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景点排名文章正文

走进“黑衣壮”,难忘那坡、那山、那村、那晚……

景点排名 2025年09月11日 11:04 1 cc
走进“黑衣壮”,难忘那坡、那山、那村、那晚……走进“黑衣壮”,难忘那坡、那山、那村、那晚……

中国有2800多个县,知道那坡县的人恐怕不会太多。说来也有趣——北回归线居然从这边陲小县的城厢镇横穿而过,给它打上了一个与众不同的符号。北回归线并不是真正意义上的实体线,而只是太阳光在北半球直射到离赤道最远的位置,是热带和北温带的分界线。虽说是条虚无的纬线,却牵连着百慕大的旋涡、金字塔的斜阳、撒哈拉的流沙……地球上诸多奇异现象都发生在北回归线附近,而它竟与我即将涉足的那个县缱绻相依。

走进“黑衣壮”,难忘那坡、那山、那村、那晚……走进“黑衣壮”,难忘那坡、那山、那村、那晚……

中山村的“尼的呀”田园景区是广西五星级乡村旅游区

那坡县地处祖国西南边陲喀斯特群山之间,南面和西南面与越南接壤,边境线长达207公里。“山坡上的田”就是壮语给它的注脚。这里古称镇安峒,属邕州,治所即今城厢镇北边的感驮岩,有一处天然溶洞。那坡县曾是古代“南丝绸之路”茶马古道上的重要节点,见证过无数商旅往来的繁荣景象。这里居住着壮族、瑶族、苗族等少数民族,但其最大特点是完整保留着“黑衣壮”支系,他们因避历史上的战乱和民族迁徙而躲进十万大山,过上了与世隔绝的生活。如今,那坡黑衣壮依然保持着壮族最原始的民族习俗,因而被称为壮族的“活化石”。

首站坡荷乡中山村先声夺人。车刚停稳,我们就被阵阵歌声撞了个满怀。村中始建于明代洪武年间的三孔石拱桥接龙桥头,一群迎宾的黑衣壮女子站得整整齐齐,标志性的黑色传统服饰衬得笑容格外靓丽,唱着高亢的山歌迎接远道而来的客人,还有人端着梨花酿和茶水,一派迎客的热烈氛围。

走进“黑衣壮”,难忘那坡、那山、那村、那晚……走进“黑衣壮”,难忘那坡、那山、那村、那晚……

黑色的头饰和服装是黑衣壮的族群标识

“她们唱的是我们壮族的‘尼的呀’山歌,”东道主介绍说,“中山村是那坡壮族民歌的发源地之一,已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再细听,优美的旋律果然像山谷里的鸟鸣,自然清新——这不是刻意的表演,而是从内心深处蹦出来的欢乐。

我们随东道主游览了中山村著名的“尼的呀”田园景区,这里已获评广西五星级乡村旅游区。尼的呀在壮语里是“好的呀”的意思,也是当地民歌中最常用的衬词,听着也讨喜。景区以秀美的田园风光和自然环境为依托,让南天洞的幽、野兰花谷的香、同歌湖的翠、山鸟天坑的奇,裹着一股生态田园风向游客吹来。当地世代务农的村民们,如今破天荒吃上了“旅游饭”,脸上的笑可比田边的鲜花还艳。

这里海拔1100多米。黑衣壮是壮族的一脉支系,素以黑色为美,并以黑色作为服饰和族群的标记。村支书说,黑衣壮过去家家户户都有大染缸,用蓝靛染制的黑布制作衣物。妇女的头饰更讲究,由内外两部分组成,内头饰是一条白头巾,外头饰是一条长黑布,折成菱角形状戴在头上。如今,由于更多价廉物美的印染布料来到深山老林,传统的妇女头饰渐渐成了稀罕物,只有在节庆时才会出现。

路上,县委常委、宣传部部长黄国剑表示,同许多民族地区一样,随着现代化的进程和新一代的成长,黑衣壮的传统文化和生活方式正面临一系列挑战。“现代化让古老的黑衣壮过上了好日子,我们当然欢迎。但我们不能让黑衣壮的根断了。”

