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景点排名文章正文

尧王城:三重城垣的史前文明 | 人文

景点排名 2025年08月24日 17:01 3 admin

站在鲁东南的丘陵边缘,黄海的风掠过4500年的时光。作为龙山文化“超级城址”的地位,尧王城遗址“人工+自然”的复合防御模式、水路交通网络及功能分区,为研究中国史前城市文明提供了关键实证。

尧王城遗址位于日照岚山区高兴镇南辛庄子和安家尧王村周围,遗址总面积约52万平方米(核心区近56万平方米),这座由内城、中城、外城三圈城墙及环壕组成的“回”字形嵌套结构,集防御、水利、居住功能于一体——这不是普通的聚落遗址,而是一部用夯土和石块写成的史前文明史诗。

尧王城:三重城垣的史前文明 | 人文

城墙、环壕:史前文明的防御堡垒与生活摇篮

尧王城作为龙山文化“超级城址”的地位,是通过1992年筑基、1998年拓展、2012年定形的三次发掘逐步明晰确立的。

城墙始建于大汶口文化晚期(约公元前2600年),主要使用于龙山文化早中期(约公元前2500—2200年),延续约350年。城墙南北长近400米,东西宽约300米,总面积约12万平方米,外侧环以宽约30米的壕沟,整体形成约15万平方米的防御体系。

尧王城有着“回字形”嵌套格局,称得上三重天地定乾坤,其宛若巨龙盘桓的三圈城墙与环壕格局,反映了史前社会的等级分化与军事防御需求,更是海岱地区从部落向早期国家演进的重要实证。其“人工+自然”的复合防御模式、水路交通网络及功能分区,让这一古老的城址成为研究中国史前城市文明的关键实证。

尧王城遗址的三圈城墙,每一道都承载着岁月的沉淀。内城居住、中城防御、外城生产,这种等级化布局清晰地反映出阶级的分化。

尧王城:三重城垣的史前文明 | 人文

出土器物

第一圈:岗地上的王座,权力的原点(内城)。

内城或言权力中枢的台地,住着尧王城的统治者们——方形房址、祭祀台基与随葬玉器的高等级墓葬,印证着“居址即祭坛”的东方都城理念。

内城的北城墙盘踞在遗址核心区的北缘(南辛庄村北岗地最高区域),像一条沉睡的巨龙。城墙主体宽度约26—28米,最高处距原始地面约2米,外侧坡度较陡(利用河道天然屏障),内侧坡度平缓,中部呈水平状堆积,长度约300米。在北城墙中段发现一处宽约10米的豁口,初步判断为北门遗址。北城墙外侧发现一条开口宽近30米的人工壕沟,与城墙平行,形成环壕防御体系。

城墙底部的石英岩条石铺成两道平行线。这些来自西侧5公里外老牛头顶山的石英岩,未经雕琢却异常坚硬,石块下为原生侵蚀堆积,无人工遗物,推测用于加固地基。城墙夯土纯净,底部含砂量较高,可能因地制宜利用了当地河砂资源。

考古学家在北门豁口发现了龙山文化的陶片,那些被反复夯打的黄土里,夹杂着河砂的颗粒。先民们或许懂得,河砂能让夯土更密实,就像他们懂得用坡度来设计防御:外侧陡如悬崖,内侧缓如台阶,既能御敌,又能让居民沿着斜坡走向高处的圣殿。

2025年3月22日,现场了解北城门遗址发掘区是我一大重心。暮春的风掠过鲁东南平原,在尧王城遗址北城门的发掘区,一座三十多米高的通信塔矗立在东北角。一片高出地表四五米的台地上,麦苗已有了新绿,田垄间散落着几畦菠菜、小葱。四十年前的探方早已被覆土回填,夯土带的弧形走向已难以辨出,细瞧也不见了田埂边裸露的断面,墨玉般的黑陶残片一时也未发现,但仍可以在春风中感受到遗址的活态存在,这片被无数人踩过的土地,从来都不是安静的史书。

南侧百米外的南辛庄子村,在这一带的视野里只露出半截房屋,当年盖房,村里统一深挖平整了大片遗址区。为保护遗址,北城门的发掘区,所有暴露的城墙、墓葬都被覆上0.5米厚的耕土层,播撒下小麦种子。

