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景点排名文章正文

秋满国门·金曲流觞:呼伦贝尔行记

景点排名 2025年09月21日 12:15 3 cc

当那一轮金色的秋阳缓缓升起,将温暖而柔和的光芒慷慨地倾洒在满洲里市区的每一寸土地之上时,我静静地伫立在这片神奇而独特的土地上。

秋满国门·金曲流觞:呼伦贝尔行记

满洲里,这座地处中俄边境的城市,宛如一颗璀璨的明珠,有着太多建筑文化元素的城市。街道两旁的建筑风格各异,随处都是充满俄罗斯风情的洋葱头屋顶,少有中式传统建筑的影子。

此刻,我正与眼前那些俄式建筑群作别。这些俄式建筑仿佛是从俄罗斯的童话世界中穿越而来,它们以其艳丽的外观、独特的设计和俄罗斯文化为基调,着实吸引着无数游客的目光。每一座建筑都像是一位沉默的历史与文化的使者,默默地向世人诉说着这座边境城市特殊的历史记忆。

回溯往昔,满洲里的历史犹如一部波澜壮阔的史诗,既有屈辱的篇章,也有辉煌的时刻,更有迷茫的阶段。在近代,随着沙俄势力的不断扩张,满洲里成为了俄罗斯人进入中国的重要通道。大量的俄罗斯人涌入这座城市,带来了他们的文化、宗教和生活方式。同时,也给这座城市带来了屈辱的印记。在那段黑暗的岁月里,中国的主权受到了严重的侵犯,满洲里的土地被割让,人民遭受了苦难。

然而,在屈辱的背后,满洲里也迎来了一段辉煌的时期。随着中东铁路的修建,满洲里成为了重要的交通枢纽和商业中心。大量的货物在这里集散,城市经济得到了快速的发展。一时间,满洲里成为了繁华的代名词,被誉为“东亚之窗”。

然而,历史的车轮不会永远停留在辉煌的时刻。随着时代的变迁和社会的发展,满洲里也面临着新的挑战和困惑。在国家强大的新的历史背景下,这座中俄边关的国门城市似乎在民族文化的传承和发扬上已经迷失了自己的方向。

一方面,随着全球化的加速和旅游业的发展,满洲里越来越多地受到外来文化的冲击。大量的游客涌入这座城市,带来了不同的文化和价值观。

为了迎合游客的需求,许多商家纷纷模仿俄罗斯的文化和建筑风格,导致城市的本土文化逐渐被边缘化。另一方面,满洲里的年轻人对本土文化的认同感和归属感逐渐降低。他们更倾向于追求时尚和潮流,对传统的民族文化缺乏了解和兴趣。这种现象不仅影响了满洲里的文化传承和发展,也对城市的可持续发展带来了潜在的威胁。

这些洋葱顶高高耸立,似欲触摸那片澄澈湛蓝的天空,宛如在向世人彰显俄罗斯建筑艺术的独特魅力,以及俄罗斯文化在此地的深远影响力。而那造型优美的拱窗,仿若一双双深邃的眼眸,静静地凝望着这座城市的沧海桑田。透过拱窗,往昔的景象如在眼前,仿佛能看到曾经的商人们在此往来奔波、穿梭不息,能听到那带着一抹忧伤情调的俄罗斯音乐在空气中悠悠飘荡。

然而,置身于这充满异国情调的国门之处,心中难免涌起一股强烈的失落之感。在已然崛起的大国国门,映入眼帘的竟是满目异国建筑。此刻,我真的该为之惊艳,还是为之悲哀呢?我们的国门,竟无一处能体现民族文化特色的建筑,取而代之的是他国文化的展示。往好里说,这是一种包容;往狭隘处讲,这无疑是民族文化自信的缺失的集中体现。

这片曾因呼伦湖与贝尔湖而得名的土地,如今贝尔湖的身影渐远,只剩呼伦湖仍在岁月中守望。在这般沧海桑田的变迁之下,它是否还担得起“呼伦贝尔”这一饱含诗意与历史底蕴的称谓呢? 当我们直面这样令人唏嘘的尴尬处境时,又怎能毫无愧疚,心安理得地将那致使“呼伦贝尔”名不副实的“始作俑者”——某种建筑文化,奉为这座城市的文化符号呢?

