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的广州南沙,赛事连连、热潮涌动。赛场内,观众见证运动健儿碰撞激情、创造佳绩;场馆外,各类赛事与文化、消费、民生深度融合……南沙正以文旅体融合的“热...
2025-09-21 0
在重庆东北部的青山碧水间,开州以 1800 年的历史长卷书写着文明的诗篇。这里,盛山的诗情、举子的才思、柑橘的甘甜与刘伯承元帅的赤胆交相辉映,共同构成了这座城市独特的文化基因与精神图腾。开州区(原开县)位于重庆市东北部,地处长江三峡库区小江支流回水末端,北依巴山,南近长江,地势由东北向西南逐渐降低,分布着山地、丘陵、平原三种地貌类型,大体呈 "六山三丘一分坝" 格局。
开州的文旅融合发展,是一部自然与人文相互滋养、历史与现代交相辉映的壮阔史诗。从汉代彭溪盐泉的开发,到唐代韦处厚笔下的 "盛山十二景";从明清时期 "开州商帮" 的商贸传奇,到刘伯承元帅的红色足迹;从汉丰湖的生态治理,到举子园的科举文化再现,开州的文旅融合始终以 "文化为魂、山水为体、商旅为脉" 为主线,在不同历史时期呈现出鲜明的时代特色。
本文将系统梳理开州区历代文旅融合发展的历史脉络,探讨文化与风景如何在不同历史阶段相互作用、共同发展,以及这种融合对当地文旅产业所产生的深远影响,为理解中国地方文旅融合发展提供一个典型案例。
开州的文旅融合历史可追溯至汉代,这一时期彭溪盐泉的开发使开州成为三峡地区重要的盐业中心。《汉书・地理志》记载,早在西汉时,温泉盐卤已被开发利用,盐业的兴盛为开州早期的商贸往来奠定了基础。盐商们开辟的 "秦巴古道",不仅输送食盐,更促进了多元文化的交融,成为连接南北的交通大动脉,并带动了沿途城镇的商贸繁荣和文化昌盛。
汉代开辟的盐茶古道成为开州最早的文旅融合载体。这条古道东起温泉镇,途径县坝、马家沟、八角庙、钻洞子、水田、正坝、高桥、四方坝、界梁(窝口),进入宣汉县境,长约 75 公里。加上宣汉境内的路段,共计约 120 公里。东自温泉镇可延伸到云阳、巫溪直达邻省湖北地界;西由三汇口可辐射到达州、巴州、南充及至陕南、甘南等周边地区。这条古道不仅是物质交换的通道,也是文化传播的纽带,为后来的文旅融合发展埋下了伏笔。
唐代是开州文旅融合的重要发展阶段。唐元和十三年 (公元 818 年),考功员外郎韦处厚被贬开州刺史,居开州三载,闲来游吟于盛山,寄情于山水,托志于云月,吟咏出宿云亭、隐月岫、流杯池、琵琶台、盘石蹬、葫芦沼、绣衣石、梅溪、桃坞、瓶泉井、茶岭、竹崖等 "盛山十二景" 诗。
韦处厚的《盛山十二景诗》引发了当时文坛的广泛关注和唱和。白居易、元稹等诗人争相唱和,韩愈更以 "欲弃百事往而与之游" 赞叹其山水意境。韩愈在《盛山十二景诗序》中写道:"读而咏歌之,令人欲弃百事,往而与之游,不知出于巴东,以属朐忍也。" 这表明盛山的山水之美已经超越了地域限制,成为文人雅士向往的精神家园。
韦处厚的诗歌创作不仅提升了开州的文化知名度,也为当地创造了独特的文化旅游资源。盛山十二景随着韦处厚、张籍等 "十二景" 诗而名声远扬,成为开州最早的文旅IP。这种以诗赋和对自然山水的亲近为特征的盛山文化,成为开州举子文化的基础,也为后世开州的文旅融合发展奠定了深厚的文化底蕴。
宋元时期,开州段秦巴古道成为重要的军事通道。宋蒙战争时期,古城开州是双方必争之地,几易其手,成为影响全局的军事通道。这一时期,秦巴古道不仅承担着军事功能,也继续发挥着文化传播的作用,促进了开州与周边地区的文化交流。
