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景点排名文章正文

读方志 行贵州 | 芙蓉江源:自然与人文的交汇地

景点排名 2025年09月16日 19:13 3 admin
读方志 行贵州 | 芙蓉江源:自然与人文的交汇地读方志 行贵州 | 芙蓉江源:自然与人文的交汇地

芙蓉江的源头名石瓫子,位于绥阳县枧坝镇杉木箐村分水岭,海拔1400米。江源顺流而下10余公里名构东溪,构东溪出枧坝集镇后称黄鱼江,入茅垭镇后称为芙蓉江。芙蓉江由南向北流经黔渝两省市,在重庆武隆江口注入乌江,全长231公里,是乌江最大支流。因沿岸多芙蓉树,故称芙蓉江。芙蓉江源头处至黄鱼江河段,景色秀丽,沿岸青山秀水奇峰险崖不断,幽峡深涧飞瀑流泉不绝。时有珍稀动物穿梭其间,飞鸟鸣唱不绝于耳。河道深处,两岸苍松古木和钟乳悬石千姿百态;水流缓时,沿岸放牛牧童与垂钓老叟相得其乐。

读方志 行贵州 | 芙蓉江源:自然与人文的交汇地

芙蓉江源头石碑(作者供图)

2000年,绥阳县政府在芙蓉江源头设立了杉木箐县级自然保护区。核心区总面积2400多公顷,保护区内珍稀植物主要有红豆杉、楠木、香果树等,珍稀动物主要有大灵猫、小灵猫、红腹锦鸡、斑头鸺鹠等。芙蓉江源头顺流而下约15公里处,有著名的观音岩风景区。景区以原生态游览观光为主,集游艇、游泳、垂钓、山地自行车、户外拓展和露营于一体。景区层峦叠嶂,绝壁对峙,林木葱茏,溪水潺潺,奇花异草随处可见。偶尔还能看到黑叶猴在山崖上嬉戏打闹,给幽深的峡谷增添了动感。作为黔北避暑休闲胜地,景区每年吸引了重庆等地众多游客到此旅游和避暑。

芙蓉江源的杉木箐村,面积30平方公里,不仅拥有丰富的自然景观,历史人文底蕴也十分深厚。源头下行约两公里处的箐口,有一座乾隆年间修建的木鱼石桥,高约5米,宽约2米,长10余米,至今保存完好。民国《绥阳县志》记载:“木鱼石桥,赵十甲箐口,桥栏凿为木鱼形。乾隆间,甲人曾、卢数姓,捐修。”该桥是芙蓉江源头修建较早的第一座石拱桥,也是新中国成立前绥阳县北部百姓前往桐梓入川的要道。出木鱼桥下行约两公里,有一座嘉庆十四年(1809)修建的石拱桥,名构东溪桥,长18米、宽5米、高12米,是芙蓉江源头的第二座古石桥。桥身虽经两百多年风雨,仍牢固如初,现作为公路桥梁使用。建桥时的四角形石碑至今耸立在桥头,阴刻的碑记清晰可见。

读方志 行贵州 | 芙蓉江源:自然与人文的交汇地

木鱼古石桥(作者供图)

距芙蓉江源石瓮子五六公里的构东溪东侧悬崖上,有一座清咸丰年间修建的军事营寨,是黔北营寨屯堡中保存较为完好的民间军事营寨之一。营寨建于悬崖边的山堡上,三面寨墙,一面悬崖,巍然高耸,极有气势。寨墙全用厚约0.5米、宽近1米、长约2米的马蹄花长条石砌成,寨墙最高处有石条23层,最矮处亦即险要处有石条15层。寨门设在南面临崖不足五米处,门额上阴刻楷书“太平寨”三字。令人感慨的是,寨中心制高点处有一座字库塔,至今还能看到纸屑烟熏的痕迹。字库塔为3层4角,高2.6米,塔身顶端为圆球形。据当地老人讲述,该营寨中的木结构建筑于民国十三年春(1924)毁于匪乱。

读方志 行贵州 | 芙蓉江源:自然与人文的交汇地

太平寨寨墙(作者供图)

红军和中共绥阳特支在芙蓉江源的红色印迹在当地广为流传。沿芙蓉江源下行十公里,有一个场镇名叫枧坝场,处在绥阳北部进入桐梓入川古盐道上,历史上曾经开设多家盐号和会馆,集镇中街至今还保存着清代木结构建筑万天宫,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1935年1月,红军九军团八团一部,撤离绥阳时经枧坝场进入桐梓县境。2月,红军回师遵义,红一军团战士林少成和刘少荣,在娄山关战斗中挂彩,为躲避敌人,在当地老乡家隐藏10多天后,由于无法追赶红军队伍,带伤行走到杉木箐后台村养伤并在此居住。1944年底,中共绥阳特支又以枧坝小学为据点,秘密开展革命活动直至解放。日军进犯贵州独山县后,中共地下党组织先后派员到绥阳绘制了一份包括杉木箐村区域的9个乡初期游击战争运动图,交到中共中央南方局。中共中央南方局决定划定遵义、绥阳、湄潭、桐梓、正安等县接壤区域为黔北抗日游击区,作为芙蓉江源头的杉木箐一带,是其重要的区域。后因形势发生变化,抗日游击区计划取消。

