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景点排名文章正文

望得见山、看得见水!青岛一体治理山水林田海岛湾,铺展“诗意栖居”美丽画卷

景点排名 2025年08月14日 12:32 1 cc

青岛一体治理山水林田海岛湾,高标准打好蓝天、碧水、净土保卫战,不断提升城市生物多样性,积极探索以城市为载体的美丽中国建设实践路径

厚植绿色低碳底色,铺展“诗意栖居”美丽画卷

盛夏的青岛,美得不可方物。

漫步浮山湾畔,目之所及天蓝海碧、帆影点点;徜徉在太平山森林公园,每一步都被绿色包围;李村河里大片莲花娇艳绽放,鱼戏莲叶间。

在青岛,可以看到山、望见海,既能享受现代化的生活方式,也能在自然中找到诗意的栖居地。

面对这一切,任何一个熟悉青岛的人都会深切感受到山海之城蓬勃发展的现代化气息,并由衷感叹:青岛变得更美了!

人民期待的城市,必然是生态美丽的城市,要“望得见山、看得见水”。

望得见山、看得见水!青岛一体治理山水林田海岛湾,铺展“诗意栖居”美丽画卷

市民游客在公园绿地惬意休闲。

在这山水画卷里,既有大自然的馈赠,更有城市的努力与奋进。立足“山海岛城湾、田园林水乡”交融共生的生态城市基底,青岛一体治理山水林田海岛湾,高标准打好蓝天、碧水、净土保卫战,推动绿色低碳转型,生态环境质量不断改善,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美丽青岛建设加快起势。

日前召开的中央城市工作会议部署了城市工作七大重点任务,擘画了“建设创新、宜居、美丽、韧性、文明、智慧的现代化人民城市”的蓝图。其中,“着力建设绿色低碳的美丽城市”,为今后一个时期新型城镇化锚定了生态坐标。

城市,承载着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面向未来,青岛将以建设绿色低碳的美丽城市为抓手,以“生态环境全面改善”为主线,聚焦环境优美、绿色低碳、生态宜居等方向,积极探索以城市为载体的美丽中国建设实践路径,推动城市高质量发展,让人民群众在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城市中共享自然之美、生命之美、生活之美。

攻坚克难,擦亮山海之城环境质量底色

城市是一个经济、产业、环境、资源等多种要素相融合的“有机生命体”,生态空间本就是城市生命体的有机组成部分,一座现代化的城市应当见繁华更见自然。

望得见山、看得见水!青岛一体治理山水林田海岛湾,铺展“诗意栖居”美丽画卷

沙滩、大海、山峦、绿道交织,勾勒出青岛生态图景。

坐落于胶州湾畔的西海岸新区,拥有2129平方公里陆域和5000平方公里海域。曾经,因海洋养殖与捕捞产业粗放发展,私搭乱建、污水四溢、占礁侵沙、岸线侵蚀等问题接踵而至。

为守护好一湾碧水,当地政府在海洋污染防治与生态修复上花了大力气。围绕“拆违建、清岸线、调项目、修慢道、植绿化、保文化”六大任务,先后组织实施“蓝色海湾”整治行动,灵山岛、竹岔岛修复等一系列海洋生态保护修复工作……如今,西海岸新区近岸海域优良水质面积连续4年保持100%,灵山湾荣获全国首批美丽海湾优秀案例。

“前20年赶海捕鱼,近十年耕海放鱼,打鱼这么多年,我是亲眼看到这片海环境变好了,渔获更多了,我们渔民生活也更安稳了。”刘家岛村渔民刘光华有感而发。

城市是人口最密集、社会经济活动最集中的区域,也是资源能源开发利用强度大、污染排放集中、生态环境问题集中的区域。这些年来,青岛聚焦改善生态环境质量核心任务,高标准打好蓝天、碧水、净土保卫战,全力推进城市生态环境保护治理,城市“颜值”“气质”实现双提升。

城市建设要以自然为美,把好山好水好风光融入城市。

李村河是青岛市区最长、支流最多的河流,多年来哺育着两岸人民,却也经受了城市扩张发展带来的污染冲击。自2009年起,青岛就开启了漫长的系统治理之路,构建起“控源截污、内源治理、生态修复、活水保质”综合工程体系,努力补上水环境治理欠账。“重生”后的李村河,成了远近闻名的网红打卡地,更是周边居民休闲纳凉的好去处,还上榜全国第二批美丽河湖优秀案例。