随着文化的不断积淀,开州的宗教文化也逐渐兴盛起来。宋代开始,开州出现了斗灯斗亮的民俗活动。《开县志》曾记载,自宋朝时,温泉镇沿河两岸斗亮。灯多灯亮者胜,当地人称,斗亮胜者,代表一年兴旺,有好兆头。这一民俗活动后来演变为以祈福为主的文化活动,成为开州独特的文化旅游资源。
此外,宋代的开州还保留了唐代以来的文化传统,继续发展盛山文化。这一时期,盛山十二景已经成为开州的文化地标,吸引着文人墨客前来游览和创作。文化的积累和传播为开州后续的文旅融合发展提供了丰富的文化资源和深厚的文化底蕴。
明清时期,开州的商贸活动达到了空前繁荣。随着秦巴古道开州段降为商道,商贸活动日益活跃,开州成为连接川渝与陕鄂的重要商贸枢纽。开州之所以在这条古道中占有重要战略地位,就在于它据巴夔之喉衿、襄峡之唇齿,成为连接东西、承接南北的交通要道。
明清时期,开州商人陈梅生借力桐油贸易垄断万县市场,成为 "中国第一大油商",近代 "开州商帮" 更以 "北京开馆子,上海拆房子、广东开厂子、海南造房子、新疆包场子" 的开拓拼搏精神闻名全国。这种商业精神不仅促进了经济发展,也丰富了开州的商业文化内涵,为后来的文旅融合发展提供了独特的商业文化资源。
随着商贸的繁荣,开州的古镇也逐渐发展起来。清晚期开县县城为内、外城制,外城东、南、西墙皆为新建,北墙则是在内城北墙的基础上向两边增建分别与外城东墙、西墙相接。外城呈圆角横长方形,共有 5 座城门,6 个水洞门,数量较前大为增加。这些古镇不仅是商业中心,也是文化交流的场所,形成了独特的古镇文化景观。
明清时期的 "湖广填四川" 移民潮对开州的文化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开州因水运兴盛成为川东北商贸枢纽,湖广填四川的移民潮在此形成独特的 "五方杂处" 文化,方言民俗融合了巴蜀与荆楚特色。
移民带来的多元文化与本地文化相互交融,形成了开州独特的文化景观。这种文化交融在每年三月三的 "盐泉祭祀" 中达到高潮 —— 祭典既保留着汉代 "煮盐祭火神" 仪轨,又融入土家族摆手舞元素,成为跨民族的文化盛宴。此外,移民还带来了不同的建筑风格、饮食习惯和民俗活动,丰富了开州的文化内涵。
在建筑方面,移民带来的湖广建筑风格与当地建筑特色相结合,形成了独特的开州民居风格。余家大院箭楼顶部两壁半圆形 "观音兜" 风火山墙弧线优美,其身姿如同一个曼妙的少女,这种 "观音兜" 风火山墙昭示着大院先祖来自湖广一带。这种融合了不同地域特色的建筑成为开州独特的文化旅游资源。
清代晚期,开州的城市建设有了新的发展。清晚期开县县城可以分为内、外两城,内城是在明代 — 清中期开县县城的基础上发展而来,外城则是在清嘉庆年间扩建修葺而成的。外城共有 5 座城门,6 个水洞门,数量较前大为增加。
随着城市的发展,开州的文化空间也得到了拓展。城内建有寺庙、祠堂、会馆等众多古代建筑,这些建筑不仅是宗教和社交场所,也是文化活动的重要场所。同时,城市的布局也更加注重文化元素的融入,如街道的命名、建筑的装饰等都体现了开州的文化特色。
在文化教育方面,清代的开州也取得了显著成就。清代一门两进士的陈堃和陈昆兄弟就出在开州的桃溪河上。其故居双柏堂所在桃溪河上游,就是盐茶古道河谷正坝至宣汉界梁的一个路段。这表明开州的文化教育事业已经达到了较高水平,为后来的举子文化奠定了基础。
此外,清代的开州还形成了独特的民俗文化,如温泉 "对骂文化" 和斗灯斗亮文化。每年的正月十五对骂斗灯,清江把古镇分为河东河西,两岸居民争强好胜,在正月十五这天晚上河东河西灯火映天,鼓乐齐鸣,对骂对歌,直至天明。这种独特的民俗活动成为开州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为后来的文旅融合发展提供了丰富的文化资源。
