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景点排名文章正文

黄河文化

景点排名 2025年08月16日 12:53 1 admin

品读陶片上的贯河文明

黄河文化

作为一名黄河文化爱好者,去马家窑遗址看看是我长期的愿望。终于,在前几年的那个秋天,我打起行囊。在济南西站乘上列车,奔向远方。

车窗外,山东的平原渐渐退去,黄土高原的轮廓越来越清晰。每一次瞥见黄河蜿蜒的身影,我的心都跟着颤动,那是母亲河的召唤,也是古老文明的无声邀约。一路上,我翻看着随身带着的《黄河彩陶图谱》,书中那些精美的马家窑彩陶图片,早已被我摩挲得边角卷起,可每看一次,依然会被陶器上神秘而绚丽的纹路所震撼。我想象着,当亲眼见到那些承载着千年文明的陶器时,会是怎样一种心情。

到了甘肃临夏,又换乘中巴车。司机师傅笑着说:“就为了看几堆土坡坡,跑这么远?”我却满心期待,笑着回应:“您可别小瞧了那些土坡坡,里头藏着的宝贝,能让咱读懂老祖宗的日子!”第二天一早,天还蒙蒙亮,我就站在了定西市临洮县洮阳镇马家窑村的土地上。这里东临洮河,和黄河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1988 年就被列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脚下的每一寸土地,似乎都在无声地诉说着曾经的辉煌,随便一脚踩下去,都可能触碰到几千年前的时光。

遗址公园还笼着薄雾,探方的轮廓影影绰绰。远处洮河与黄河交汇,水声轰隆,像是在诉说着远古的故事。我深吸一口气,抬脚走进博物馆,一眼就被展柜里的彩陶勾住了魂。

那个半米高的旋涡纹尖底瓶,黑红纹路在橙黄陶胎上盘旋,多像黄河汛期汹涌的浊浪!我凑近了看,水波纹里还嵌着细小的河沙,也不知是制陶时就掺进去的,还是千百年来慢慢渗入的。工作人员见我着迷,递来复制品:“您摸摸,这尖底设计绝了,往河里一放,自己就倾斜着灌水,满了又能直立,老祖宗的智慧真让人佩服!”我双手小心翼翼地接过复制品,指尖感受着陶器表面的纹路起伏,仿佛穿越时空,与五千年前的制陶人有了一场奇妙的对话。

在发掘现场,我拧开矿泉水瓶,边喝边盯着筛网上的陶片。一块巴掌大的残片上,残存的弧线让我想起《水经注》里的黄河九曲。年轻的考古队员指着网格纹陶片说:“这纹路和渔网一个样,那时候的人靠着黄河打渔,把生活都画在了陶器上。”我轻轻摩挲着陶片,想象着先民们在黄河边捕鱼、制陶的场景:他们日出而作,日落而息,将对生活的热爱和对自然的敬畏,一笔一划地刻画在陶器之上。

坐在老槐树下,我翻开《甘肃彩陶》。书上说,马家窑文化的彩陶纹饰,从旋纹、水波纹到蛙纹、鸟纹,都是先民对黄河生态的艺术表达。望向洮河,春汛时的浊浪,恰似彩陶上翻卷的漩涡;枯水期的卵石滩,又与陶瓶上的同心圆纹如出一辙。黄河不仅滋养了土地,更成了先民创作的源泉。我忽然明白,这些陶器上的纹饰,不仅仅是简单的图案,更是先民们生活的写照,是他们与黄河共生共荣的见证。

后来我了解到,这些年考古队在这里下了大功夫。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的专家们经过多年的努力,揭露了数千平方米的遗址,清理出大量的房址、窑址和灰坑,出土了上万件陶器、石器、骨器等珍贵文物。从 1924 年被发现至今,马家窑不断向世人展现着它的魅力。当地政府也十分重视对马家窑文化的保护和传承,不仅建起了专业的博物馆,还打造了马家窑文化产业园,通过举办文化节、开展陶艺体验活动等方式,让更多人能领略这份古老的文明。

在遗址附近的小村子里,我还拜访了几位当地的老人。他们热情地邀请我到家里做客,给我讲述了许多关于马家窑的传说和故事。一位大爷告诉我,小时候,他们在地里干活,经常能挖到一些陶片,那时候不懂,只觉得好玩,现在才知道,这些都是老祖宗留下来的宝贝。从他们的讲述中,我感受到了当地人对这片土地和古老文化的深厚感情。

返程的列车上,夕阳为黄河镀上一层金。回望这片土地,我知道,那些陶器上的纹路,是黄河的印记,是先民的智慧,更是中华文明最生动的注脚。它们穿越千年时光,依然散发着迷人的魅力。作为黄河的儿女,我满心骄傲,也盼着未来还能追寻母亲河的足迹,捕捉更多岁月里的文明之光。这趟旅程,不仅让我亲眼见到了梦寐以求的马家窑彩陶,更让我对黄河文化有了更深的理解和感悟。我相信,这些古老的文明符号,将永远在历史的长河中闪耀,激励着一代又一代的中华儿女。

我自豪:我是黄河儿女;我骄傲,我是炎黄子孙……

作者系中学教师

发表评论

醉苍生 Copyright © 2013-2024 醉苍生. All Rights Reserved.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