走进“黑衣壮”,难忘那坡、那山、那村、那晚……走进“黑衣壮”,难忘那坡、那山、那村、那晚……

干栏式建筑的二层是主人生活场所,火塘则是生活中心。

是啊,谁不盼着日子变好?可怎么把黑衣壮古老的民族特色也同时留住?他们开始努力挖掘并传承延续了千百年的传统文化,并尝试用他们独特的民俗风情敲开山外的大门。他们终于认识到,以黑衣壮为代表的壮族文化,其实是那坡县的金字招牌。近年来,当地政府正主动对接国家共建“一带一路”倡议和“两廊一圈”框架,以文塑旅,以旅彰文,开发当地特色资源,适应时代新需求,拓展文旅新场景。

黑衣壮的传统建筑极具特色。他们的房屋叫干栏式建筑,意思是建在托架上的纯木结构房屋,下面以打磨过的石柱作支撑,上面用木头搭建楼房,底层用来饲养鸡鸭猪牛等家畜家禽;二层为主人生活场所,神龛置于房屋的中轴线上,前厅用于庆典或社交,两边厢房住人,全家人以火塘为中心,包括一日三餐;三层则存放粮食谷物(便于晾晒)。这种房屋结构体现了古代黑衣壮人因地制宜的人居智慧和生活理念。

东道主带我们参观的那幢干栏式房屋,已有近百年历史。主人家姓周,是当地一个教师,家境看起来不错。让我眼前一亮的是,他家三楼居然摆放着一辆80年代产自上海的凤凰牌自行车。彼时,彼地,那可是令人艳羡的“奢侈品”,绝不亚于今日院子里停着一辆宝马、奔驰。导游告诉大家,这就是他家在改革开放以后富起来的象征。

走进“黑衣壮”,难忘那坡、那山、那村、那晚……走进“黑衣壮”,难忘那坡、那山、那村、那晚……

黑衣壮的传统建筑就是这种建在托架上的纯木结构房屋

走进“黑衣壮”,难忘那坡、那山、那村、那晚……

这辆上海产的凤凰牌自行车曾是“奢侈品”,现在仍被主人小心收藏。

在我这个城里人看来,这样的房屋其实并不适宜居住,冬天不御寒,各个房间也不隔音,且易引发火灾,造价也不菲。随着时代的发展,它们注定无法逃脱被淘汰的命运,而成为历史遗迹。导游说,现在当地人习惯于把这种干栏式建筑的一层称作“畜牧局”,二层叫“人社局”,三层叫“粮食局”。虽说是谐谑之语,透着些许生活的幽默,但仍能感受到黑衣壮对早些年生活条件逼仄和艰苦的一种态度。我端详着干栏式房屋的榫卯接缝暗忖:漏风的木楼固然抵不住现代文明的热风,但又有哪栋现代钢筋水泥建筑能盛下黑衣壮民族丰富的历史呢?

黑衣壮人热情好客。为迎接记者们的到来,村里特地在干栏式房屋前的平地上,为我们宰杀了一头200多斤重的肥猪,说要为我们提前过年,烹制杀猪菜、举办长桌宴。“你们是远道而来的贵客,所以今晚就让你们品尝一下黑衣壮人的佳肴、美酒、厨艺、歌舞和篝火。”黄国剑介绍,这样的排场,在黑衣壮村寨除了过年,也就是遇到谁家有婚娶喜事了。

走进“黑衣壮”,难忘那坡、那山、那村、那晚……走进“黑衣壮”,难忘那坡、那山、那村、那晚……

长桌宴是流传数百年的壮族传统民俗,一般都是重要节庆期间才会举办。

夕阳西坠,村中心黑衣壮文化展示馆广场上出现了一圈木桌,粗模估算有两百米长,桌上铺了蓝印土布,两边放着塑料凳子,大概可以坐满400人。广场边的休憩长廊暂作配菜间,厨房里烹制好的菜肴先送到这儿,再分装进一个个垫着荷叶的盘里、碟里,随后一一端上桌。

长桌宴是一种独特而古老的壮族传统民俗,始于何时已不可考;但世代相传数百年却是毫无疑义的。据说,这种仪式初时是为了“聚宗亲、议族事、祈丰收、祝平安”,是居住在深山老林、与世隔绝的族群为强化内部感情纽带而举行的一种仪式。随着时代的变迁,这种原本限于宗族内部的餐饮习惯,渐渐演变成东道主与宾客之间联谊的饕餮盛宴了,同时它也是传播民族饮食文化的一个重要窗口。