近现代时期,开州的文旅融合发展进入了新的阶段,红色文化成为这一时期的重要特色。1912 年,刘伯承出生于开州赵家场贫苦农家,少年时耕读励志,19 岁投身革命。他指挥千里跃进大别山、参与淮海战役,以 "军神" 之誉载入史册。刘伯承的革命精神和爱国情怀成为开州红色文化的核心,也为当地创造了重要的红色旅游资源。
刘伯承的革命活动与开州的盐茶古道有着密切联系。大家熟知的他少年时期就读过的开县敦草坝刘氏私塾所在地天亭寺,与盐茶古道相隔不过一公里,地面坡道路程约两公里。天亭寺位于盐茶古道附近,这表明刘伯承的成长环境与开州的历史文化有着深厚的联系。
此外,开州还涌现出了许多革命先烈和英雄人物。如巴茅山题刻 "为国家尽忠" 的革命志士,以及陈仕仲墓、陈仕俊烈士墓、王雨青同志纪念碑、王润波烈士纪念碑等革命文物。这些红色文化资源成为开州近现代文旅融合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也为当地创造了独特的红色旅游品牌。
抗日战争时期,开州的盐产业再次发挥了重要作用。抗日战争期间,海盐沦陷,食盐奇缺,盐价猛涨,豪商乃投资兴灶,盐灶恢复到 72 座,产盐由 20 万斤回升到 70 余万斤。民国 33 年盐灶增至 90 座,产盐 18 万担…… 后经改 "笼子灶" 为 "塔灶",月产提高到 150 万斤。这一时期,开州的盐产业为抗战做出了重要贡献,也创造了独特的抗战文化。
抗战期间,开州还成为了文化传播的重要基地。随着沿海地区的沦陷,许多文化人士和机构内迁,开州作为后方地区,接纳了大量的文化资源。这些文化资源与当地的文化传统相结合,形成了独特的抗战文化氛围,为开州的文化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
此外,抗战时期的开州还保留了传统的文化活动,如斗灯斗亮等民俗活动。这些文化活动不仅丰富了当地人民的精神生活,也成为了抗战时期的文化坚守和精神支撑,为开州的文化传承和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民国时期,开州的城市面貌发生了较大变化。随着西方文化的传入和现代城市规划理念的影响,开州的城市布局和建筑风格开始出现新的变化。街道的拓宽、新式建筑的出现以及公共空间的增加,都体现了这一时期开州城市的现代化转型。
在文化空间方面,民国时期的开州也进行了重构。传统的寺庙、祠堂、会馆等文化场所逐渐向现代文化设施转变,如学校、图书馆、博物馆等。同时,新兴的文化娱乐场所如电影院、剧院等也开始出现,丰富了开州的文化生活。
此外,民国时期的开州还出现了新的文化组织和团体,如文学社团、艺术协会等。这些组织和团体通过举办展览、演出、讲座等活动,促进了开州文化的多元化发展。同时,它们也为当地的文化旅游资源开发提供了新的思路和方法。
民国时期的城市变革和文化空间重构,为开州后来的文旅融合发展奠定了基础。通过对传统建筑的保护和利用,以及对现代文化设施的建设和发展,开州逐渐形成了独特的城市文化景观,为后来的文旅融合发展创造了有利条件。
新中国成立后,开州的文旅融合发展进入了新的历史阶段。建国初期,开县政府对当地的文化遗产进行了全面普查和保护。寺庙、祠堂、会馆等众多古代建筑或改建或拆除,新建了一批楼舍厅堂。同时,政府也开始重视对革命文物的保护和利用,如刘伯承故居和纪念馆的建设。