我缓缓地转身,将这里的城市景象深深地烙印在心底,更多地是深刻的反思。随后,我驾车离去,车轮开始缓缓转动,向着呼伦贝尔草原的深处驶去。车轮与地面摩擦发出的沙沙声,仿佛是一首激昂的进行曲,引领着我踏上新的征程。

离开市区,眼前的景色逐渐变得开阔起来。道路两旁,金黄的油菜花在微风中轻轻摇曳,散发出阵阵淡淡的清香。远处,洁白的羊群如云朵般点缀在绿色的草原上,与那湛蓝的天空、洁白的云朵相互映衬,构成了一幅如诗如画的美景。

随着车轮的不断前进,我逐渐深入到了呼伦贝尔草原的腹地。这里的草原一望无际,仿佛是一片绿色的海洋,微风拂过,泛起层层波浪。草原上的野花五彩斑斓,红的、黄的、紫的,争奇斗艳,仿佛是大自然精心绘制的一幅绚丽画卷。

且行且停,静静地站在草原上,感受着那清新的空气和温暖的阳光。远处,骏马在草原上奔腾驰骋,马蹄扬起的尘土在阳光下闪烁着金色的光芒。而那悠扬的牧歌,仿佛是从天边传来,飘荡在整个草原上,让人心旷神怡。

在这片广袤无垠的草原上,我感受到了大自然的神奇与伟大。这里没有城市的喧嚣和繁华,没有高楼大厦的遮挡,只有那无尽的绿色和自由的气息。我深深地陶醉在这美丽的景色中,仿佛与这片草原融为一体。

车轮继续向前滚动,我知道,在这片草原的深处,还有更多的美景等待着我去发现,更多的故事等待着我去聆听。而我,也将带着这份对大自然的敬畏和热爱,继续前行,去探索这片神秘而美丽的土地。

在即将踏上归程的临行前,我怀揣着一份难以言喻的眷恋与好奇,特地来到了被世人尊称为“中东第一站”的满洲里火车站。我脚步缓缓,神情专注,在此处驻足良久,仿佛要透过眼前的建筑去探寻那隐藏在岁月深处的秘密。

满洲里火车站,这座有着百年历史的老站,宛如一位沉默而睿智的老者,静静地伫立在时光的长河中,默默诉说着一段段饱经沧桑的往事。1901年,那是一个风云变幻的时代,随着东清铁路(后来更名为中东铁路)的大规模修筑,满洲里站作为这条铁路线的西端起点正式建成。它的诞生,犹如一颗璀璨的星辰,在历史的天空中闪耀着独特的光芒。

当我走近这座俄式站房,目光立刻被那至今仍保留着的当年徽标所吸引。那徽标虽历经岁月的侵蚀,颜色已有些黯淡,线条也不再那么清晰,但依然能让人感受到当年的威严与庄重。而在斑驳的墙体上,“1901”这几个字样虽然已经有些模糊,却像是一把钥匙,打开了历史的大门。每一道裂痕,每一块脱落的墙皮,都仿佛在诉说着过去的风风雨雨,见证着这座城市和这条铁路所经历的兴衰荣辱。

回溯历史,满洲里站曾是沙俄帝国通往远东的重要枢纽。在那个时期,这里车水马龙,热闹非凡。无数的物资从这里运往远东地区,为沙俄的扩张提供了坚实的物质基础。同时,大批的移民也通过这里踏上了这片陌生的土地,他们带来了不同的文化和生活方式,对当地的社会和经济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据历史资料记载,当时的满洲里站每天都有大量的货物装卸,火车的轰鸣声和人们的呼喊声交织在一起,构成了一幅繁忙的景象。

