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景点排名文章正文

余姚白云桥,一座传说阴阳交界的神秘古桥,如牛望月,补天镶地

景点排名 2025年09月09日 15:07 3 cc

——浙江古桥之余姚白云桥

编者按:认识一座桥梁,领略一处风景,读懂一篇历史。凝结先人智慧,跨越历史长河,讲述今古传奇。


余姚白云桥,位于浙江省宁波市余姚市鹿亭乡中村村(古称“白云村”)晓鹿溪上。是一座始建于唐贞观年间(627—649年),清光绪十六年(1890年)重建,长25.3米,宽3.8米,高6.6米的单孔石拱桥。桥北设石阶22级,桥南设石阶24阶。桥栏板外侧上镌有“白云桥”三个大字,右角镌“光绪庚寅(1890年)”字样。

白云桥东西两侧各刻有一幅桥联,东联为:白水跨虹腰,路通南北;云村留月影,界画郑余。西联为:地界鄞余,二韭三菁歌得济;村连龚郑,千秋万载庆安澜。

余姚白云桥,一座传说阴阳交界的神秘古桥,如牛望月,补天镶地

村名(中村)由来:

唐代时期,有龚姓人来此居住,开荒垦地,搭芦结棚,渐成村落,取名为“龚村”。及至北宋末年,金兵南侵,赵宋南逃,有一支郑姓族人无意中来到此地,发现深山僻地、山清水秀,实为乱世生存的不二之选。于是郑姓不再逃亡,于此定居。由于郑姓人丁兴旺,很快人口超过了龚姓。因此,人多势众的郑姓要求将村名改为“郑村”。

一方是原始股东,一方是新兴势力,如何平息矛盾,和平相处考验每个村民的智慧。经过多次协商,有人提议:两姓共居一村,必须互相尊重,和睦相处;我们老祖宗信奉中庸之道,不如大家各退一步,村名定为“中村”,中不偏,庸不易,既有中庸之意,也有中和之愿,不偏不倚。两姓均觉豁然开朗,点头称是,拍手称好,皆大欢喜。

余姚白云桥,一座传说阴阳交界的神秘古桥,如牛望月,补天镶地

溪名(晓鹿溪)由来:

相传,在梁代时期,此地有一个隐者孔佑。一次孔佑在小溪边发现了一只身负箭伤的鹿,心生恻隐之心,于是搭建了一座亭子来精心照料小鹿。待鹿伤愈后,让其悄然离去。人们为了纪念这段佳话,将此地命名为鹿亭,小溪因此得名晓鹿溪。

此事亦在《四明谈助》(清代学者徐兆昺(又名徐兆炳)编纂的地方文献)载,梁代隐者孔祐,“隐于四明山,有鹿中矢来投祐,祐为之养创,愈然后去,故于祠宇观侧建鹿亭”。

余姚白云桥,一座传说阴阳交界的神秘古桥,如牛望月,补天镶地

白云桥来历:

在中村村东有一座山,名为金牛山,形似耕牛。而中村地形恰似一架牛车,因此,中村的分水全部指望这头“耕牛”了。

然而,这头牛的牛头朝东,有风水师观测后对村民说:每当月从东方升起,金牛会追月而去,非常影响中村村民的运势。村民急问何解?风水师仔细观察了四周的环境,当看晓鹿溪时,忽然心中一亮,计上心来。

风水师告诉村民:可以中村的晓鹿溪上建一座石拱桥,这样,半个石拱倒映水面,就形成了一个“月亮”,如此一来,金牛就会永远留在此地,保佑一方平安了。

石桥不久就在村民的热情下建成,远远望去,高大威严。在当时住在矮平茅草房的村民里,石桥雄壮威猛,高耸入云。因此,人们将桥取名为“白云桥”。

余姚白云桥,一座传说阴阳交界的神秘古桥,如牛望月,补天镶地

令人啧啧称奇的是,自从白云桥建成后,不知不觉,那座原本牛头朝东的金牛山,竟然不知何时调过了头,遥望白云桥。这也是中村独有的“金牛回头望明月”奇观。明代的王锡衮(1598~1647年,字龙藻,号昆华,云南省禄丰市人。明代天启进士,曾任礼部、吏部、兵部侍郎和礼部尚书兼东阁大学士等职,辅政三朝而风骨弥坚)曾为白云桥吟过诗:

飞梯何须借鳌背,金绳直嵌山之侧。

横空贯索插云溪,补天镶地真奇绝。

余姚白云桥,一座传说阴阳交界的神秘古桥,如牛望月,补天镶地

白云桥还经常出现一个非常奇特的景观,就是一半晴空一半云雾。有人煞有其事称此桥连接阴阳两界,有缘者可实现跨界交流。2016年,以白云桥为背景,上演了一部惊悚电影《江南灵异录之白云桥》,其中就体现了“以桥为界,阴阳两隔”的深意。

余姚白云桥,一座传说阴阳交界的神秘古桥,如牛望月,补天镶地

如今的白云桥畔,青山绵延,绿水悠长,为人们提供了宁静的自然体验。这里空气清新宜人,四周环境静谧幽深,实为一幅宁静而恬美的江南古村画卷,值得师友到此一游!

余姚白云桥,一座传说阴阳交界的神秘古桥,如牛望月,补天镶地

亲爱的师友,美丽而神秘的白云桥期待您的到来哦!


【免责声明】文章描述过程、图片都来源于网络,此文章旨在倡导社会正能量,无低俗等不良引导。如涉及版权或者人物侵权问题,请及时联系本人,本人将第一时间删除内容!

发表评论

醉苍生 Copyright © 2013-2024 醉苍生. All Rights Reserved.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