在城市规划方面,开州故城的城市布局以人民路、清江路、环城路、西门外形成一个闭合的环形公路,其东北接开城(开县 — 城口)公路,东有东河大桥与开云(开县 — 云阳)公路相接,南为南河大桥与开万(开县 — 万州)公路相通,西连睡佛路。这种布局既保留了城市的历史脉络,又适应了现代交通的需求,体现了保护与发展并重的理念。
在文化教育方面,新中国成立后,开州的教育事业得到了快速发展。学校的数量和规模不断扩大,教育质量也有了显著提高。同时,政府还大力推广扫盲运动,提高了广大民众的文化素质。这些举措为开州的文化传承和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在特殊时期,开州的文化遗产保护面临着严峻挑战。许多古建筑、文物和艺术品遭到了不同程度的破坏,文化活动也受到了限制。然而,即使在这样的环境下,开州的文化工作者和普通民众仍然通过各种方式保护和传承着当地的文化遗产。
在这一时期,开州的传统文化活动如 "对骂文化" 和斗灯斗亮文化被政府禁止。这一禁令虽然在一定程度上保护了社会秩序,但也对开州的传统文化传承造成了一定的影响。然而,这些传统文化活动并没有完全消失,而是以更加隐蔽的方式在民间流传,等待着重新焕发生机的时机。
尽管面临诸多困难,开州的文化工作者仍然坚持进行文化创作和研究。他们通过各种方式记录和保存开州的历史文化资料,为后来的文化传承和发展奠定了基础。同时,他们也积极探索新的文化表现形式和传播方式,为开州的文化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
改革开放前夕,随着政治环境的逐渐宽松,开州的文化事业开始迎来复苏。政府开始重视文化遗产的保护和利用,一些传统文化活动也逐渐恢复。如斗灯斗亮的习俗随着时代的变迁,由点灯变为蜡烛,旧时的河东河西斗亮比赛也演变成以祈福为主的文化活动。
在这一时期,开州的文化工作者开始重新审视和挖掘当地的文化资源。他们通过田野调查、文献研究等方式,系统梳理了开州的历史文化遗产,为后来的文旅融合发展提供了丰富的资料和思路。
同时,开州的教育事业也得到了恢复和发展。学校的正常教学秩序得到了恢复,教育质量也有了明显提高。这为开州培养了一批具有文化素养和创新能力的人才,为后来的文旅融合发展提供了人才支持。
改革开放前夕的文化复苏和准备,为开州后续的文旅融合发展奠定了基础。通过对传统文化的重新认识和挖掘,以及对现代文化理念的吸收和融合,开州逐渐形成了具有地方特色的文化发展思路,为改革开放后的文旅融合发展创造了有利条件。
改革开放后,开州的文旅融合发展进入了快速发展阶段。1986 年,开州政府开始对盛山进行开发,辟盛山公园,在建设刘帅纪念馆、大觉寺、艺术长廊、岩观音的同时,根据韦公 "盛山十二景" 诗寓意陆续新建盛山十二景。这一举措标志着开州开始将文化资源转化为旅游资源,迈出了文旅融合发展的重要一步。
盛山公园的建设不仅恢复了盛山十二景的景观,还增加了新的文化元素。游人行至松林坡,歇足于长近 1000 米、宽 7 至 8 米、青石龙柱支撑的 "艺术长廊",品评那仿古逼真、亭阁台榭、雕梁画栋的通幽楼廊。长廊中仿清 "三层亭",气势恢弘,迎来 "八仙" 祥云缭绕,众仙俯视通幽,依次得 "阴阳八卦" 其位,如磐石金钢,示游人出入八卦迷宫。这些新的文化元素的加入,使盛山公园成为了集自然景观、人文景观和休闲娱乐于一体的综合性景区。
同时,开州还开始重视红色文化资源的开发和利用。刘伯承同志纪念馆和故居的建设和完善,成为了开州红色旅游的重要景点。这些景点通过展示刘伯承元帅的生平事迹和革命精神,吸引了大量游客前来参观学习,成为了开州红色文化的重要窗口。