望得见山、看得见水!青岛一体治理山水林田海岛湾,铺展“诗意栖居”美丽画卷

李村河(自胜利桥至入海口北岸)沿岸景致宜人。

城市挥去尘埃,河湖洗去污浊,乡村摆脱脏乱……生态环境保护工作的初衷就是要把“绿水青山”交给群众,把“乡愁记忆”还给群众,让儿时的满天星斗、鱼翔浅底不再只是回忆。

站在浮山上远眺,目之所及皆是“天空蓝”与“生态绿”,印证着青岛生态文明建设的“成绩单”:空气主要污染物年均浓度连续5年达到国家二级标准,20个国省控断面全面达标,近岸海域水质优良面积比例达到99%。

这些显著变化,离不开这座城市对保护生态文明的不懈探索与努力。从坚决打赢蓝天、碧水、净土保卫战,到实行河湖长制湾长制、构建大环保格局,再到实施公园城市建设,青岛始终把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态环境的向往作为奋斗目标,切实解决人民群众关心的生态环境问题。

要看到,当前城市生态环境治理成效仍需巩固,需要采取更有效措施解决城市空气治理、饮用水源地保护、新污染物治理等方面的问题,持续提升生态环境质量。

美丽城市要更美,青岛正坚持要素统筹和城乡融合,一体化推进美丽蓝天、美丽河湖、美丽海湾等领域建设,绘就各美其美、美美与共的美丽城市新画卷。

协同发力,推动城市全面绿色低碳转型

可再生能源供热面积426.24万平方米,每年可减少二氧化碳排放量4.8万吨;已建、在建光伏总装机容量70兆瓦,年发电量可达6063万千瓦时,每年减少二氧化碳排放量5.13万吨,并实现电力生产过程不再产生二氧化硫、氮氧化物、粉煤灰、炉渣等污染物……青岛高新区入选国家首批减污降碳协同创新试点产业园区,打造一批减污降碳标杆项目和样板企业,绿色低碳发展取得显著成效。

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绿色化、低碳化是实现高质量发展的关键环节,城市是绿色低碳转型的关键区域。此次中央城市工作会议进一步要求推动减污降碳扩绿协同增效。

协同推进减污降碳重在牵住源头治理的“牛鼻子”,从推动能源绿色低碳转型、发展绿色低碳新兴产业等层面入手,采取更大力度实施一批“治本之策”,方能取得“一箭双雕”式的成果。

望得见山、看得见水!青岛一体治理山水林田海岛湾,铺展“诗意栖居”美丽画卷

市民游客在祥茂河湿地公园露营。

这些年,青岛从城市、产业园区、企业三个层面,在减污降碳协同增效方面进行了有益探索,并在产业、能源、交通、城建、生态环境等各领域加强减污降碳协同创新,着力打造一批可复制推广的标杆、样板,加快推进城市绿色低碳高质量发展。

作为省级减污降碳协同创新试点企业,一汽解放青岛汽车有限公司以绿色制造为重点,以绿色科技创新为支撑,通过废气深度治理、应用清洁能源、废水回用、改进工艺等一系列创新举措,年均实现固态废弃物减量400余吨,碳减排4000余吨。

在青岛绿帆建筑废弃物资源化利用产业园内,年可处理500万吨建筑固废,不仅将建筑垃圾100%“变废为宝”,还形成零垃圾、零废水、零废气、零废热、零能耗的“五个零循环体系”,打造“零碳园区”。

“青岛独特的城市魅力不仅体现在金色沙滩和碧海蓝天上,更体现为其在生态环境保护与经济发展之间找到了完美平衡。”中华环保联合会副主席、全国环境新媒体联盟委员会主任杜少中在青参加“美丽中国百人论坛”2025年会时说。