到了抗战时期,满洲里站又肩负起了新的使命。这条铁路成为了国际援华物资的重要通道,来自世界各地的援助物资通过这里源源不断地运往中国内地,为抗战的胜利提供了有力的支持。一列列满载着物资的火车,就像一条条生命线,在战火纷飞的岁月中,为中国人民带来了希望和力量。许多国际友人也通过这条铁路来到中国,投身到抗战的洪流中,他们的身影和事迹,成为了满洲里站历史上光辉的一页。

新中国成立后,满洲里站更是成为了见证特定历史时期中苏关系与经贸往来的重要窗口。在那个时期,中苏两国的贸易往来十分频繁,满洲里站成为了两国货物进出口的重要口岸。站台上,堆满了各种各样的货物,来自苏联的工业产品和中国的农副产品在这里进行交换。两国的铁路工作人员在这里友好合作,共同推动着双边贸易的发展。这里也曾演绎过许多波澜壮阔的历史旧事,从两国领导人的友好访问到民间的文化交流,满洲里站见证了中苏两国关系的起起落落。

我静静地站在月台上,闭上眼睛,仿佛还能听见历史列车呼啸而过的轰鸣声。那声音,仿佛穿越了时空的隧道,将我带回到了那个战火纷飞的年代,让我感受到了历史的厚重与沧桑。这座始建于1901年的火车站,作为中东铁路西线的起点站,橙黄相间的俄式站房依然保留着百年前的建筑风貌。它的外观独特,色彩鲜艳,在阳光的照耀下显得格外引人注目。站房的每一根柱子,每一扇窗户,都体现了当时俄罗斯建筑的精湛技艺和独特风格。

月台上,仿佛还回响着当年国际列车的汽笛声。那汽笛声,像是一种召唤,召唤着人们去回忆那段难忘的历史。这座车站,它不仅见证了沙俄殖民扩张的历史,也承载着中俄两国交织的近代史记忆。它既是殖民侵略的产物,见证了中国在近代遭受的屈辱和苦难;也是东西方文明交汇的见证者,不同的文化在这里碰撞、融合,促进了当地社会的发展和进步。

如今,当我站在满洲里火车站的月台上,眼前呈现出一幅崭新的景象。崭新的动车组与传统绿皮车并行的景象,恰似这座边境城市的历史与现代交融的缩影。动车组风驰电掣般地驶过,代表着现代科技的飞速发展和时代的进步;而传统绿皮车则慢悠悠地行驶,仿佛在诉说着过去的故事。这两种截然不同的交通工具在同一轨道上并行,让人不禁感叹时光的流转和历史的变迁。

满洲里火车站,这座享有“中东第一站”美誉的交通枢纽,宛如一部鲜活且厚重的历史教科书,静静伫立在岁月的长河中,向每一个前来探寻的人娓娓道来往昔的风云变幻。它的每一个角落,都如同精心镌刻的文字,写满了精彩纷呈又饱含沧桑的故事;它的每一段经历,都似一幅波澜壮阔的画卷,在时光的轴线上徐徐展开。

走进昔日满洲里火车站的建筑群,那斑驳的墙壁仿佛是岁月的刻痕,每一道纹路都承载着历史的记忆。地面上被岁月打磨得光滑的石板,见证了无数旅客匆匆的脚步。在这里,曾有怀揣梦想的年轻人背井离乡,踏上未知的旅程;也曾有游子历经沧桑后,带着满身的疲惫归来。

来到建筑群广场,特意成列着一列蒸汽机车和一小段铁轨,斑驳的机车在岁月的侵蚀下,早已锈迹斑斑,钱传百孔,就像一位垂暮的老人静静的呆在那里,站在哪里,让人浮想联翩耳畔仿佛还能听到那震耳欲聋的汽笛声和车轮与铁轨摩擦发出的轰鸣声和历史的回响。满洲车站即中东铁路,在战争年代,这里曾是战略物资运输的重要通道。一列列满载着武器弹药和粮食的列车从这里出发,驶向战火纷飞的前线,为保卫国家的安全和尊严提供了坚实的保障。无数的士兵从这里踏上战场,他们眼神坚定,怀揣着对祖国的忠诚和对和平的渴望。而在和平时期,这里又成为了文化交流和经济合作的桥梁。来自不同国家和地区的旅客在这里相聚、分别,他们带来了各自的文化和习俗,也带走了对这座城市的美好记忆。