90 年代至 21 世纪初,开州的旅游产业初步形成。政府开始加大对旅游基础设施的投入,改善交通条件,提升景区品质。同时,开州还积极开发新的旅游产品,如乡村旅游、生态旅游等,丰富了旅游产业的业态。
在这一时期,开州的民俗文化也得到了重视和开发。上九登高节等传统民俗活动得到了恢复和发展,成为了开州重要的文化旅游品牌。同时,开州还开始挖掘和整理非物质文化遗产,如开州龙珠茶制作技艺、冰薄月饼传统制作技艺等,为后来的文旅融合发展提供了丰富的文化资源。
此外,开州还开始重视旅游宣传和推广。通过参加各类旅游展会、举办旅游节庆活动等方式,提高了开州旅游的知名度和美誉度。同时,开州还加强了与周边地区的旅游合作,共同开发跨区域的旅游线路,拓展了旅游市场。
新世纪初期,随着旅游业的快速发展,开州开始探索文旅融合的新路径。政府开始重视文化元素在旅游开发中的作用,强调将文化资源转化为旅游产品,提升旅游的文化内涵和品质。
在这一时期,开州的文化产业也开始兴起。政府出台了一系列扶持政策,鼓励和支持文化企业的发展。同时,开州还积极引进外部文化资源,促进文化产业的多元化发展。这些举措为开州的文旅融合发展提供了新的动力和机遇。
此外,开州还开始重视城市文化形象的塑造和提升。通过对城市建筑、公共空间、文化设施等进行规划和设计,营造了具有地方特色的城市文化氛围。同时,开州还加强了对历史文化街区的保护和利用,通过改造和更新,使其成为集文化体验、休闲娱乐、商业服务于一体的综合性文化空间。
新世纪初期的文旅融合探索和实践,为开州后续的文旅融合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通过对文化资源的深入挖掘和创新利用,以及对旅游产业的全面升级和转型,开州逐渐形成了具有地方特色的文旅融合发展模式,为后来的高质量发展创造了有利条件。
党的十八大以来,开州的文旅融合发展进入了新时代。随着全域旅游战略的实施,开州开始构建 "全域、全季、全业" 的文旅发展新格局。开州立足生态本底,深化 "生态 + 旅游"" 康养 + 旅游 ""乡村 + 旅游" 融合模式,推动文旅、体旅、农旅、商旅多业互融,构建 "吃住行游购娱" 链式延伸体系,全面提升产业复合价值与可持续竞争力。
在全域旅游规划方面,开州形成了 "一湖两片三环四组团" 的空间布局。按照功能定位划定四级强度建设分区,严格控制开发范围、利用强度。同时,开州还编制了公共水域水上运动 "一张图",对湖内各类船舶、运动载体、游乐设施、赛事活动实施统筹管理。这种科学的规划理念,为开州的文旅融合发展提供了清晰的路径和方向。
在旅游产品开发方面,开州积极打造 "红蓝绿金" 四色旅游品牌。红色代表刘伯承同志纪念馆及故居的红色文化旅游;蓝色代表汉丰湖的水上运动旅游;绿色代表雪宝山的生态旅游;金色代表乡村旅游的乡村生态乐园旅游。这种多元化的旅游产品体系,满足了不同游客的需求,提升了开州旅游的吸引力和竞争力。
新时代以来,开州更加重视文化遗产的活化和利用。通过对历史文化资源的深入挖掘和创新转化,开州打造了一批具有地方特色的文旅融合项目。
2025 年 1 月 26 日,开州故城盛大开街,环湖马道全程贯通。开州故城是环汉丰湖文化旅游深度融合发展的重点项目之一。项目以 "故" 为基调,充分挖掘历史文化资源,提取汉唐时期、明清时期、民国时期及近现代风格的建(构)筑物等历史文化题材,重点建设盛山堂、李家大院、沈家大院、禹王宫等主体建筑和巴渝民居民俗文化街,围绕 "传承优秀文化,讲述开州故事" 的功能定位与 "主客共享、旅居相宜、文旅融合" 的业态定位,还原开州老城的市井元素、人间烟火,传承与再现千年开州文化。
