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景点排名文章正文

青甘大环线之旅完结篇:览大、探奇、品厚,这趟西北之旅够分量

景点排名 2025年09月21日 12:36 1 cc


作者:吴继林

今天,9月20日,是咱们青甘大环线之旅的第11天,也是最后一天。下午就要登机返回福建,这场跨越河西走廊与丝绸之路的旅程,也即将画上句号。回想这11天、4000多公里的路途,从苍茫戈壁到无垠沙漠,从高原湖泊到辽阔草原,从莫高窟的厚重历史到七彩丹霞的绚烂多姿,所有见闻都可以浓缩为三个字——“大”、“奇”、“厚”。这趟西北之旅,收获满满。

先说说“大”。

以前只在课本里读到“大西北”“西北辽阔”,在地图上看那片广袤的黄色,青海湖、莫高窟这些名字虽然熟悉,可到底怎么个“大”?总觉得很抽象。直到亲身踏上这片土地,才明白什么叫做“天地辽阔”。真所谓是不到大西北,不知道天地之广阔。西北的“大”,首先是在地域上——地广人稀,距离遥远,这是西北旅游最直观的特点。景点间动辄相隔几百公里,通常一天只安排一二个景点,每个景点间车程三五个小时成了常态。比如从敦煌到张掖,我们整整坐了九个小时的车程。

其次是景点的规模之大。青海湖,中国最大的内陆湖,面积阔达4625平方公里(相当于永安市土地总面积的1.58倍)。站在湖边,只见水天相接,根本分不清哪里是湖的尽头。就连鸣沙山的沙丘也连绵起伏,爬上去就得费好一番功夫。这种“大”,是西北独有的气魄。

再谈谈“奇”。

西北的自然风光,奇在“与众不同”——地貌多样、气势恢宏。

青甘大环线景观“反差感极强”,就像一场“从荒芜到生机”的奇幻穿越。从青海到敦煌,我们驶过戈壁;从敦煌到张掖,又闯入沙漠;最后驶入祁连山草原。这一路的“奇”,就奇在每一段风景截然不同,却又衔接得如此自然;

张掖七彩丹霞,山体呈现出红、黄、橙、绿、白、紫等各种颜色,仿佛大自然打翻了调色盘,浓郁炫目;

鸣沙山与月牙泉更是沙漠中的奇迹——一湾清泉静静躺在沙山怀抱之中,千年不枯,当地人称之为“沙水共生”;

那些高原上的湖泊,茶卡盐湖如天空之镜,人影倒映仿佛行走云端。青海湖蔚蓝,察尔汗盐湖翠绿,每个湖都有自己独特的脾气和颜色;

还有那黑独山,宛如天地间一幅水墨画卷。水上雅丹,好似荒漠中浮出的幽灵舰队。雅丹魔鬼城,则是风蚀刻就的浩瀚迷城……

最后是“厚”。

西北的“厚”,是文化与历史的沉淀——底蕴深厚,苍凉而有力。

莫高窟,堪称戈壁中的艺术殿堂。窟中壁画跨越千年,默默讲述着华夏文明的辉煌历程;

屹立于敦煌的汉长城遗址,玉门关与阳关犹如两把巨锁,曾牢牢锁住河西走廊,既御外侮,亦通丝路,既是戍边丰碑,更是文明通道;

嘉峪关,“天下第一雄关”,明长城西端的起点,登临其上,似仍可闻驼铃回响、触摸历史余温。 这些并非孤立的景点,而是串联起河西走廊千年史诗的文明珍珠,厚重,苍茫,令人肃然起敬

这次我们青甘行的旅游“搭子”一行九人,都是同频的旅伴,让这趟旅程从普通的观光变成了难忘的回忆。旅行还没结束,大家就已经开始期待下一次同行。

更巧的是,我们团队包括帮助我们策划的永安青旅陈琳和继平都与林业有缘,或自身,或父辈,都来自“林家铺子”,林业情怀深深烙印在心。

旅途中,有着多年股票实战经验的“股神”——旅友阿寿,还和大家分享了“散户生存三原则”:现金为王、及时止损、学会空仓。这些从实战中得来的经验,也成了我们此行意外的“干货收获”。

最令人惊喜的是,一位失去联系二十年的内蒙古旅友,这次竟然也出现在我们的团队中。如今在敦煌的蒙古包里合影,就像二十年前一样。人生能有几个二十年?或许答案并不重要,重要的是珍惜当下、相聚有时。

还要特别感谢我们的司机周师傅和导游郭小晶。他们用专业的服务和细致的安排,让我们一路安心畅游,收获的不仅是美景,更是满满的人情与温暖。

我们青甘大环线之旅从甘肃兰州启程,以黄河第一桥开篇,一路向西。驶过德令哈的寂寥,穿过大柴旦的苍茫戈壁,抵达敦煌;从敦煌穿越沙漠无人区,行至张掖,再翻越祁连山连绵的草原,终于在昨天傍晚,抵达青海西宁这座高原古城,今天以青海博物馆的沉静参观,为旅程落笔收官。

下午就要告别西北,但青海湖的蓝、丹霞的彩、莫高窟的韵,还有西北的风,都已深深印入心底,再难抹去。这趟“览大、探奇、品厚”的西北之旅——值了!


青甘大环线之旅完结篇:览大、探奇、品厚,这趟西北之旅够分量


青甘大环线之旅完结篇:览大、探奇、品厚,这趟西北之旅够分量


青甘大环线之旅完结篇:览大、探奇、品厚,这趟西北之旅够分量


青甘大环线之旅完结篇:览大、探奇、品厚,这趟西北之旅够分量


青甘大环线之旅完结篇:览大、探奇、品厚,这趟西北之旅够分量


青甘大环线之旅完结篇:览大、探奇、品厚,这趟西北之旅够分量

发表评论

醉苍生 Copyright © 2013-2024 醉苍生. All Rights Reserved.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