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景点排名文章正文

对野蛮“采菌热”说“不”!安全不是儿戏!生态不容践踏!

景点排名 2025年08月25日 16:50 3 cc

昨天,大理市人民政府发布的一则通告冲上热搜:加强苍山保护区管理,未开放区域禁止违规组织“采菌游”“研学游”等活动。

这个夏天,苍山洱海间的“采菌游”爆火,游客挎着竹篮,跟着所谓的向导钻山找菌,镜头里满是“诗意野趣”,可镜头外,却暗藏各种危险——迷路、摔伤的事接连发生,甚至出现了8岁男童坠亡的揪心悲剧。这哪里是“旅游意外”,分明就是安全漏洞的暴露,更是生态保护防线被撕开的口子。

先说说那些“资深向导”,好多所谓的“资深”,简直就是一群没资质、没常识的“山寨军”!央视新闻一调查就露馅儿,不少组织方张口闭口“我们有资质”,可真追问“资质编号是什么?哪个部门核发的?”,不是支支吾吾说不出,就是东拉西扯转移话题,把游客绕得晕头转向。游客稀里糊涂跟着上山,殊不知自己脚下踩的不是“野趣之路”,而是步步惊心的“危险陷阱”!

对野蛮“采菌热”说“不”!安全不是儿戏!生态不容践踏!

再来看收费,38元到二三百元的报价看似“丰俭由人”,实则是“风险定价”的笑话!更荒唐的是,这些“资深向导”讲起菌类知识,简直是“错误一箩筐”:把毒蘑菇吹成“可食用珍品”,连最常见的牛肝菌、青头菌都认不全的大有人在。要是游客真信了这套鬼话,把毒菌子带回家下锅,那可不是闹肚子的小事,是要出人命的!

对野蛮“采菌热”说“不”!安全不是儿戏!生态不容践踏!

挖菌过程更是让人揪心。有游客拿着铁耙“掘地三尺”,这哪是采摘,分明是“掠夺式破坏”。还有人为了拍张发“朋友圈”的美照,不管菌子熟没熟、有毒没毒,先一股脑塞进篮子,挑挑拣拣后又把不想要的随便扔、随便埋。这些人根本没想过,被这么折腾,菌群怎么繁殖?苍山的生态怎么承受?

专家早就警告过:蘑菇一旦被这么破坏,可能再也长不出来了。严重的话,整个野生菌种群都会彻底消失,连带着整个森林生态都会受影响。可那些逐利的商家、跟风的游客,谁真听进去了?

对野蛮“采菌热”说“不”!安全不是儿戏!生态不容践踏!

“掠夺式采菌子”留下的一片狼藉。

除了“生态劫”,“采菌游”更是把苍山变成了“救援现场”。苍山地形复杂,可总有游客仗着有“向导”,硬往未开放的高风险区闯。今年6月以来,大理州每天进山游客超一万人,迷路、摔伤的警情就没断过,直到8岁男童坠亡的悲剧发生,才终于让一部分人意识到:这不是“探险”,而是赌命。

其实,采野生菌本是当地村民世代相传的生活智慧,讲究“留种、适度”,如今却成了没规矩、高风险的“游戏”。究其原因,既有城市游客对野外危险的“无知无畏”,更有商家眼里只盯着钱、把安全和生态抛到九霄云外的贪婪。但最关键的,是这种新兴旅游形式长期处于“没人管、没标准”的真空地带——监管缺位,才让乱象愈演愈烈!

面对这股“采菌热”,咱们要冷静下来,给它“降降温”,要下狠手“整治”!

平台别再当“甩手掌柜”。那些连资质都查不清、花点钱就能推流量的“体验贴”,该删的删、该拉黑的拉黑,平台不能只想着赚钱。

行业得立规矩。搞生态游的初心是好的,但别让生态游变成“生态劫”!行业应该建立标准,先评估区域承载力,再教游客科学采摘,进入苍山的团队规模、活动区域和频率都要严格把控。

游客也该自律一点。向往山林没错,但为了图新鲜就践踏林地、破坏菌子生长环境,实在不应该。希望大家别盲目跟风,用观察、学习代替采摘。要知道,你随手一挖,蘑菇可能断子绝孙!

最关键的是监管要“长牙”。此前,《云南省大理白族自治州苍山保护管理条例》早就明确擅自采摘可罚100~500元。但苍山太大,人力巡查覆盖不全,如此罚款就像“挠痒痒”,实在是作用不大。对违法行为,得加强巡查、加大执法力度,严打“黑向导”,提高违法成本。

这次苍山的“封山令”,给我们敲醒了警钟:再生机勃勃的山林也扛不住无节制采摘,这是在透支未来的生态账单!咱们不该一味索取,而要心怀敬畏、行有所止。别等哪天苍山再也没有菌子可采,才想起今天应该护着点什么!

期待我们再访苍山时,还能看到菌子破土而出的生机,而不是光秃秃的土地!

这事您怎么看?欢迎在评论区聊聊你的观点。

作者:刘趁

发表评论

醉苍生 Copyright © 2013-2024 醉苍生. All Rights Reserved.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