开州故城的开街活动丰富多彩。从 1 月 26 日至 2 月 6 日,故城一期开街主题民俗旅游演艺以故城一期为中心,结合故城各景点形成 "演艺区域环线",开展 "丰盛酬汉土,新春盈故城" 民俗大戏。这场大戏以沉浸式民俗旅游演艺为主,在景区内根据时间节点和重点场景巡回表演。通过实景演出、互动体验等方式展现景区主题文化,跟随大唐宰相 "韦处厚" 和司马 "张将军" 的脚步,开启一场 "行进式" 的沉浸式体验,感受开州故城的千年民俗。
此外,开州还积极推动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活化和利用。截至目前,全区有市级非遗 14 项、区级非遗 67 项,市级非遗传承人 11 人,建成非遗工坊 3 个、市级传承教育基地 2 个、市级生产性保护示范基地 3 个。并以开州故城为非遗文化集聚区打造巴蜀戏苑非遗展演、非遗美食一条街、瑞兽金狮传习所等非遗转化产品,瑞兽金狮成功登上 2025 年央视春晚重庆分会场。市级非遗开州冰薄月饼、临江油纸扇、开州龙珠茶、南门红糖、紫水豆干成为度假区特色旅游商品。
新时代以来,开州积极推动体旅融合和生态旅游的创新发展。以汉丰湖为核心,开州打造了一系列水上运动旅游项目,形成了独特的体旅融合发展模式。
开州坚持政府与市场融合,探索发展新机制。政府规划引导,编制 "2+N" 规划体系,引导城市建设、旅游发展、文体事业系统集成、一体推进。推出住宿设施、全域旅游等 7 项扶持办法,带动各类主体共建共享。市场主体参与,引入民间投资 14 亿元以上,培育环湖旅游业经营主体 400 余家,净增规下文化企业 1200 家,打造开州故城、药食同源等特色文旅街 2 条,培育星级旅游酒店及特色民宿 25 家。政企合作运作,成立投建运一体化国有平台公司 —— 湖山投资集团,探索实行 "政府部门文化输出 + 国企投资建设 + 民营企业合作运营" 等体旅项目运作模式,培育 4A 级景区 3 家、3A 级景区 1 家。
在生态旅游方面,开州坚持保护与利用融合,打通转化新途径。以严格保护促利用,开展第四次全国文物普查,启动平浪箭楼、七里潭廊桥修缮工程,完成开州博物馆珍贵文物数字化保护与展示。实施环汉丰湖水环境综合治理 PPP 项目,其水质多数月份保持在 Ⅱ 类以上。实施乌杨岛片区山水林田湖草沙生态保护修复工程,获 2022 年亚太地区景观设计奖卓越奖,成为重庆首个入选全国美丽河湖优秀案例。梯次推动鸟类生境、林泽、基塘、生态保育 "四个提升",吸引中华秋沙鸭、青头潜鸭等 20 余种国家一、二级保护动物驻足。
此外,开州还积极推动景区与城区融合,提升投资新绩效。按照 "景区就是城区、城区也是景区" 理念,完善国土空间总体规划、城市详细规划、城市专项规划、城市设计导则,依托汉丰湖水域面积 15 平方公里,常年水位 170 米以上的独特景观,形成 "湖在城中、城在山中、人在山水中" 的靓丽画卷。推动功能融合,实施城市路网连接、试点管廊建设、历史文化挖掘、景观亮化美化等项目,推动文体基础设施与城市基础设施融合结合。推动业态融合,建成全市滨水线最长、总面积 260 万平方米的环湖生态滨湖运动休闲公园,串联湖畔 3 个 4A 级景区、1 个 3A 级景区、180 家美食体验店、50 余家文化娱乐场所,形成一站式、多元化的消费场景。截至目前,环湖夜间经济消费规模累计达到 85 亿元,成功获评市级夜间文化和旅游消费集聚区。