满洲里火车站的每一段经历,都与时代的脉搏紧密相连。在沙俄殖民扩张时期,它成为了沙俄掠夺中国资源、输送移民的重要工具。大量的木材、矿产等资源从这里被运往沙俄,而一批又一批的俄罗斯移民也通过这里涌入中国。这一时期,火车站周边逐渐形成了具有俄罗斯特色的街区,俄式建筑如雨后春笋般拔地而起,俄罗斯的文化和生活方式也在这里生根发芽。

到了抗战时期,满洲里火车站肩负起了更为重要的使命。它成为了国际援华物资的重要中转站,来自苏联等国家的援助物资通过这里源源不断地运往中国内地,为抗战的胜利提供了有力的支持。无数的爱国志士和国际友人也通过这里来到中国,投身到抗击日本侵略者的战斗中。他们的英勇事迹和无私奉献精神,成为了满洲里火车站历史上光辉的一页。

新中国成立后,满洲里火车站迎来了新的发展机遇。它成为了中苏贸易的重要口岸,见证了两国之间频繁的经贸往来。站台上,堆满了各种各样的货物,有来自苏联的工业产品,也有中国的农副产品。两国的铁路工作人员在这里友好合作,共同推动着双边贸易的发展。随着时间的推移,中国的改革开放政策为满洲里火车站带来了新的活力。它不仅成为了中国与俄罗斯及其他独联体国家进行经济合作的重要窗口,也逐渐成为了旅游胜地。越来越多的游客来到这里,感受这座火车站所蕴含的历史文化魅力。

如今,满洲里火车站依旧在时代的舞台上扮演着举足轻重的角色。它宛如一部鲜活的史诗,见证了中国从近代遭受列强欺凌的屈辱岁月,一步步迈向现代繁荣昌盛、傲然崛起的伟大征程;亦如一位忠实的见证者,目睹了中俄两国关系在时光长河中不断发展、持续深化的动人历程。

它恰似一位沉默寡言却又饱经沧桑的长者,静静地伫立在岁月的洪流之中,冷眼旁观着时代的风云变幻、沧海桑田。无论外界如何喧嚣纷扰,它始终如一地坚守在自己的岗位上,以一种独特而深沉的方式,默默记录着历史的每一处细微褶皱、每一段跌宕起伏。

满洲里火车站的每一个角落,都仿佛隐藏着无数不为人知的故事,等待着有心人去轻轻揭开它们神秘的面纱;每一段经历,都宛如一颗璀璨的明珠,值得我们用心去细细摩挲、反复品味。因为,这些珍贵的记忆,是我们回溯往昔、了解过去的珍贵钥匙,更是我们展望未来、砥砺前行的宝贵精神财富。

我静静地站在毗邻老火车站的满洲里车站广场上,微风轻拂,思绪早已不由自主地被历史的车轮载向那遥远而又神秘的地方。在那里,我仿佛看到了过去的繁华与喧嚣,听到了历史的回声与呐喊,感受到了岁月的厚重与沧桑。

我驾车缓缓驶离满洲里,眼前的公路宛如一条黑色的丝带,在广袤无垠的草原上肆意延伸,仿佛要通往那神秘而又遥远的天际。

此时正值深秋时节,呼伦贝尔草原仿佛经历了一场华丽的蜕变。它已然褪去了夏日那生机勃勃的翠绿盛装,转而披上了一件由深浅不一的金色交织而成的华美外衣。那连绵起伏的草原,宛如一片金色的海洋,在阳光的照耀下,泛起层层耀眼的涟漪。

