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景点排名文章正文

一只中华田园猫,成为川西小城首任“荣誉文旅局局长”

景点排名 2025年09月21日 14:04 1 admin

乡城的“猫局”不仅是一只猫,

更是一种乡城的态度

“卓喵”或许是第一只得到“荣誉文旅局局长”聘书的中华田园猫。

9月20日,2025大香格里拉环线·乡城白色灌礼文化周在四川省甘孜藏族自治州乡城县开幕。本次活动中,一只名叫“卓喵”的中华田园猫“当选”乡城县“荣誉文旅局局长”。作为乡城县首任“猫局”,“卓喵”将通过社交媒体平台,从它的视角讲述乡城文旅故事,让更多人感受香巴拉秘境的独特魅力。

一只中华田园猫,成为川西小城首任“荣誉文旅局局长”

“卓喵”当选乡城县首任“荣誉文旅局局长”。中新社记者 王磊 摄

以动物作为形象代言来推广旅游、提升地方知名度的做法屡见不鲜,而直接正式赋予动物“文旅局长”职衔的做法却实属罕见。乡城以独特的人文与风光,欢迎着远道而来的客人。“猫局”的加入,更是为这座川西小城增添了一份“猫式”魅力。

乡城敬猫文化溯源

乡城县位于甘孜州西南部,是一片被群山环抱的美丽土地。乡城,藏语意为“手中的佛珠”,它地处青藏高原东南缘,横断山脉南段,金沙江上游北岸;这里山清水秀,风景如画,有着独特的自然风光和丰富的民族文化。

一只中华田园猫,成为川西小城首任“荣誉文旅局局长”

9月18日,航拍清晨的四川省甘孜州乡城县,县城沐浴在阳光中。(无人机照片)中新社记者 张浪 摄

聘用“猫局”,与乡城独特的“敬猫习俗”密不可分。敬猫是乡城的传统。藏族民众把猫的泥塑供奉在家中灶台上,或把猫的形象绘入瓷砖彩绘。据乡城县文化馆馆长格桑介绍,相传很久以前,乡城县鼠患严重,人们远赴佛国寻求治理之法,恭请来了护佑这片乐土的圣灵——香巴拉猫。传说中,灵猫向香巴拉人提出了几点要求:一需居于家中温暖之处,二需每日以牛奶奉养,三需视作家人相待,人们一一应允。灵猫来到乡城后,鼠患被消灭了。从此以后,猫在乡城被奉若神明。

一只中华田园猫,成为川西小城首任“荣誉文旅局局长”

9月15日,四川省甘孜州乡城县青德镇村民洛绒次称与猫一起玩耍。中新社记者 张浪 摄

这段传说在乡城代代相传,成了当地敬猫习俗的源头。人们将猫的塑像虔心供奉于灶壁之上,使之成为灶膛边守护家园、寄托信仰的精神图腾。随着时间流逝,这份对猫的敬仰,早已从一家一户的灶台,弥漫至整个乡城的文化空气之中。猫成为了“吉祥”和“财富”的象征,每一座白藏房里、庭院中、火塘边,都有猫的身影。

对于这份“敬猫”的深意,乡城县文化广播电视和旅游局副局长王佳麒如是解读:一是感恩自然,过去,猫实实在在解决了鼠患,守护了乡城农耕生活的根本;二是坚守信仰,老人们觉得猫能保家宅平安,新房建成时,第一个进灶门的“客人”必须是家里的猫,“猫在吉祥就在”;三是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大家都觉得猫能招财,有猫来家觅食,就意味着有福气,透露出对好日子的期盼。”

乡城人千百年来对猫的尊崇与信仰,早已化为日常中无声的陪伴与呵护。在当地人的童年记忆里,猫是家中不可或缺的成员,几乎每家每户都养着猫。猫在这里并非普通的宠物,更像是来去自由“居民”:它们可以毫无拘束地在房屋各个角落穿梭,随意坐在人们的怀抱里,乡城人会将最好的糌粑喂给猫吃……

一只中华田园猫,成为川西小城首任“荣誉文旅局局长”