2025 年是开州文旅融合发展的重要节点。这一年,开州的文旅融合发展取得了一系列新成果,也为未来的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
在文旅项目建设方面,2025 年 1 月 26 日,开州故城盛大开街,环湖马道全程贯通。2025 年 7 月,温汤井盐业遗址项目被列入第四批重庆市文物保护单位。同时,雪宝山旅游度假区项目也取得了重要进展。到 2023 年,雪宝山区域旅游交通路网、供水、供电、通讯等基础设施基本完善,雪宝山旅游度假区基本建成,并成功申报市级旅游度假区,东线主要旅游服务设施及配套服务基本建成,到 2025 年,大雪宝山生态旅游示范区精品景区集群已具雏形。
在文化遗产保护方面,开州加大了对革命文物的保护和利用。根据《开州区文化和旅游发展 "十四五" 规划(2021—2025 年)》,开州区将加大红色革命遗址保护利用,加大杨柳关红四军战壕遗址、巴茅山题刻、陈仕仲墓、陈仕俊烈士墓、王雨青同志纪念碑、王润波烈士纪念碑等革命文物保护利用,实施保护工程,传承红色文化,完善研学服务设施,修建王雨青纪念馆,传承红色基因,
开展红色研学旅游,打造渝东北红色教育基地,积极创建国家级研学旅行示范基地等。同时,开州区还将推进周都村红色美丽村庄建设,实施 "全面加强村党组织建设、创新开展红色教育、发展壮大村级集体经济、不断提升基层治理水平、改善村庄人居环境" 五大行动,积极创建党建工作示范村、红色教育品牌村、集体经济发达村、村级治理模范村、乡村振兴样板村,把周都村建设成为 "红色周都、美丽村庄"。
在旅游品牌建设方面,开州积极推动 "一域与区域融合,构建发展新格局"。产品共推,联合万州、达州、云阳共推巴文化、红色文化、高峡平湖、乡村旅游等跨区域旅游线路 4 条,共办 "万达开" 龙舟邀请赛、"万达开云" 公开水域游泳等赛事 20 余场。万州、开州乡村旅游度假之旅入选文旅部 113 条乡村旅游精品线路。营销共振,协同举办大三峡大秦巴文化旅游博览会暨度假区高质量发展研讨会、"万达开云" 四地共庆 "七一" 文艺演出等文旅活动 30 余场次。市场共享,联合渝东北川东北 14 个市区县成立 "大三峡・大巴山文化旅游发展联盟",强化图书馆、文化馆、博物馆、旅游协会等组织协作,推出联程套餐 15 项,推动客源互送、门票互免。近三年开州累计接待四川籍游客达 168 万人次。
展望未来,开州的文旅融合发展将继续坚持以文化为灵魂、以旅游为载体、以创新为动力的发展理念,深入挖掘和利用丰富的历史文化资源和自然生态资源,打造更多具有地方特色和文化内涵的文旅融合项目,推动开州文旅产业高质量发展,为开州经济社会发展注入新的活力和动力。
回顾开州区(开县)历代文旅融合发展的历程,我们可以清晰地看到一条从古代到现代、从简单到复杂、从单一到多元的发展脉络。从汉代的盐茶古道到唐代的盛山十二景,从明清时期的商贸古镇到近现代的红色文化,从改革开放后的旅游开发到新时代的全域旅游,开州的文旅融合发展始终与时代同频共振,不断探索创新。
开州的文旅融合发展具有鲜明的特点。首先是文化引领,开州始终坚持以文化为灵魂,通过深入挖掘和利用丰富的历史文化资源,为旅游发展注入深厚的文化内涵。无论是韦处厚的诗歌创作,还是刘伯承的革命精神,抑或是开州故城的历史再现,都是文化引领旅游发展的生动例证。
其次是生态优先,开州注重保护和利用自然生态资源,实现生态效益和经济效益的有机统一。通过对汉丰湖的生态治理,打造国家级旅游度假区;通过对雪宝山的保护和开发,创建生态旅游示范区。这些举措不仅保护了生态环境,也创造了经济价值。