那一片片牧草,在温暖的阳光下闪烁着迷人的光芒,好似无数颗细碎的金子洒落在大地上。而偶尔映入眼帘的那一抹残绿,恰似大自然这位伟大艺术家特意留下的精妙签名,为这满目金黄的画卷增添了一抹别样的灵动与生机。

极目远眺,成群的牛羊如同灵动的精灵,在广袤的草场上悠然自得地觅食。它们或低头啃食着鲜嫩的牧草,或抬头张望,仿佛在欣赏着这美丽的秋日风光。远远望去,这些牛羊就如同散落在金色绒毯上的珍珠,与那广袤的草原融为一体,构成了一幅如诗如画的绝美景象。

午饭时分,我驱车作别满洲里。眼前的公路笔挺笔直,恰似一把利刃,精准地划开了这片金色的海洋,而公路两侧,便是广袤无垠、令人心醉神迷的呼伦贝尔草原。

此时正值深秋,大自然仿佛一位技艺高超的画师,挥动着神奇的画笔,为草原换上了新装。那原本翠绿欲滴的牧草,已渐渐褪去了夏日的青涩与活力,转而披上了一层深浅交织的金色外衣。这金色,像是岁月沉淀的光辉,又似夕阳洒下的余晖,温柔而又迷人。

在这一片金黄之中,偶尔还能瞥见几抹残绿,它们星星点点地散布在草原之上,宛如大自然这位伟大艺术家特意留下的签名。这残绿,仿佛是时光的印记,提醒着人们,这片草原曾经拥有过的蓬勃生机与盎然活力。在那炎炎夏日里,这里曾是一片绿色的海洋,风吹草动,碧波荡漾,充满了无限的生命力。

举目远眺,成群的牛羊宛如灵动的精灵,在广袤的草场上悠然自得地觅食。它们或低头啃食着鲜嫩的牧草,或抬头张望,眼神中透露出一种闲适与自在。远远看去,这些牛羊就如同散落在金色绒毯上的珍珠,在阳光的照耀下闪烁着柔和的光芒。它们与这金色的草原相互映衬,构成了一幅如诗如画的绝美画卷,让人不禁沉醉其中,感叹大自然的鬼斧神工。

当指针滑至午后三时,我终于抵达了呼伦贝尔大草原•莫尔格勒河景区。此时,夕阳已悄然西斜,橘色的余晖开始温柔地倾洒大地。

这座享有“天下第一湾”盛誉的景区,宛如一个精致的宝盒,将呼伦贝尔草原的所有精华都巧妙地浓缩其中。踏入此地,仿佛踏入了一个由自然雕琢的梦幻之境,每一寸空气都弥漫着草原独有的清新与旷达。

莫尔格勒河,在蒙语里,它被赋予了“弯弯曲曲的河”这一美妙的含义。千百年来,它宛如一位风姿绰约的舞者,以柔韧而灵动的身姿,在广袤无垠的草原上蜿蜒前行,勾勒出无数优美动人的弧线。那些弧线,或舒缓,或急促,或婉转,或奔放,恰似一曲曲无声的乐章,在天地间奏响。

而在众多的弧线之中,有一处近乎360度的大回转,尤为令人惊叹不已。它宛如大自然精心设计的神来之笔,在草原上留下了一个无与伦比的绝美印记。当地的人们怀着对这片土地的深情与热爱,亲切地称它为“爱情的转弯”。仿佛在这个神奇的转弯处,爱情也能如同这蜿蜒的河流一般,曲折却又坚定地延续下去,书写着永恒的浪漫传奇。

景区的摆渡车满载着游客,一路朝着呼伦贝尔大草原的深处驶去。举目四望,入目尽是一片黄绿交织之景。于此处,呼伦贝尔大草原仍残存着最后一抹浅绿,然而,晚秋这最后的残绿亦难以阻挡季节更迭的匆匆步履。那浅绿中已然泛黄的草地,毋庸置疑地宣告着秋天即将离去,冬天的脚步正悄然临近。