9月15日,四川省甘孜州乡城县洞松乡卡心村村民家中的猫在晒太阳。中新社记者 张浪 摄

随着时代发展,乡城的敬猫文化也被赋予了新的内涵。猫不仅是家中的守护者,更化身为连接传统与现代的文化使者,成为乡城文旅的独特名片。自2017年起,乡城县开始系统挖掘“香巴拉猫”的文化IP价值。例如,在乡城县青德镇的一些村庄,以猫为主题的整体风貌改造已然完成,村中设立了“香巴拉猫文创中心”,还将猫元素融入现代设计,开发出茶杯、衣服、明信片等多种文创产品。村落街巷间三五步便可邂逅一只灵动的猫雕塑——它们有的慵懒蜷于墙角,仿佛刚从梦中苏醒;有的则昂首远眺,目光炯炯,意态生动。沿石板路漫步,两侧民居的外墙上也绘满了色彩明丽、栩栩如生的猫主题壁画,整个村庄仿佛被猫的世界所环绕。

“过去,猫护佑着家家户户的五谷杂粮;现在,它成了文旅IP,助力乡城发展。不管啥时候,猫都是我们的家人,一直帮着乡城人把日子过好。”格桑如是说。

乡城不止有猫

乡城给人留下的印象,不仅来自街头悠然自得的猫。这里没有雪山的锋芒,没有草原的辽阔,也没有大湖的浩荡。但它有被阳光晒得温热的白藏房,有田畦交错、青稞摇曳的田园风光,有峡谷深处无人惊扰的秘境湖泊,还有“疯装”上一针一线藏着的时光——这片安于本真的土地,正是许多人心中,那片迟迟才抵达的香巴拉净土。

乡城地处高山河谷之间,分布着大量的冲积缓坡与山麓缓坡,也因此孕育出一座以农业为主的藏地小城。世代生活于此的居民,在缓坡上开垦出大片的田园,也建起了一座座独具特色的白色藏房——当地人称之为“白藏房”。这些以白色为主调的建筑,墙体厚实、窗棂精巧,依山傍水、错落有致地散布于山谷之间。它们与周围的青稞田、远处的蓝天白云相映成趣,共同构成了一幅静谧而和谐的高原画卷。

一只中华田园猫,成为川西小城首任“荣誉文旅局局长”

四川省甘孜州乡城县青德镇传统村落白藏房初秋如画,一栋栋白色藏式民居错落有致地分布在山间,与农田相映生辉。中新社记者 张浪 摄

白藏房不仅是乡城人居住的家园,更承载着藏族传统建筑智慧与审美追求。白藏房是当地最具代表性的人文景观,为乡城“三绝”之首。这些藏房依山而建,错落有致,外墙被涂成白色,显得格外醒目。其建筑体系融合康藏传统营造技艺与纳西族、汉族建筑艺术特点,形成独特的梯形土木结构体系。门窗点缀红、蓝、黄、绿等颜色,分别象征火、天、土、水等自然元象。

在众多文旅体验中,白色灌礼无疑最受期待。在每年的秋冬时节,乡城民众都要为自己的白藏房“灌礼”,将白色的土浆沿墙壁浇筑而下。这一独特仪式不仅是对白藏房外墙的粉刷,还具有重要的文化意义——每一次白色灌礼就相当于点上一千盏酥油灯、诵一千遍平安经,因此更是当地民众对于吉祥和幸福的祈求,寄托着他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一只中华田园猫,成为川西小城首任“荣誉文旅局局长”

9月17日,四川省甘孜州乡城县青德镇仲德村村民扎比(右)与妻子木绕太在房顶上一起浇灌“白泥”,这是当地白藏房的“白色灌礼”习俗。中新社记者 张浪 摄

与白藏房纯净素雅的基调形成强烈视觉反差的,是乡城女性身上那一道跃动的风景——色彩浓烈、纹饰繁复的“疯装”。“疯装”亦是乡城“三绝”之一。这是乡城女性身着的一种独特藏装,其色彩鲜艳、层次丰富,以红、黄、绿等亮色布料拼接而成,既保留了传统藏装的庄重感,又融入了乡城本地的生活美学与审美趣味。