除了麦田、菜地、通信塔,占压北城墙环壕遗址的还有建筑和工业厂房,仅工业厂房就达3100平方米,在搬迁及游线规划中,这都需要拆除。北城墙的模拟展示构想是,规划在原址位置上通过局部堆土模拟展示城墙建造特点,土堆通过层层退台方式模拟揭示城墙断面中的结构类型,在周边架设木平台,配合标识牌、解说牌等进行考古成果解说,并在木平台一侧布置小型堆土体验装置,让游客模拟城墙建造时的技艺。

西城墙的部分石块可能来自河流冲积层,石英岩经长期风化剥落后,堆积于此的这些“河滩料”,先民可直接捡拾。

西城墙的智慧还潜藏在水与土的双重守护里。先民没有徒劳地开挖壕沟,而是因地制宜,依自然河道东侧修建,将河道作为天然护城河。2012年的发掘显示,城墙下叠压着大汶口晚期的陶片,证明这段“借水为墙”的构思早在5000年前就已成形。雨季来临,河水漫入城墙外侧宽近30米的壕沟,整个内城便成了四面环水的孤岛,防洪与防御在此达成完美统一。

尧王城:三重城垣的史前文明 | 人文

2016年发掘尧王城遗址内城核心区鸟瞰图

第二圈:防御体系的拓展与完善(中城)。

建于龙山文化早期的中城,与内城形成了一定的时间差,这恰恰体现出城址逐步扩张发展的过程,像是对内城的回应。

龙山文化早期的先民们向东、南两侧拓展,将天然河道纳入环壕体系,又在北、西两侧筑起新的城墙。15万平方米的疆域不再是贵族的私域,而是防御与生产的结合体。当北部的人工壕沟与傅疃河连通,水流穿过夯土城墙下的涵洞,整个中城便成了会呼吸的防御系统,一个宛如铜墙铁壁、四面环水的闭合防御系统。

环壕里的陶片和灰坑讲述着实用主义的哲学。壕沟不仅是屏障,也是生活的一部分:废弃的壕沟被填平,成为新的居住区;雨季的洪水被引入壕沟。这种“引洪入城”的设计看似冒险,实则是对水文规律的深刻理解——5000年前的工程师们,早已懂得利用自然的力量来守护家园。

中城是部落的守护者,厚重的城墙和高耸的瞭望塔构成了严密的防御体系,示人以肃穆与威严。相较于内城有所扩大,中城承担的防御任务更加艰巨。随着城址的不断扩张,人口的增多,面临的威胁也可能更大,这里的每一块城墙石,每一滴环绕的河水,都展现出了古人的智慧与坚韧。

第三圈:多功能区域与对外联系的纽带(外城)。

外城是尧王城的“郊区”,以遗址整体地貌为基础,其外沿扩展至周边河道与岗地,总面积近400公顷(含自然屏障),规模宏大。

外城采用“码头+环壕”水路交通体系。通过人工挖掘壕沟连接傅疃河、竹子河、川子河等水系,强化了城址的防御能力,又便于物资的运输。在当时的环境下,资源的运输对于城址的生存和发展至关重要,这条水路交通线就如同尧王城的血脉,源源不断地输送着活力与养分。

“生产绕城、城郭护产”。外城可能为手工业作坊区、粮仓及墓地等多种功能区域,是部落的生产区,热闹的集市、繁忙的作坊,一片繁荣的景象,也是尧王城对外交流的窗口。遗址南部发现了6000年前的大型粮仓群,这是丰收的象征,也是城址稳定发展的保障;西部有制玉作坊遗迹。先民以智慧和技艺,镌刻着尧王城独特的文化符号。

尧王城:三重城垣的史前文明 | 人文

“以石为礼”,为后世“城祀”制奠基

这里有石头与信仰的对话,从实用到神圣的跨越。

尧王城先民在房屋和城墙建造中将砺石(磨石)和石锛埋入墙体外侧或内侧,作为建筑的“奠基石”,开创了中国建筑工程奠基的先河。这种做法与龙山文化时期的“万物有灵”信仰相关,先民通过埋藏石器祈求建筑稳固、神灵庇佑,类似后世建筑中的“奠基礼”。石块不仅是建筑材料,更是沟通人神的媒介。