再次是创新驱动,开州不断创新文旅融合的模式和方法,推动文旅产业转型升级。从沉浸式民俗演艺到“壹圆剧场”的繁荣发展,从非遗文化的活化利用到体旅融合的创新发展,开州始终走在文旅创新的前列。
最后是全域发展,开州坚持全域旅游理念,推动城乡一体、区域协同的文旅融合发展。通过构建 "一湖两片三环四组团" 的空间布局,开州实现了旅游资源的全域整合;通过联合万州、达州、云阳等地区共同开发旅游线路,开州拓展了旅游市场的发展空间。
开州的文旅融合发展经验对其他地区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一是要坚持文化自信,深入挖掘和利用本地文化资源,打造具有地方特色的文旅品牌;二是要坚持生态优先,实现生态保护和旅游开发的良性互动;三是要坚持创新驱动,不断探索文旅融合的新模式、新业态;四是要坚持全域发展,推动城乡一体、区域协同的文旅融合发展。
展望未来,随着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的深入推进,开州的文旅融合发展将迎来新的机遇和挑战。开州将继续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 的发展理念,推动文化和旅游深度融合,加快建设文化强区、大三峡大秦巴结合部国际旅游度假区,谱写开州文旅融合发展的新篇章。
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开州将继续秉承 "开明开放、开拓开创" 的精神,以文塑旅、以旅彰文,努力打造具有国际影响力的文化旅游目的地,让更多的人了解开州、走进开州、爱上开州,共同感受这座城市的文明基因与精神图腾。
相关文章
近期的广州南沙,赛事连连、热潮涌动。赛场内,观众见证运动健儿碰撞激情、创造佳绩;场馆外,各类赛事与文化、消费、民生深度融合……南沙正以文旅体融合的“热...
2025-09-21 0
新华社台北9月15日电(记者 周文其、齐湘辉)一边是悬崖峭壁,一边是茫茫大海,在蓝天映照下,被誉为台湾海岸线奇景之一的花莲清水断崖显得分外壮美。由于雄...
2025-09-21 0
这里是刘小顺的旅行和生活研究所。提到我国澳门特别行政区的著名地标,多数人第一反应是大三巴、渔人码头,或是各种各样的奢华酒店。但澳门本地人知道,在新口岸...
2025-09-21 0
图片来源/东宝区文化和旅游局公众号 ■中国经济时报记者 魏昊星 ■ 彭迎兵 欧阳萍 9月的荆门东宝区圣境山,秋高气爽,气流稳定。来自武汉的游客李女士在...
2025-09-21 0
日子过的真快,似乎眨眼之间,退休就快7年了,我们的自驾生活也7年多了,从最初短平快的频繁出行,到现在一出门就是3个多月,频率变得慢了,时间变得更长。旅...
2025-09-21 0
人类的本质不仅是复读机,更是复印机。 这几年,当一个互联网意见领袖挖掘出一个网红出片地时,便会吸引一群人前来拍照打卡,随后他们又有如鸟群迁徙一般,转战...
2025-09-21 0
9月17日是世界骑行日,这是一个全球性骑行文化节日,旨在倡导人们通过骑行提高健康水平,减少碳排放,应对城市交通问题。在深圳,骑行早已演变成众多市民亲近...
2025-09-21 0
中新网湖州9月19日电(胡丰盛 “Silk is not just a fabric, It’s a time machine。(丝绸不仅是面料,更是...
2025-09-21 0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