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景点排名文章正文

在东北务,追寻地下交通站的红色记忆

景点排名 2025年09月17日 16:53 1 admin

在东北务,追寻地下交通站的红色记忆

文/王世辉

清晨6点钟出发,抵达东北务地下交通站旧址时,已是上午9时光景。天空晴朗,万里无云,立秋后的风依然裹挟着热烈的温度,吹进我的心灵,把情绪中的热烈也一一唤醒了。

东北务地处豫北安阳县白壁镇境内,是一个有着光荣革命传统的红色村庄。抗战时期的地下交通站在一座私人宅院内,现在已成了旧址,成了当地开展革命传统教育、爱国主义教育和党史教育的所在,堪称一部活教材。这座保存完好的院落占地340余平方米,原本是东北务村爱国民主人士郭庆安的私宅。抗日战争时期,八路军前方总部在这里秘密建立了地下交通站,从1941年初到1945年抗战胜利,该地下交通站先后护送过刘少奇、邓小平、陈毅、肖华等我党我军重要领导人和各抗日根据地人员往返,达800余人次之多,同时为各抗日根据地运送了大批急需物资和各种武器,为取得抗战胜利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进入庭院,首先映入眼帘的,是沿着西墙根儿一溜儿排开的一尊尊青铜色雕塑,依据容貌特征,我一眼认出了刘少奇、邓小平和陈毅,其余的虽然叫不出名字,但各各神情坚毅,态度果敢,气宇非凡,展现着大无畏的革命气概,熠熠闪耀着强烈的光芒。雕塑是凝固的,看上去却动感十足,一个个像在行进之中,一个个的脚下仿佛都有时代的风声在激荡。

斜对着雕塑群,是一座两层楼房,砖木结构,三开间。这是地下交通站红色记忆的主要展现区。在这里,我看了一部电视片,结合展陈实物、墙上文字和讲解员的介绍,我对地下交通站的情况有了较为全面的了解。

在东北务,追寻地下交通站的红色记忆

抗日战争期间,安阳县境内有多股地方割据势力,这些人周旋于日军、国民党军和我八路军之间,脚踏三只船,存在为我争取、为我所用的可能性。皖南事变后,通过安阳敌占区的人数骤增,华中、山东、冀鲁豫、冀南各根据地大批干部要赴太行山八路军总部和延安,或学习接受培训,或汇报工作,只靠地下交通员的合作已不能保障安全,为此,1941年6月,党中央派十八集团军总部高级参议王百评任主任,在林县(今河南安阳林州市)任村建立了豫北办事处,同时抽调30余人,开展建立地下交通线的工作。东北务地下交通站就是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秘密建立起来的。

东北务地下交通站的地理位置十分重要,这一点,可以从一张八路军前方总部豫北办事处交通线示意图看出来。西部是八路军太行山根据地,也是八路军总部所在地;北部是辽阔的华北平原,是八路军冀南根据地;东部是一望无垠的齐鲁平原,是冀鲁豫根据地。安阳县地处三大根据地的结合部,是三大根据地来往的必经地区之一。图上标注的一条红色粗线,是当年的地下交通线的标志,东北务地下交通站正处在这条线上的核心地段。

东北务地下交通站的负责人是郭庆安。他是一位富有民族正义感的爱国乡绅,在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感召下,与我党肝胆相照,精诚合作,以伪军王自全部代表和商人身份秘密为我党我军工作,同时利用在安阳和邯郸开办茶庄和钱庄所挣的钱无偿支援抗日根据地,日夜奔忙在地下交通线上,同敌人斗智斗勇,历尽艰险。

除了郭庆安,东北务地下交通站还有几个主要成员,即李重新、张子安、阎琚和聂有德。在这里,对他们逐一作个简要介绍。

李重新,东北务村人,积极协助郭庆安组建地下交通站,卓有成效地开展了多项工作,1983年7月22日病逝,享年69岁。

张子安,安阳县吕村镇湘河店村人,在地下交通站安阳城内站点——庆祥茶庄任采购员,承担着为根据地采购各种急需物资、并通过地下交通站运往各抗日根据地的重任,1996年8月7日因病去世。

