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景点排名文章正文

“昆明蓝”常年“在线” 成为春城亮眼名片

景点排名 2025年09月27日 00:56 3 cc

在金风送爽的时节,昆明滇池畔跃动着鲜活的色彩。骑行者穿行在108公里生态绿道上,抬眸是水洗般的湛蓝天空,远眺可见滇池翻卷着碎银般的粼粼波光,俨然一副秋光正好、人景共融的惬意图景。

昆明的天空,因常年呈现出纯粹的蓝调,被市民和游客亲切称为“昆明蓝”。近年来,“昆明蓝”的价值,正顺着生态链条不断延伸,带动着整座城市的生态、旅游、旅居全面升级,助推“春城”从“路过的中转站”变为了“专门的目的地”。

“昆明蓝”常年“在线” 成为春城亮眼名片

蓝天下的滇池宝丰湿地。人民网记者 虎遵会摄

在昆明,“昆明蓝”从不是转瞬即逝的惊喜:登西山远眺,整座城市被湛蓝包裹,滇池像一块宝石嵌在大地上;逛斗南花市,玫瑰在蓝天下更加娇艳。即便到了深冬,暖阳穿透碧空,路边仍有绿叶鲜花装点,让人常常忘了冬季的寂寥。

这份“抬头见蓝”的底气,藏在实打实的生态数据里。9月24日上午举行的云南省“高质量完成‘十四五’规划”系列主题新闻发布会·生态文明建设排头兵专场给出了亮眼答卷:昆明市2024年环境空气质量优良天数比率达99.73%,在全国省会城市和168个重点城市中排名第一。

“昆明蓝”的常年“在线”,离不开大自然的偏爱,更少不了日复一日的精心守护。

从地理上看,这座城市坐落在平均海拔1891米的滇池坝子上,三面青山环抱,南面紧依滇池,低纬度高原山地季风气候,给了它年平均15℃左右的“神仙气温”。

夏天,滇池像一台巨大的天然空调,调节着城市的温度、湿度,哪怕全国多数城市酷暑难耐,昆明的风里仍带着凉意;冬天,西伯利亚的冷空气长途跋涉来到云贵高原,却因重重山脉阻隔,在西南气流的作用下,由“冷锋”转变为“准静止锋”,地处“云贵准静止锋”西南侧的昆明,被单一暖气团“包裹”着,常能维持碧空如洗、阳光满溢的好天气。加之昆明森林覆盖率、主城区绿化覆盖率、人均公共绿地面积均处于较高水平,生态屏障作用显著,这为“昆明蓝”提供了有利条件。

“昆明蓝”的持久绽放,也离不开“绣花般”的精细治理。

2013年空气质量国家新标准实施后,昆明精准“把脉”空气质量污染痛点。据昆明市生态环境局相关工作人员介绍,当时昆明空气污染中扬尘污染占比超五成,建筑工地造成的扬尘污染又占大头。为此,昆明紧盯建筑工地,严格落实“三池一设备”“六个百分百”“八个必须”等扬尘防控措施。2021年,《昆明市大气污染防治条例》正式实施,将施工工地扬尘污染防治、挥发性有机物废气污染防治等写进条例里,并建立了跨区域、跨部门的联防联控工作机制,治理效率大大提升。

建筑工地扬尘问题得到遏制,新的挑战接踵而至。2020年的监测数据显示,昆明市臭氧浓度呈现上升趋势。昆明市生态环境局当年立即启动臭氧源研究分析项目,通过设立挥发性有机物监测站点并引入第三方力量,推动治理工作向精准防控转变。

过去一年,昆明持续打好蓝天保卫战,根据不同季节靶向治理,通过卫星遥感、走航监测数据,对污染物区域传输情况进行综合分析,实现了大气污染物的实时监控。

在多部门的协同守护下,“昆明蓝”的底色越来越纯。如今,“昆明蓝”已成为在昆明必打卡的“网红背景板”。“昆明蓝+蓝花楹”“昆明蓝+滇池绿”“昆明蓝+红嘴鸥”等“爆款组合”,更成了昆明亮眼的“生态名片”。

“昆明蓝”常年“在线” 成为春城亮眼名片

蓝天下的滇池星海半岛湿地。人民网记者 虎遵会摄

“蓝天+生态”不断促进昆明旅游从“观光打卡”迈向“深度体验”:滇池绿道上,游客骑行时可沉浸式感受“碧水映天青”;湿地公园的蓝天下,家长带着孩子观察水鸟、辨认植物,把游玩变成了“自然课堂”;金殿、西山景区里,“蓝天+森林”成了“康养法宝”,游客既能呼吸清新的空气,又能在蓝天映衬下享受森林徒步、露营、做瑜伽。

“昆明总是给人生机盎然的感觉,在昆明的蓝天下,好像长久以来裹在身上的紧绷感,被这抹纯粹的蓝轻轻揉开了。”来自哈尔滨李静已在昆明旅居2年,她的感慨道出了众多“气候敏感型”游客的心声。

冬季避寒、夏季避暑,昆明凭借“蓝天优势”填补了传统旅游淡季的空白,实现了旅游“全年无休”。来自昆明市文化和旅游局的统计数据显示,今年上半年,昆明市接待游客超过1.5亿人次,实现旅游花费超2093亿元,越来越多游客因“昆明蓝”选择在此停留。

这抹令人心动的“昆明蓝”,让春城的生态优势持续转化为发展优势。从抬头见蓝,到推窗见绿,这幅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画卷,还在持续书写着更动人的生态篇章。

王娴

发表评论

醉苍生 Copyright © 2013-2024 醉苍生. All Rights Reserved.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