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景点排名文章正文

喜看俊巴渔村的华丽蝶变

景点排名 2025年08月18日 18:54 3 admin

从拉萨启程,沿着318国道驱车不到一个小时,峻巴特大桥映入眼帘。驶上桥面,视野豁然开朗:宽阔的双车道、精致的绿化带、规划有序的停车场,空气中隐约弥漫着江河与渔获的湿润气息。这里便是距离拉萨市区45公里的曲水县曲水镇茶巴朗村二组——俊巴渔村。

喜看俊巴渔村的华丽蝶变

得知记者一行仅用一小时就从拉萨抵达俊巴渔村,在村里生活了60年的茶巴朗村村委会主任旺堆感慨道:“这桥建得真是好啊!在我小时候,别说去市区了,去县城都要费些功夫。”

这位与西藏自治区“同龄”的老人,向记者讲述了俊巴渔村的“前世今生”……

俊巴渔村三面环山、一面临水,沙地广布、植被稀疏,赖以生存的生产资料极为有限。这样的自然环境,造就了俊巴渔村的渔猎文化,却也让俊巴渔村被长期隔绝成了一座“孤岛”。

在旧社会,村民要背负沉重的赋税和差役。“差役之一就是要护送农奴主,抵达后因无法逆流划船,船夫需背着重达40公斤的牛皮船徒步返回。如果负责贵族专用的大船,那更是苦不堪言,因船体沉重无法抬起,返程时,船夫们只能逆流而上,用绳索将船拖回去。”旺堆语气深沉。

1951年,西藏迎来和平解放;1959年,西藏民主改革,废除了封建农奴制。俊巴渔村村民逐步挣脱枷锁,成为自己命运的主人。思想的桎梏被打破,更多的人选择走出大山,见识更广阔的天地。

1985年,俊巴渔村实施了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村民的生活条件逐步改善,陆陆续续盖起了新房。“虽然还是就地取材搭建的土木结构房屋,但比之前宽敞明亮多了。”这些变化让旺堆切身感受到了改革开放给家乡带来的实实在在的好处。然而,他也感受到了交通困境依旧是村庄发展的重要阻碍。

旺堆清楚地记得,以前出门不是坐船就是蹚水过河。2001年村子好不容易通了电,但电线杆还是靠船一趟趟运进来的。

2003年,西藏大力推进农村公路通达工程,全年新增通公路行政村327个,拉萨市行政村通公路率达到85%,第一条简易公路终于修到了俊巴渔村村口。

通了路,如同打通了俊巴渔村的“血脉”。生活必需品和生产资料运输难题迎刃而解,村民与外界的联系变得前所未有的紧密,俊巴人骨子里的坚韧和敏锐被瞬间点燃。

2004年,村里的手艺人率先成立俊巴渔村皮具加工合作社,随后,有村民大胆开办了“俊巴鱼庄”,将一代代传下来的古老手艺,转化成了增收致富的新途径。

2006年起,西藏实施农牧民安居工程,俊巴渔村村民告别了土木房。2017年,俊巴渔村民族文化特色产业建设项目启动,道路、排水、电气、厕所等基础设施迎来了一次全面升级,并建了一个游客服务中心。

2020年,俊巴渔村入选第二批全国乡村旅游重点村名单。曲水县紧抓契机,完成《曲水县俊巴渔村文旅融合与乡村振兴规划》,总投资4.6亿元。

如今,走进俊巴渔村,脚下是新铺设的沥青马路,两旁民房前后绿意盎然,昔日的高压线已入地,实现了人畜分离,71户村民喜迁新居。村里依托独特的渔猎文化和非遗技艺,打造了一系列特色旅游项目:新设非遗文创艺术中心;深挖“鱼”文化,推出特色餐饮品牌;升级配套设施,新建游园路、登山步道、自驾营地等附属设施;组织开展年轻人旅游服务培训,提升村民就业技能。

在党和国家的好政策下,在当地政府强有力的引领和支持下,俊巴渔村村民发展的底气更足了。

他们不再仅仅依赖传统的渔业捕捞,而是积极主动地将自家的房屋改造成民宿,接待来自四面八方的游客。曾经在牛皮船运输中为排解苦闷而创造的牛皮船舞——“郭孜”,也在传承发展下,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今年5月31日,在拉萨举办的西藏自治区端午节牛皮船(龙舟)赛中,来自曲水县俊巴渔村的代表队包揽了比赛冠、亚、季军。

同时,俊巴渔村以传统皮具制作技艺衍生出的文旅周边产品广受好评,“现在订单很多,小牛皮船和藏戏面具挂件特别受欢迎,我们都有点忙不过来了。”俊巴皮具制作技艺自治区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次仁脸上洋溢着自豪与喜悦。

这些产品,不仅传播了文化,更实实在在地鼓起了村民的钱袋子。2024年,俊巴渔村人均收入达到2.8万元。

“看着俊巴渔村60年来的变化,我感到十分高兴,对于家乡的未来发展也充满信心。”旺堆说。

发表评论

醉苍生 Copyright © 2013-2024 醉苍生. All Rights Reserved.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