芙蓉江源头,既是重要的军事要地,也是当地百姓的生命之源。1966年,绥阳县政府在芙蓉江源头处动工修建杉木箐水库,历时两年建成。1991年扩容续建,成为一座小型蓄水灌溉水利工程。水库总库容49.3万立方米,灌溉耕地1.2万亩,惠及下游4个行政村和一个集镇共计2万余人。水库尽头石瓫子处建有“芙蓉江源头”石碑和观景亭,周围树木葱茏,空气清新,是旅游休闲的好地方。

读方志 行贵州 | 芙蓉江源:自然与人文的交汇地

杉木箐自然保护区碑(作者供图)

谈及杉木箐水库旁边的鹿项茶,当地人可谓自豪满满。据传,清咸丰时在北京延庆、宛平等地做县令的绥阳人张昭,回家探亲返京时多次将鹿项茶带入皇宫。故此,鹿项茶又称“贡茶”。鹿项茶最初产于石瓮子附近一幽深的消坑边沿,消坑常年升腾雾气,迂回缭绕,经久不散。茶树经雾气长久滋养,叶片滋润饱满,叶毫细密均匀,炒制出的茶叶具有翠绿、清香、回甜的特点。新中国成立后,经多轮扩产,核心种植区已发展1000余亩,种植4000余亩,如今的鹿项茶已成为当地富民产业。每年三四月,新芽萌发,鹿项茶园里生机盎然,茶农们穿梭于翠绿的茶园中,将一座座青山变成金山银山。

杉木箐村的百姓重教兴文。早在1938年,便自筹资金开设了后台短期小学,覆盖现杉木箐村全境,是绥阳县北部创办较早的村级小学之一,后更名为新台小学。村民喜欢唱阳戏,常演的剧目有劝孝、忠义、奉善、逗乐等内容。当地还流行编修族谱的习惯,以记载本族人的历史变迁和功德。一户曾姓人家保存的清代《曾氏族谱》,编修于清光绪十九年(1893),虽经岁月洗涤,却完好如初。杉木箐村的宗峰寺,建于乾隆二年(1737),现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道光《遵义府志》和《贵州省志·宗教志》均有记载。

