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景点排名文章正文

为什么中国5A景区越来越"水",那些年宰客的景区,终于割不动游客了

景点排名 2025年09月21日 12:34 1 admin

"为什么国内的5A级景区越来越"水"了?

某知名佛教圣地,进门先要穿过两里商业街,香火钱比心灵还重;某影视城5A级景区门票贵得仿佛自己才是主演,结果进去一看全是仿古水泥楼和五毛特效剧场。

为什么中国5A景区越来越"水",那些年宰客的景区,终于割不动游客了

当然也有清流,像九寨沟、故宫这类标杆级选手,好歹让人觉得值回票价。

但普遍来看,不少5A级景区早已陷入"门票贵、体验差、商业化浓、铜臭化重、高度同质化"的怪圈,仿佛全国的山山水水最后都变成了同一个模板——古镇一条街+玻璃栈道+观光车+烧烤摊的"大礼包"。

但这还不是最魔幻的。魔幻的是,一边是游客吐槽体验差,另一边5A、4A景区数量疯狂增长。

2012年,全国A级景区共6042家,全年收入2893亿元;到了2024年,景区数量飙至16541家,收入却只涨到4814亿元。

为什么中国5A景区越来越"水",那些年宰客的景区,终于割不动游客了

算笔账就懂了:平均单个景区年收入从2012年的约4800万元,暴跌至2024年的不到3000万元。景区越建越多,但赚钱能力却大幅下滑——明明蛋糕没做大多少,却偏要拼命切小块。

更离谱的是,门票价格还在涨:十年前花100元能进景区,现在没150元、200元可能门都摸不着。

数据显示,2024年国内5A级景区平均门票价格较2019年上涨约30%;西安某景区门票从10元涨至85元,涨幅高达750%。

为什么中国5A景区越来越"水",那些年宰客的景区,终于割不动游客了

老百姓一边掏钱一边骂娘,景区一边收钱一边喊亏,简直成了当代旅游业的经典悖论。问题来了:为什么明明口碑下滑、游客不满,景区评级却越评越多,门票还越来越贵?

说白了,背后是政策与经济驱动——很多地方把景区评级当成政绩工程和税收工具。一旦评上5A,就意味着能吸引更多游客、拉动周边经济、抬高土地价格、增加地方税收。

景区不再只是景区,变成了"会下金蛋的鸡"。本质上,行政部门既是规则制定者,也是资源所有者,还是最终收益方。

为什么中国5A景区越来越"水",那些年宰客的景区,终于割不动游客了

比如某知名山岳景区,门票收入中超过一半要上缴,名目包括资源使用费、基建费、调节基金等。

换句话说,你买的不仅是一张门票,还是为地方基建、新农村建设甚至单位奖金做的"隐形众筹"。

从经济模型上看,这是一种典型的供给过剩下的体验贬值。景区拼命升A、扩建设施、涨门票,是因为前期投入巨大,必须靠高票价快速回本。

但游客一旦体验达不到预期,就用脚投票转身离去,导致景区陷入"越涨价越没人,越没人越涨价"的螺旋。

为什么中国5A景区越来越"水",那些年宰客的景区,终于割不动游客了

高昂的门票却没释放好体验:张家界游客堵到半夜下不了山,壶口步步修围墙挡风景,涠洲岛冲淡水澡都要格外花钱,还有不少盲目上马、缺乏核心内容的景区已经开始爆雷。

为什么中国5A景区越来越"水",那些年宰客的景区,终于割不动游客了

湖南张家界的大庸古城开业三年半,巨亏超5亿元;投资8亿元的水司楼已烂尾多年;青海旅投不久前宣告破产,4.8亿元资本金耗尽;投资8.19亿元的某景区,六年亏损超6亿元。

另一方面,在社交媒体时代,旅行方式早已彻底革命——年轻人宁愿去逛博物馆、城市徒步、走野线、去音乐节蹦迪,也不愿被关在景区里当"人肉ATM机"。

这不是他们不爱旅游了,而是拒绝被定义、被安排、被收割。他们要的是真实体验、情绪共鸣、身份认同,而这些恰恰是很多5A级景区给不了的。

为什么中国5A景区越来越"水",那些年宰客的景区,终于割不动游客了

淄博没有顶尖的旅游资源,却靠一方烤炉点燃了全民奔赴的热情;哈尔滨放下"冰城"身段,用"掏家底"式的宠客心态征服市场;苏州某活动虽未请明星,却带动380亿元消费。

所以为什么5A级景区越来越"水"?说白了,人们不是不爱玩了,只是不想在宝贵的假期里让眼睛、心灵和钱包同时感到不值。

当我们吐槽5A级景区越来越"水"时,抱怨的其实不是那山那水不再美,而是那段本该独一无二的旅程被套进了过于相似的模板。

毕竟风景本身不稀缺,稀缺的是让人愿意停留的心动。千篇一律的仿古街、价格离谱的观光车和过度包装的人文表演,一次次消耗我们的期待时,用脚投票就成为最本能的选择。

最好的风景是免费的——是偶然闯入的夕阳,是转角遇见的巷子,是路上结识的有趣灵魂,而不是一个"注水"的权威来告诉我们什么是美景。

#上头条 聊热点##财经##经济##我要上头条#

发表评论

醉苍生 Copyright © 2013-2024 醉苍生. All Rights Reserved.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