阎琚,安阳县辛村镇西贤孝村人,任庆祥茶庄副经理,和张子安一样,承担着秘密为根据地采购物资、运送物资的重任,1989年3月2日因病去世。

聂有德,安阳市北关区东漳涧村人,他是郭庆安的外甥,任庆祥茶庄会计,主要任务是协助郭庆安筹措资金,支援抗日根据地,1992年11月3日因病去世。

上述人物以外,还有三位革命烈士必须提及,他们战斗的生命都与东北务地下交通站血肉相连,密切得不可分割。

第一位叫呼明德,山西省左权县人。1936年加入中国共产党 ,历任八路军129师参谋,386旅敌工科干事、副科长。1941年初,受八路军总部委派,按照八路军豫北办事处的安排,赴东北务地下交通站驻安阳城的联络点——庆祥茶庄任账房先生,以此为掩护,从事驻安阳日伪军的情报搜集工作。1945年2月,被日军特高课秘密逮捕,后在安阳日军监狱中被杀害,时年27岁。

第二位叫赵凡宁,湖北省麻城县人。1938年加入中国共产党,历任八路军总部情报处干事、政治处参谋、太行情报联络组组长。1943年5月,按照八路军豫北办事处的安排,赴庆祥茶庄担任地下交通员,并以庆祥茶庄伙计的身份为掩护,多次往返太行山抗日根据地和安阳城之间,传递日军重要情报。后因身份不慎暴露,被日军用刺刀杀害,时年26岁。

第三位叫马炳三,河北省磁县人。他接受组织派遣,担任东北务地下交通站秘密交通员,1942年8月,在执行任务途中被日军抓捕,同年12月底在安阳城日军宪兵司令部监狱英勇就义,时年46岁。

在东北务,追寻地下交通站的红色记忆

出了这座两层小楼,我走进了东厢房。这里是当年地下交通站做饭的地方,砖垒的灶台还在,烟熏火燎的黑灰还在,只是做饭之人和用饭之人都已不在了。伸手摸一摸,砖是凉的,其他物件也是凉的,但我忽然又觉得,在这一份一份的凉中,正有一种温度升腾,顺着我的手指蔓延开来,一丝一缕地进入了我的内心,进入了我的神魂。

院子的西南角有一口水井,名字叫藏人井。此井原是郭庆安家的生活用水井,1941年地下交通站建立后,为保证短暂留宿在此的我党政军高级干部在紧急情况下能有一个藏身之处,郭庆安和地下交通站的其他成员秘密在此井的井下7米处的侧壁开挖了一个洞,可容数人同时藏身。据介绍,此井中,先后有陈毅与肖华夫妇、刘华清等40余名我党政军高级干部藏身。这是一口为抗战胜利和中国革命伟大事业作出了贡献的井啊。

提到“贡献”二字,我想到了整个东北务地下交通站,在那种艰险异常的环境条件下,在那个特殊的历史岁月中,它做出的贡献是突出卓著的,是永远不可磨灭的,归结起来,可以从四个方面表述:一是护送我党我军大批高级干部、主要领导人和根据地人员,保障了他们的生命安全;二是在打破敌人对根据地的封锁中,发挥了积极作用,发挥了重要作用;三是加强了各抗日根据地之间的通信联络;四是及时准确地传递搜集到的日军情报,保证了根据地军民的生命安全和财产安全。

探访结束了,坐在回程的汽车上,我的心潮激荡地起伏着,久久不能平静。此行,我追寻到了红色的记忆,而这些红色的记忆,正在转为红色的基因,植入我的血脉……

王世辉,笔名春风秋水,河南省作家协会会员,清荷风新诗研究会特邀驻会诗人。诗作散见于《星星诗刊》《诗潮》《诗歌月刊》《中国诗歌报》等,出版诗集《乡土滋味》、散文诗集《八面晞风》(合著)等。

在东北务,追寻地下交通站的红色记忆

#红色教育#

发表评论

醉苍生 Copyright © 2013-2024 醉苍生. All Rights Reserved.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