放眼青岛,绿色低碳高质量发展的共识已成为谋划发展的深层动力,减污、降碳、扩绿、增长也正在改变青岛发展的底色,为经济高质量发展增添动能。

青岛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一手抓改造提升传统产业,一手抓新兴产业、未来产业。从工业高端化、绿色化、智能化发展中寻求行业增长新空间,正成为青岛统筹经济发展与减排的关键支撑。如今,青岛创建国家级“绿色工厂”68家、绿色供应链管理企业17家。

有专家表示,推动城市绿色低碳发展,青岛要从传统的末端治理转向生产生活方式绿色低碳转型,通过调整能源结构、产业结构、交通运输结构等各方面各链条协同发力,推进碳达峰城市和绿色城市等国家试点任务融合发展,实现污染排放、温室气体排放的“双降”与生态容量的“倍增”,提升市民的生活质量。

走向绿色低碳的生态文明,是实现城市价值最大化的必由路径。青岛正大力发展新质生产力,用绿色低碳构筑城市发展新高地。

保护修复,加快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

晴天微风,邀上三五好友到浮山森林公园享受悠闲时光,听鸟鸣晨喧、闻花香馥郁,已成了很多市民的生活日常。

望得见山、看得见水!青岛一体治理山水林田海岛湾,铺展“诗意栖居”美丽画卷

如今,青岛越来越多的美景成为市民游客的婚拍打卡地。

十几年前,彼时的浮山采石场、垃圾等让大家避之不及,如今“望山能登山、近山能游园、游园能环山”的期待照进现实。

翻天覆地的变化源于青岛公园城市建设的持续推进,大大小小的公园、点缀成片的绿地、绵延起伏的绿道,串联起城市与自然,也让青岛在现代化进程中守住生态底色,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

城市不仅是人类集中生产生活的家园,也是丰富的生物物种栖息地。建设美丽城市,除了要满足人的需求,也要给生物留下栖息空间。正是基于这种认知,城市“生物多样性”的构建也被更多地纳入青岛城市建设和生态保护中。

在张村河治理中,开展了城市生物多样性复育探索,将“生境”与“花园”融合在一起,将原先垂直岸线改造为自然生态岸线,设置植被缓冲带和生态驳岸,河道里营造浅滩湿地、生态绿岛,建造一处处生态保护湿地,为白鹭营造更多的栖息地。

追求“生境”功能,还要营造更适宜已有“住户”繁衍生息的环境。在白沙河与胶州湾的海河交汇处,11座河心岛宛如一颗颗璀璨的明珠镶嵌在碧波荡漾的水面上。从昔日的荒芜孤岛到如今的候鸟乐园,生态修复后的河心岛水草丰美,成为160余种、上万只候鸟的栖息天堂。

丰富的生物多样性和稳定的生态系统为城市居民提供了优质多样的绿色空间,维护了城市生态安全,构筑了城市“自然之美”;丰富多样的动植物群落构成城市绿色空间的核心景观,改善人居环境质量的同时,提供游憩和休闲空间,极大地支撑城市的“生命之美”;发展绿色经济和生态产业,促进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提升城市吸引力和竞争力,城市生物多样性赋能城市“生产之美”。

青岛山、海、城、湾交相辉映,在这片神奇的土地上——崂山云雾浸润着3000余种生灵,胶州湾潮汐律动间庇护着逾50万只迁徙候鸟,这些自然精灵的留守与到访,不仅是青岛生态环境持续改善的有力见证,更彰显了城市守护生物多样性的坚定决心。

建设美丽城市,要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不断提升城市生物多样性。专家指出,要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维护城市生态系统完整性,增加蓝绿空间,构建城市自然生态体系。坚持基于自然的解决方案,尽可能尊重山川、河流、湿地的自然特征,更多采用乡土物种开展生态保护修复,建设富有生命力的城市。

一系列统筹谋划生态保护修复的改革举措,正重塑着城市与自然的边界。山野间满眼青翠,海岸线蓝绿交融,万物生灵诗意栖居,共同勾勒出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画卷。(青岛日报/观海新闻记者 吴帅/文 刘栋/图)

望得见山、看得见水!青岛一体治理山水林田海岛湾,铺展“诗意栖居”美丽画卷

青岛日报2025年8月13日3版

责任编辑:王亚楠

发表评论

醉苍生 Copyright © 2013-2024 醉苍生. All Rights Reserved.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