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景点排名文章正文

下 邽 记

景点排名 2025年09月03日 12:59 1 cc

〔札记〕李建学

这个星期天跟许老师驱车周边乡村闲游,无意间走到一个叫做下邽(guī)镇的地方。路边看到一块大广告牌——古县下邽,另一面则是“三贤故里”;此地盛产葡萄,还有故事?

下 邽 记

(古县下邽,还是葡萄之乡。)

这里是古代下邽县治所在地,而我的故乡天水曾有上邽之称。上下二邽,必有来历。于是明确目标,就去这个“三贤故里”走走看。

弟兄二人怀着一颗好奇心,先到了路边标示的慧照寺;庆阳老县城的普照寺历史悠久,关中腹地的慧照寺该有特色。宽大的寺院,朴素的古塔,罕见的铜佛,发现“三贤”足迹。

出来以找小吃为由,车游小镇大部分街道,到一家煎饼店点两素菜,仔细品味下邽。

下 邽 记

(路过在车上看到“三贤故里”,好奇心促成这次下邽行。)

原来,这个下邽与我们的上邽是亲戚。

资料载,渭河上游的上邽又称邽县。秦武公十年,秦人西征灭邽戎和冀戎,设邽、冀二县,属天水郡,为中国历史上最早的两个县级行政单位;邽县大体位置,在今甘肃天水市清水县一带。

前687年,秦迁部分邽戎移民于今陕西咸阳东的渭水北岸,再设邽县,与前设邽县东西上下对应,就有了下邽;原来的邽县,成为上邽。

下 邽 记

(上邽古城图片,来自网络。)

后来随着社会发展,上邽的核心区域和称谓不断变换,北宋以来,其名称和范围基本稳定。

下邽在渭河就要汇入黄河的平原地带,即今天的陕西渭南市临渭区境内,现存下邽镇,古代为县属华州治。东汉时下邽曾并入郑县,多年后恢复下邽县。几千年来名称也有变化,明洪武十四年(1381年),下邽撤销县制并入渭南县,只留下邽镇。

下 邽 记

(慧照寺大门,正对一条主街道。)

上下二邽相隔千里,以渭河为依远在近三千年深处。“三贤”呢?这才是下邽该有的故事。

慧照寺三贤堂没有开门,铜佛殿前的对联中有提及,古塔下的宣传牌上,看到白居易故里的图文介绍。

原来,这里的“三贤”指唐代大诗人白居易、名将张仁愿和宋朝宰相寇准。至于故里二字,既是故乡也包括曾经工作生活过的地方。

下 邽 记

(慧照寺院子很大,大雄宝殿和两边的建筑都是新的。)

白居易家喻户晓,寇准也因为其政绩特别是杨家将的故事名扬四海,这个张仁愿,没听说过。

张仁愿(?—714年),华州下邽人,本名仁亶,后因亶字发音避唐睿宗李旦讳,而改为愿,唐代政治家和军事家。据说张仁愿为相期间重用贤才、礼待同僚,所举之人多至显贵;此人统军,号令严、赏罚明,御敌有方,曾与李靖等齐名。

在古塔下默默绕一圈,“三贤”知矣。白居易的《琵琶行》和《长恨歌》等高居古典文学塔顶,一身正气的“寇莱公”还在这座塔重修中亲力亲为。

下 邽 记

(铜佛殿是一座砖木结构的老房子,门口的对联能佐证下邽历史文化。)

慧照寺也叫铜佛寺,兴于晋代,隋唐宋元历朝多有增修,明嘉靖三十四年(1555年)关中大地震毁坏后重建。寺内九层宝塔高36米,始建于晋,重修在唐,宋代再度修葺时罢相返乡的寇准曾为助工。

塔前铜佛殿内,奉2米高铜佛坐像五尊,释迦牟尼佛居中,东为消灾延寿药师佛,西为阿弥陀佛,再东是弥勒菩萨,最西侧为观世音菩萨。明代铜佛,弥足珍贵。

下 邽 记

(铜佛殿后边的宝塔,站在东南侧的菜园里手机广角拍摄。)

宝塔如同护法神矗立于铜佛殿身后,新修的大雄宝殿靠得也太紧了,把旧砖瓦土木结构古朴的铜佛殿挤在背后,拍摄门口的对联都不方便。

这个下邽镇,也叫下吉镇。上世纪七十年代当地曾将“下邽”更名“下吉”,听说邽字在此地曾发“ji”音;2012年4月,经陕西省民政厅批准才改回下邽。

下 邽 记

(午餐时间到了,僧人在有节奏的敲钟;其实不知道是什么鈡,敲击声中几个人走进了餐厅。)

下邽一带的葡萄很甜,路边买几斤带回家,连平时不怎么喜欢这类水果的小媳妇,也吃了多半串。

下邽镇大面积的大棚枣已成熟,间或看到树小且行距密实的花椒园。满树的鲜红颗粒,飘散着“上邽”似的初秋气息。


2025年8月27日晨于西安•家中。

发表评论

醉苍生 Copyright © 2013-2024 醉苍生. All Rights Reserved.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