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几天,俄罗斯总统普京到中国天津参加上合组织峰会,成了全场的“大红人”。与此同时,欧洲和美国却在台前幕后频频发声,试图推动俄乌停战甚至直接出兵乌克兰。...
2025-09-03 0
“这么大的铁板,你敢下笔吗?”——1949年8月25日凌晨,天安门脚手架旁,警卫员对周令钊半开玩笑地提醒。周令钊抬头看向微亮的天空,只回了两个字:“必须。”
把时间拨回更早一些。2月12日,北平和平解放庆祝大会,第一幅毛主席巨幅画像在寒风中亮相。它来自国立艺专教师张振仕之手,算是给后来者立了一道高门槛——尺寸巨大、气势端庄、神形兼备。多年以后,几代画师的画笔在这道门槛上不断加码,把“画像而非照片”的选择,一点点锚定成制度与传统。
表面看,照片确实省事:快门一按即得,暗房里还能再修一修,对焦、提亮、对比度,足够还原领袖的面容。然而天安门城楼与寻常展板不同,它面对的是二十多万平方米的广场,数以万计的瞩目。巨幅照片放大后颗粒粗糙、纤毫尽失,尤其当秋风吹动时,反射光线易出现斑驳,远观效果甚至会产生“重影”。周令钊当年就做过试验:把一张五十厘米的毛主席标准照放大到三米,结果头发成了朦胧黑块,眼神里的光点彻底消失。技术局限一目了然。
画像师们的选择反而“笨”——先在黑白照片上划格,再把格子无穷放大,最后靠肉眼揣摩色阶与神韵。放大到六米高时,一只眼睛就有脸盆大小,单个纽扣比茶碗还宽。普通画家此刻往往眩晕,真正能扛住这份尺度的,全凭对比例、层次、空气感的经验积累。正因如此,画家可以有意识地“校正”照片无法避免的畸变:调整下颌曲线,让额头更饱满,淡去灯光留下的硬阴影,再在瞳孔里点一粒亮白,把“一代伟人审视未来”的神采补进来。照片只能忠实记录瞬间,画像却能把多线索信息叠加:岁月沧桑、胜利微笑、胸怀天下,这些都是时间之外的内容。
1950年国庆前夕,轮到“延安鲁艺老教员”辛莽执笔。他挑了一张免冠半侧照片,刚挂出去群众就提意见:只显出一只耳朵,眼珠朝上显得距离感太强。善后方案是迅速换画,新作双目平视、双耳毕现。然而真正的难关不是改构图,而是材料。那年北京连整幅油画布都采购不到,画室只能把三块布接成一张。接缝处稍有松动,裂纹就会放大成“伤疤”。最终画师们用亚麻纤维涂胶,再覆一层薄纱稳固,才避免了裂缝蔓延。这样的材料试验,照片无解,画笔却可以修补。
1960年,张振仕携张孝友再次受命。张孝友初听尺寸——高六点四米、宽四点六米——腿就有点软,“主席一个纽扣就有脸盆大,这怎么画?” 张振仕拍拍他的肩:“放大的是信念。”他们参考新华社一张黑白半身像,先在画布背面扎满钉子,前端绑绳子,收尾时能像卷地毯一样把画筒慢慢放下,确保表面无折痕。那个月,北京入夏闷热,他们每天要在城楼下跑出十几次远景对比:画一笔,退十米,确认;再画,再退。肉体劳动与艺术判断交错进行,广州带来的花衬衫也早被汗水透湿。
1964年以后,王国栋接下班。他强调“眉宇间的灵光”——慈祥之中带锋锐,平易之中有洞察。为了这一抹神采,他把毛主席历年公开影像剪成六十多张小卡片,铺得满地都是。画到关键细节就把卡片堆在调色板旁,时刻对照。王国栋常说:“不求像一张照片,求像一个活人。”1976年,悲痛的全国追悼日,他将色彩压低数度,柔化晕染,整幅画像透出庄严的哀思。人群抬头,目光即被那双略带血丝却依然坚毅的眼睛深深攫住。