>>>>>>>>>>

相关链接

读方志 行贵州 | 岩脚镇:繁华商埠和川盐集散的古驿道

读方志 行贵州|地方志勾勒的榕江摆贝苗族风情画

读方志 行贵州|镇远留书:王阳明对贵州旧友和弟子的深情告别

读方志 行贵州|贵阳蔡家街:老城烟火中的街市变迁

读方志 行贵州 | 明代旅行家徐霞客眼中的安顺城

读方志 行贵州 | 与时间和解的契约

读方志 行贵州|大夏百年 寻脉贵州

读方志 行贵州|肇兴侗寨:“溪洞行船”远行千年

读方志 行贵州|绥阳辣椒,四时用以佐食

读方志 行贵州 | 上春山,摘野菜

读方志 行贵州 | 古玉兰与毕节的旷世奇缘

读方志·行贵州 | 凤冈县玛瑙山古军事营盘探遗

读方志 行贵州 | 思州万物茶为上,到茶乡品茶香

读方志 行贵州 | 橘中“大红袍”的兴义记忆

读方志 行贵州 | “洋芋国”的故事

读方志 行贵州 | 贵阳慈善巷:贵州近代慈善事业的缩影

读方志 行贵州 | 甘当贵州文旅推荐官的清朝官员洪亮吉

读方志 行贵州 | 趣谈侗族传统头浴

读方志 行贵州 | 图云关,见证烽火仁心

读方志 行贵州 | 牙舟有名陶 糍泥着秀色

读方志 行贵州 | 建在悬崖上的古寨

读方志 行贵州 | 地方志里的武林高手和他们的狠活

读方志 行贵州 | 七星关口仰高风

读方志 行贵州 | 夜郎秘境

读方志 行贵州 | 安龙:三位知府与王公桥的情缘

读方志 行贵州 | 开科以宏文教 闻达兼济乡里 —— 田秋推动贵州开科取士

读方志 行贵州 | 其貌不扬的世界名犬——下司犬

读方志 行贵州|志书里的廉洁之脉

读方志 行贵州 | 三都大桥印迹:从望江兴叹到美好记忆

读方志 行贵州 | 三丈水,一个河谷的传奇

读方志 行贵州|鲍家屯:历史即当下,往事不如烟

读方志 行贵州|虎门巷:见证贵阳过往的老巷子

读方志 行方志 | 青溪铁厂史话: 中国钢铁重工业的发端

读方志 行贵州 | “豉辣”食话

读方志 行贵州 | 地方志中“父与子”的故事

读方志 行贵州 | “黄小西,吃晚饭”,徐霞客打卡了两处

读方志 行贵州 | 地方志勾勒的贵州茶图景

读方志 行贵州|《遵义府志》的“副产品”—— 从《桐梓诗略》《播雅》到《黔诗纪略》

读方志 行贵州 | 梵净山:恐是神仙居,可见不可掬

读方志 行贵州 | 万峰林:磅礴数千里 西南奇胜处

读方志 行贵州 | 竹都话竹

读方志 行贵州 | 西江千户苗寨:千年时光蕴养的第一大苗寨

读方志 行贵州 | 五部县志里的荔波身影

读方志 行贵州 | 徐霞客点赞安顺:城垣峻整 街衢宏阔 市集甚盛

读方志 行贵州|大夏百年 寻脉贵州

读方志 行贵州|镇远古城,地域文化“盆景” 各路“神仙”聚会

读方志 行贵州|安顺是一座莹白的石头城

读方志 行贵州|贵州最早教育先贤的星辰大海

读方志 行贵州 | 村超·乡村师范·黄质夫

读方志 行贵州 | 毕节养蜂史话

读方志 行贵州 | 郑珍成为比肩偶像尹珍的硕儒

读方志 行贵州|斗牛相思,交流和情谊绵绵无绝期

读方志 行贵州|古往今来的石阡人,是这样泡温泉的

读方志 行贵州|石牛口,一个不该遗忘的地方

读方志 行贵州 | 护国英烈传

读方志 行贵州 | 首批官费留学生与首家公立医院

读方志 行贵州 | 贵州旧志中的土司书写与土司形象

读方志 行贵州|寻着方志看白云

读方志 行贵州|古韵悠悠巢凤寺

读方志 行贵州|在村志里寻找乡愁

读方志 行贵州 | 护国英烈传

读方志 行贵州|隆里所村:600年前那位建筑设计师,请收下我的膝盖

读方志 行贵州|六盘水黄土坡,不见黄土不见坡

读方志 行贵州|贵州土司从被动修志到主动存史

读方志 行贵州 | 吴中蕃两修《贵州通志》

读方志 行贵州|贵阳亭台楼阁的隐秘往事

读方志 行贵州 | 遵义舟水桥与八五厂的变迁

读方志 行贵州 | “广济”古桥 曾经的交通要道

读方志 行贵州 | 从贵州“惜字塔”说起

读方志 行贵州|贵州“飞地”趣话

读方志 行贵州|贵州第一位状元曹维城文武兼备笑傲江湖

读方志 行贵州 | 相宝留云

读方志 行贵州 | 魁胆村:“杉君子”的奇幻漂流

读方志 行贵州|从江高增侗寨“吃新节”吃的啥?

读方志 行贵州|黔东南白酸的悠远历史

读方志 行贵州 | “牛瘪”和白酸一样,古已有之

读方志 行贵州 | 安龙招堤,你知道它的由来吗?

读书志 行贵州 | 夜郎坝1300年坐不更名的历史密码

读方志 行贵州|梁启超的贵州朋友圈

读方志 行贵州|为什么郑珍和莫友芝不愿意承担《贵阳府志》的编撰

读方志 行贵州 | 贵州第一座铁索桥——盘江铁索桥

读方志 行贵州|贵阳有座甲秀楼,半截插在云里头

读方志 行贵州|湄潭茶语

读方志 行贵州 | 顺着《遵义府志》的线头,牵出许多惺惺相惜又一脉相承的人和事

读方志 行贵州│《黎氏家谱》,让家谱从私家谱牒变成折射明清黔北社会的历史文献

读方志 行贵州|贵阳交际处的前世今生

读方志 行贵州|旧时餐饮广告中的贵阳美食渊源

读方志 行贵州│ 把沙滩村作为“方志之旅”首站,至少就没输在起跑线上

读方志 行贵州|在志书与现实的遥相呼应中,体会一方土地的生生不息

读方志 行贵州|“桥梁博物馆”里的古代桥梁

策划/黄蔚 舒畅

学术支持/贵州省地方志编纂委员会办公室

文/曾庆远

编辑/刘立超

二审/姚曼

三审/黄蔚

发表评论

醉苍生 Copyright © 2013-2024 醉苍生. All Rights Reserved.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