据说,“疯装”之名源于其色彩与样式的“与众不同”乃至“疯狂”。“疯装”的珍贵之处,还在于其没有办法完全用机器替代手工。“疯装制作”代表性传承人中太颇介绍说,做一套“疯装”需耗时4天。“疯装”一般用料7米,以氆氇为上等,其次是用牛、羊毛手工纺织的毪子;外套裙摆共108个皱褶象征吉祥,左右胸襟均镶有红、黄、绿、黑、金等色丝绒各一块,分别代表福寿、土地、先知、牲畜和财富;背部则嵌有一块绿色的被称为“贡热”的垫背。

一只中华田园猫,成为川西小城首任“荣誉文旅局局长”

藏族女性展示“疯装”。 中新社记者 张浪 摄

“‘疯装’融合了藏族传统服饰、唐代宫装、纳西族百褶裙的多元特色,是川滇茶马古道促进文化交流的实证,更体现出中华民族大家庭内‌各民族的交往、交流、交融‌。”中太颇表示。

如今,这些深植于乡城日常生活的文化元素——无论是安静屹立的白藏房,还是色彩夺目的“疯装”,亦或是与人类和谐共处的猫群——都正逐渐成为乡城文旅发展的重要资源。随着越来越多游客慕名而来,乡城开始探索“文化+旅游”的发展路径:白藏房被改造为特色民宿,“疯装”成为游客体验与拍照的热门元素,猫文化则通过社交媒体传播,为这座川西小城带来意外的关注度。文化不仅仅是生活传统,而是正在转化为推动地方经济发展、提升区域影响力的软实力。

一只猫如何带火一座城

“大香格里拉旅游环线”的辽阔图卷上,雪山耸峙、江河奔流,铺展出一幅自然与人文交织的壮美长廊。而在这片秘境之中,乡城正如一只悄然踱步的猫,不声不响却自带光芒,静静等待着旅人的发现。

相比于声名在外的四川稻城、云南香格里拉等地,同处于“大香格里拉旅游环线”的乡城显得格外“低调”,却也因此保留了更纯粹、更从容的气质。正如乡城新上任的“猫局”一样,这座城也带着猫的脾气:不喧哗,却自有引力。

一只中华田园猫,成为川西小城首任“荣誉文旅局局长”

图为乡城县县城。 中新社记者 张浪 摄

事实上,乡城不乏自然风光与人文底蕴,这里的美,不争不抢,却自有深度:色尔宫村的藏家田园还保留着百年前的生活痕迹,非遗市集里的陶匠、画师依旧传承着古老手艺,民宿没有浮华的外表,却有着土地的温暖和手作的温度。在县城外的山谷中,香巴拉七湖(又名巴姆七湖)、查呈沟、尼丁峡谷等自然景观犹如散落在山野的珍珠。

一只中华田园猫,成为川西小城首任“荣誉文旅局局长”

图为乡城县热打镇风光。 中新社记者 王磊 摄

在这里,人们可自驾、可徒步、可发呆,也可走进一种未曾被喧嚣覆盖的生活——就像一只猫,自由且自在,温柔且独立。它等待的,不是匆匆一瞥的过客,而是愿意停下脚步、静心感受的旅人:等待夕阳把山谷染成暖红,等待牛铃摇响归家的节奏,等待软风拂过白藏房的檐角,等待第一颗星亮在香巴拉的无边夜色里。

正如那位在藏式民居慵懒晒太阳的“猫局”,这座小城从不刻意张扬,却总能在不经意间,让人心生向往。它把最好的风景、最暖的善意,都送给每一个到来的人。乡城的“猫局”也不仅是一只猫,更是一种乡城的态度——它轻轻走来,带着整座城的温度与诗意。

作者:单鹏

来源: 中国新闻周刊

发表评论

醉苍生 Copyright © 2013-2024 醉苍生. All Rights Reserved.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