培养生态保护意识。”王丹说。

当第一缕晨光掠过博物馆的玻璃幕墙,孩子们收拾帐篷时,还在兴奋地讨论夜里的“恐龙谜题”,这场自然馆的奇妙夜,已在他们心中播下科学的种子。而在蓉城的其他角落,杜甫草堂的夜影、武侯祠的灯光也在延续着文化的对话,让每个夜晚都成为连接过去与未来的桥梁。

来源:中国文化报

发表评论

醉苍生 Copyright © 2013-2024 醉苍生. All Rights Reserved.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