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景点排名文章正文

游客眼中的陈炉古镇——窑火瓷韵中的千年回响

景点排名 2025年09月25日 14:51 3 admin

周末同朋友驾车前往被誉为“东方古陶瓷活化石”的陈炉古镇。这座坐落于铜川市印台区的村落,承载着1400余年不曾中断的制瓷史,更是耀州窑原始手工制瓷技艺的传承地。





游客眼中的陈炉古镇——窑火瓷韵中的千年回响

一脚踏入古镇,仿佛误入了一座浸润着东方瓷魂的秘境。从远处眺望,陈炉古镇宛如微缩的布达拉宫,顺着陡峭山势层层叠叠向上铺展。窑洞工坊与民居依山而建,错落的屋舍像精心砌筑的城堡,红砖墙与青瓦顶在苍翠山影中起伏,勾勒出与布达拉宫神似的立体轮廓。


游客眼中的陈炉古镇——窑火瓷韵中的千年回响

游客眼中的陈炉古镇——窑火瓷韵中的千年回响

拾级而上时,脚下的瓷片路如同通往古老圣殿的阶梯,每一步都踩着岁月打磨的温润光泽。高处的窑场恰似宫殿的制高点,烟囱直插苍穹,白云在旁缭绕,恍惚间竟有布达拉宫隐于云端的缥缈感——同样依山而居,同样与天地相融,只是这里的“宫阙”中,流淌的不是经文梵音,而是千年未绝的窑火与瓷韵。

陈炉古镇的韵味,与别处古镇截然不同。这座依山而建的小镇静谧而古朴,没有繁华的商业街,更无琳琅满目的现代商品,取而代之的是层层叠叠的古窑址、错落有致的老窑洞,以及空气中若有似无的陶土清香。随处可见瓷片镶成的小径、陶罐砌就的院墙,勾勒出古镇独有的模样。当地流传着一句妇孺皆知的老话:“罐罐垒墙墙不倒,瓷片铺路冲不跑。”这话里既藏着陈炉人对陶瓷手艺的骄傲,也浸透着他们对传统文化的绵长深情。


游客眼中的陈炉古镇——窑火瓷韵中的千年回响

信步游走间,遇见好几家各具特色的手工陶坊。一家作坊里,老艺人正教一名几岁的小游客制陶,阳光透过木窗,在陶轮旁投下斑驳的光影。老艺人枯瘦的手指沾着陶泥的痕迹,轻轻握着孩子肉乎乎的小手,带动陶轮上那团柔软的泥坯慢慢升起。“你看这样压下去,能给妈妈做个花瓶;再这样按住,能给爸爸做个烟灰缸。那想给自己做个小碗,该怎么做呢?得这样……”

老人的声音带着瓷土般的沙哑,孩子的笑声却像刚出窑的白瓷碗,清亮得能映出光来。小游客掌心沾满泥点,眼神紧紧盯着渐渐成形的陶坯,老艺人便顺着她的心意,时而扶稳陶壁,时而调整转速。这双枯瘦的手,曾揉过无数陶土、捏过万千瓷坯,掌心的纹路里藏着耀州窑的密码;那双娇嫩的小手,才刚触到陶泥的柔软,指尖的温度里满是好奇与向往。

窑火未灭,薪火相传。在一老一小的手手相抵里,陶轮转着,时光仿佛也跟着转起来——老的故事顺着陶泥往下沉,新的念想跟着泥坯往上长,那团软乎乎的泥巴仿佛有了灵性,渐渐冒出圆鼓鼓的弧度,长出几分孩子气的憨态,也悄悄把千年的手艺,从布满老茧的掌心,传到了沾满泥点的指尖。


游客眼中的陈炉古镇——窑火瓷韵中的千年回响


游客眼中的陈炉古镇——窑火瓷韵中的千年回响

制陶后还流传着一句话:“入窑一色,出窑万彩。”这正是耀州窑的神奇之处。素坯入窑时,皆是青灰色的朴素模样,仿佛还带着陶土未褪的青涩;可当窑门开启,火光映亮匠人眼底的瞬间,原本单调的坯体上,竟晕染开深浅不一的青——有的如雨后山峦含黛,有的似春水泛着冰蓝,甚至偶尔会撞见一抹窑变的霞红,像把天边的流云锁进了瓷釉里。







游客眼中的陈炉古镇——窑火瓷韵中的千年回响

这变化里藏着窑火的脾气:火候的急缓、窑内的气氛,哪怕一丝细微的温差,都会让瓷釉生出截然不同的容颜。手艺人常说,烧窑就像跟老天爷讨巧,三分靠手艺,七分看缘分。那些从窑里捧出的瓷器,没有两件完全相同,每一道釉色的流转,都是时光与火焰共舞的痕迹,带着独一份的鲜活与灵气。

如今的陈炉古镇,窑火依旧不熄,却更添了几分生机。陶土的醇厚气息萦绕着游客的惊叹,老作坊的叮当声应和着直播的欢笑。这里的蜕变印证着:延续千年窑脉,注入时代新意,便是乡村振兴最动人的诗篇。

作者简介:王园,中文系毕业,陕煤蒲白铁路运输公司职工,热爱阅读与写作,喜欢将触角裸露在外面去感知生活。

(来源:华山文学)

责编:王薇

编辑:李晴

发表评论

醉苍生 Copyright © 2013-2024 醉苍生. All Rights Reserved.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