王国栋的学生葛小光后来把“活人”理论进一步推开。他把六十多张影像分门别类:少年毛泽东的意气、延安时期的自信、建国后纵览大局的沉静,像拼图一样对照分析,再转化成油彩层层叠加。葛小光总结:“照片的优点我们能保留,缺点我们能弥补。”一句话点明画像的价值:既写实,又写意。
有人或许会问,现在高清喷绘已能做到数百兆像素,为何不直接打印?答案仍在“神似”二字。高清设备可以复制皮肤纹理,却复制不了信仰与历史担当。天安门城楼上的那一方空间,承载的是新中国成立的宣告,是无数人瞻仰的情感寄托。它需要的不仅是1:1的光学真实性,更是多维度、多时代信息的聚合体。画笔可以在同一张画布上调和时间,为静止图像注入流动气息,这正是摄影暂时无法取代的。
还有一个细节常被忽略:天安门前的光线复杂,正午烈阳、傍晚余晖、节日夜灯,每一次光源变换都会改变照片的冷暖。油画因颜料自身折射率不同,能在不同光照下呈现轻微但稳定的色彩偏移,保持视觉舒适度。照片放大后则容易出现“发灰”甚至局部反光。几十年实测下来,画像在多时段、多季节的兼容性更高。
回看这段跨越半个多世纪的接力,从张振仕到葛小光,每位画像师背后都有一支看不见的团队:木工搭脚手架,化工厂攻克涤纶基布,纺织厂试织宽幅亚麻。一次画像往往催生一串工艺升级。画像选项不只是审美偏好,更是国家工业能力、文化自信与群众认同的综合体现。
因此,天安门城楼最终留下的是画像而非照片。它凝结了艺术家对伟人气质的再创造,也见证了新中国物质与精神建设的协同进步。简单两点:照片能记录瞬间,画像能沉淀时代;照片传递光影,画像传递情感。两相比较,画像当仁不让。
警卫员当年那句“敢下笔吗”仿佛仍在回响,而周令钊给出的“必须”已由后来者层层接力。那幅始终高悬的巨画,成了北京最长情的注视——风雨不改,色彩常新,提醒人们:艺术的力量,有时像信仰一样不可或缺。
相关文章
这几天,俄罗斯总统普京到中国天津参加上合组织峰会,成了全场的“大红人”。与此同时,欧洲和美国却在台前幕后频频发声,试图推动俄乌停战甚至直接出兵乌克兰。...
2025-09-03 0
世界500强指的是在整个世界范围内规模最大实力最为强劲的500家企业,这些企业通常在经营业绩和。创新能力方面有着出色的表现,同样也是各个行业内的领军企...
2025-09-03 0
2025年9月,白宫记者会上,特朗普一反常态回应中俄会晤。在众目睽睽之下,他罕见提及中俄军力问题,措辞锋利,节奏紧凑。一边是中俄热络接触,一边是美方贸...
2025-09-03 0
在阅读此文之前,辛苦您点击一下“关注”,既方便您进行讨论和分享,又能给您带来不一样的参与感,感谢您的支持!编辑:XSTT“问题少女”蒙嘉慧因为钱去拍三...
2025-09-03 2
新华社北京9月3日电 在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招待会上的讲话(2025年9月3日)习近平各位来宾、各位朋友、各位同志:首先...
2025-09-03 2
选一个“出片”的目的地,约上旅拍摄影师,用镜头记录旅途美好。旅拍,不仅满足了游客个性化、沉浸式的体验需求,还带动了妆造、服装租赁等产业发展,成为文旅市...
2025-09-03 0
根据九哥提供的的回忆:老底子上海的下只角指杨浦,闸北,普陀,这几个区域外来人口比较多,治安稍微差一点,杨浦变成下只角的原因是这里工厂比较集中的区域,大...
2025-09-03 0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