尧王城遗址墓葬的头像均朝向东南部的天台山(汤谷),此地是东夷人祭祀太阳神的圣地。城墙的门向设计也可能与太阳崇拜有关,东门、西门对应日出日落的方位,体现了先民对天文秩序的敬畏,城墙可能被视为“神圣空间”的边界。

城墙底部铺设的石英岩石块硬度高、耐风化,除实用功能外,可能被赋予神圣意义,石英岩在新石器时代常被用于制作石器和礼器,其晶莹质地可能被先民视为“通灵之物”,用于连接天地或象征权力。

尧王城所在的鲁东南地区是东夷文化核心区,强调对先祖和自然神灵的崇拜。城墙作为城市的标志性建筑,其建造可能融入采石仪式与落成仪式,开采山地石英岩时可能举行“敬山”仪式,感谢自然馈赠,城墙建成后可能通过埋石、献祭等方式宣告主权,以石器替代人牲,体现不同的仪式传统。

此外,在采集阶段,就近开采石英岩,可能伴随对山神、河神的祭祀;在使用阶段,石块作为奠基石嵌入墙体,通过方位设计呼应太阳崇拜,城墙成为“人神共居”空间的边界。当太阳从东南的天台山升起,城墙上的石英岩反射出金色的光芒,石英岩的“通灵”属性与太阳崇拜的方位设计,让这座城垣超越了物理防御,成为沟通天地的神圣边界。

尧王城:三重城垣的史前文明 | 人文

石基夯土:建造者智慧的史诗

尧王城的建造者是信奉大地材料学的天才。黄土取自河漫滩,河砂用于地基,石英岩采自附近山丘。他们发明了“熟化土”技术:将生土翻晒、敲碎,混合河砂反复碾压,形成类似“三合土”的夯土材料,这种土料兼具黏性与透水性,减少了收缩开裂,使城墙更加坚固耐用。这种“技术实用主义”让尧王城成为海岱地区最坚固的史前城址。

城墙的建造工艺独具特色,先在河道东岸开挖基槽,清理原生土层至坚硬生土,接着铺垫石英岩石块层,形成稳固的地基。模板支设采用版筑法,以木板或木框架为模具,固定于基槽两侧,之后将混合好的土料填入模板,用夯杵或木夯分层夯实。城墙并无明显分层,可能采用连续夯筑,使得墙体质地均匀。

基槽里的石英岩块显示,城墙底部铺垫石英岩石块,石材来自遗址西侧5公里内山地,当地石英岩经长期风化剥落后,堆积于河床或河漫滩,城墙石块无长途运输磨损痕迹,有些石块还保留着流水磨圆特征用干砌法错缝堆叠,缝隙间填以碎石和夯土。这种工艺无需黏合剂,却能抵御河水的侵蚀。考古学家发现,部分石块顶面留有浅槽,那是固定夯土模板的痕迹——5000年前的建筑工法,竟与现代挡土墙原理异曲同工。

活态传承:从考古现场到文明课堂

2025年3月26日,来自《中国文物报》的消息,由国家文物局指导,中国博物馆协会、中国文物报社组织开展第二十二届(2024年度)全国博物馆十大陈列展览精品推介活动,自今年1月正式启动以来,共申报项目161项,境内展览137项,进出境展览24项。其中,岚山区申报的古城古国——尧王城遗址考古成果展上榜。

2024年开园的尧王城考古遗址公园,通过覆罩大棚、标识展示等方式呈现城墙、壕沟、房址等遗迹。在覆罩大棚里,游客可以看到北城墙的剖面:黄色夯土层与灰色修补层交替,如同树木的年轮,古老的城墙不再是沉睡的遗迹,而是活着的文明记忆。而在遗址博物馆,通过3D建模再现三圈城防的立体格局,让“超级城址”的想象触手可及。

从大汶口晚期的夯土初创,到龙山时期的鼎盛,再到今天的遗址公园,这片土地始终在书写着人类的智慧。站在尧王城的制高点,三圈城墙的轮廓与黄海的地平线交织,一个民族遥遥迢递向文明未来的心音清晰可辨。

作者:窦永堂 编辑:徐征 校对:李莉

发表评论

醉苍生 Copyright © 2013-2024 醉苍生. All Rights Reserved.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