眼看着各种壮家美味渐次端上了桌,有壮乡土猪肉、猪血肠、山寨腊肉、烟熏肉、泉水鱼、走地鸡、五色糯米饭、糍粑,还有许多连名称也叫不出的野菜。虽未开吃,我已强烈感觉到,今晚不仅是用舌尖品尝美味,更是一次黑衣壮传统文化的沉浸式体验。

叫我迄今难忘的,自然是晚宴上被黑衣壮妇女用“高山流水”敬酒方式灌下的佳酿。那是一种用糯米酿制的米酒,进村的欢迎仪式上也有,当地人赋予其一个美好的名称——“梨花酿”。宴席上,在东道主的反复劝说和伙伴们的一再起哄下,一群四五十岁的黑衣壮妇女唱着山歌来到我面前,将一个酒杯递到我手上,其中四人排成一列,前三人双手各执一截竹筒,前端切斜口,后端凿方孔,前低后高,首尾相接,最后一人站在凳上,将酒壶里的米酒缓缓注入方孔,让酒液顺着三截竹筒流入我杯中。我只有不停地喝,酒才不至于满溢;而她们口中的山歌则始终不歇。我很快就招架不住了,连声告饶:“老姐妹们,别再倒了,实在喝不下了!”引来全场一片欢笑声。谁都明白,这不是灌酒,而是把东道主滚烫的盛情灌进了客人的杯里。

走进“黑衣壮”,难忘那坡、那山、那村、那晚……走进“黑衣壮”,难忘那坡、那山、那村、那晚……

篝火晚会是长桌宴的高潮戏,壮家俊男靓女的歌舞表演之后,是宾主一起的狂欢。

长桌宴结束后,就是那晚的高潮戏——篝火晚会。作为最年长的退休老记者,我被推举为点火嘉宾。接过东道主递来的火把,我将堆放成金字塔状的柴堆顶部点燃。随着红色火苗的蹿腾,欢快热烈的音乐突然响起。穿着民族服装的男女老少,与来自祖国四方的记者们手拉手围成一圈,共同踩着音乐的节点,挥动手臂,摇摆腰肢,载歌载舞,一起向中心的篝火冲去,又一起四下散开……熊熊火光映红了宾主们的笑脸,此刻,整个广场成了民族团结的欢乐海洋。

毕竟,这样激动人心的场面,见过一次,就再也忘不掉了。回到酒店,那坡、那山、那村、那晚、那一刻,仿佛一幕幕电影在我脑中反复回放,挥之不去,又慢慢化作一行行诗句——

我遗憾,赴黑衣壮村寨前没学会舞蹈

舞蹈在这里,是盛情、是醇酒、是言语

长桌宴把序幕铺开 杀猪菜裹着烟火,香透了石阶路

更有“高山流水”倾下的酒瀑

哦,那岂止只是佳酿一壶?

分明是壮家儿女把深情化作了美酒

烈得烧红脸颊,浓得化不开情愫

任谁也招架不住

接过火把的刹那,风都停下了脚步

两米高的篝火“腾”地撕开夜幕

鼓声敲碎山的寂静,山歌撞落树的露珠

那调子粗粝又热烈,是召唤也是叮嘱

黑衣壮的姑娘小伙伸过手来

不由分说地把我们拽进这圆圈深处

脚踩着火苗的节拍,影子在火光里追逐

火星子向夜空飞溅,是音符在跳,是全身在舞

都说山歌是进入村寨的钥匙,唱得云彩也驻

他们唱丰收,唱生活,唱客人来到的幸福

我本是山外的过客,对此地揣着几多生疏

可当即将告别的时候

我真想,真想再醉一回

就让梨花酿顺着“高山流水”漫过肺腑

醉倒在这青的山、绿的谷

醉成那坡、那山、那村、那晚不肯醒的星子一颗……

原标题:《走进“黑衣壮”,难忘那坡、那山、那村、那晚……》

栏目主编:黄玮 文字编辑:伍斌 图片来源:均由作者提供

来源:作者:洪伟成

发表评论

醉苍生 Copyright © 2013-2024 醉苍生. All Rights Reserved.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