攀登至第三观景台的过程,本身便是一种惬意的享受。木质栈道沿着缓坡蜿蜒向上伸展,两侧的牧草在秋风的吹拂下,如金色的波浪般起伏翻涌。

当登上观景台的刹那,眼前的景象令人不禁屏住呼吸——夕阳恰好悬于西方的地平线上,挥洒出万道金光,倾洒在蜿蜒曲折的河流之上。莫尔格勒河宛如一条璀璨的银带,在金色的草原上勾勒出曼妙的曲线。河面上波光粼粼,仿佛有无数碎金在水面欢快地跳动。河湾处饮水的马群纷纷抬起头来,马鬃在夕阳的映照下闪耀着琥珀色的迷人光芒。

观景台上,一座巨大的敖包巍然矗立,其上系满了五彩斑斓的经幡。这些随风飘舞的布条,宛如灵动的精灵,承载着游人们的美好祈愿。它们在秋风中猎猎作响,仿佛是大自然奏响的神秘乐章,与远处牧人那悠长婉转的呼麦声遥相呼应,共同谱写出一曲独具草原风情的交响乐。

凭栏极目远眺,只见河曲蜿蜒曲折,恰似天神手持如椽巨笔,在广袤无垠的金色画卷上留下的飘逸墨痕。尽管游客如织,络绎不绝,但草原那广袤无垠的胸怀,足以包容世间所有的喧嚣。最终,只余下天地间那令人心醉神迷的宁静与壮美。

下山之际,夕阳的余晖倾洒而下,将整个草原渲染成令人沉醉的金红色。归途中的每一幅画面皆美得惊心动魄——起伏连绵的草坡,被光影精准地切割出柔和曼妙的轮廓。一位孤独的牧马人跨着骏马,悠然缓行,他的身影在夕阳的映照下,被拉得修长而又寂寥。

在游览莫尔格勒河景区之后,中国现代文学巨匠老舍先生对其予以了极高的评价与赞誉。1961年,老舍先生访问呼伦贝尔草原,莫尔格勒河那壮美瑰丽的景色令他深深震撼,他盛赞其为“天下第一曲水”。

这一赞誉,不仅生动形象地概括出莫尔格勒河蜿蜒曲折、千回百转的独特形态,更赋予了这一自然景观深邃的文化意蕴。老舍先生凭借文学家敏锐的洞察力,捕捉到了这条河流于草原之上如书法笔走龙蛇般的灵动之美。河水仿若一位天才画师,以广袤草原为画卷,肆意挥洒出无数道优美曲线,每一处转弯皆浑然天成,堪称自然界的艺术瑰宝。

如今,“天下第一曲水”已然成为莫尔格勒河最具代表性的文化标识,它既体现了文学大家对自然奇观的深刻洞察,也承载着人们对这片草原水域的无限遐想与憧憬。诚如作家毕淑敏所言:“呼伦贝尔的秋天,是一场金色的梦,让人沉醉不愿醒。”无怪乎作家笔下的呼伦贝尔总是诗意盎然,这片土地着实拥有一种魔力,能让人瞬间领悟所有赞美的真谛。

当最后一缕余晖悄然隐没于地平线之下,我下意识地回首眺望。暮色笼罩中,莫尔格勒河宛如一条银色的哈达,静静地守护着这片神奇的土地。

就在这一瞬间,我恍然顿悟:呼伦贝尔草原的绝美,并非局限于某一个特定的季节。它美在大地与河流跨越亘古的深情守望,美在金色牧草与蓝色天空历经岁月的永恒对望,更美在历史与当下于这片广袤天地间的和谐共鸣。

这片被无数文人墨客不吝溢美之词的土地,当之无愧地配享所有的赞美。

(2025年9月19日晚草成于额尔古纳市古纳大酒店)

发表评论

醉苍生 Copyright © 2013-2024 醉苍生. All Rights Reserved.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