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景点排名文章正文

图话刘集

景点排名 2025年10月03日 13:05 1 cc

关于家乡刘集的地理形态、人文传说及行政沿革,近几年我陆续发文介绍过,有人质疑有人点赞,更多的乡亲和网友希望能结合史料再讲具体一点。我亦有意为乡情文化传承尽一份绵薄之力,奈何刘集弹丸之地在典籍志牒中鲜留墨痕。数年来虽尽力搜集,然其蛛丝马迹寥寥无几。需知,历史不是随意打扮的小姑娘,要讲清令人信服的史实必须有遗物(遗址)与史籍相佐证。如夏朝历史在《史记》里虽有记载,却鲜见遗迹。史学界对夏朝是否存在一直争论不休。

因此,我把从史料中搜集到从清朝至新中国成立后与刘集相关的地图呈现出来并加以说明,力求家乡历史正本清源不致谬种流传。

图话刘集

△图①·高德地图上的刘集

为阅读方便,我从以下几个方面叙述。

一、刘集的地理形制是如何形成的?

毫无疑问,刘集的地理形态是黄河改道一手造成的。

都说黄河之水天上来,黄河是中国第二大河,发源于青海省巴颜喀拉山脉,自西向东分别流经9个省区,全长约5464千米。他一路长途奔波历经九曲十八弯,可谓弯弯相连。在上游有著名的玛多湾、乾坤湾、清水湾、盘龙湾、老牛湾,这些湾或因山岳阻碍、或因沙丘隔挡、或因峁塬拦截而成。

图话刘集

△ 九曲十八弯的黄河之路

当他流进一望无际的黄淮平原后仍改不了反复无常的转弯毛病而不断改道。历史上黄河在下游改道后留下较著名的故道有禹河故道、西汉故道、东汉故道、北宋故道、南宋故道、明清故道等。为什么黄河在这里频繁改道呢?因为他从黄土高原携带大量泥沙来到黄淮平原后因地势平坦水流变缓,泥沙开始大量沉积使河道升高,久而久之,黄河在这里形成悬河每遭大汛必决堤溃坝改道。

黄河在新中国成立之前素有“三年两决堤,五年一改道”之说,有史料统计自公元前602年至1938年,黄河决口约1590多次,其中大的改道26 次,这些决堤既有天灾更有人祸。现在河道是抗日战争胜利后,国民政府于1946年成立“黄河花园口堵口复堤工程局”的杰作。当时国共两党为南入海口(江苏滨海)北入海口(山东垦利)争执不休,黄河以南属国统区,黄河以北属解放区,时国民党执政,他们不愿黄河在自己的地盘再惹麻烦。从1947年始,黄河在山东入海口终于固定下来,这也是目前为止最后一次改道北流。

黄河每一次改道不仅改变了当地的地理生态环境,也给当地人民生活带来深重灾难,使许多家庭妻离子散,灾民不得不背井离乡逃荒。黄河改道造成的苦难故事太多了,几天几夜也讲不完。

话题说远了,再回来说一说黄河与刘集的恩恩怨怨。刘集地处平原,黄河为什么会在这个地方形成一个“Ω”型葫芦状河弯呢?是天然形成的?还是人为造成的?从史料中查证是人为造成的。这个人叫潘季驯,他从明嘉靖四十四年(1565年)开始,奉旨四次治理黄河。他的治河措施具体为“筑堤防溢,建坝减水,以堤束水,以水攻沙”等系列措施,而且取得了显著成效。那时候他在黄河沿岸带领官兵民伕“修堤筑坝堵决口,扒河疏淤引水流。”劳苦功高堪比大禹治水。现在故黄河沿岸叫某“营”、“堡”的村子都是当年打堰防洪民伕驻地留下的遗址。

那时黄河是从今天的刘集北边经今马山村后向东北经仲山湖(双孤堆北)在原下邳城南东流。(见下图中蓝箭头所示)此流向对下邳城是一大隐患,为保护古城防止水患,潘季驯主持修建花山坝(今清水畔水库西坡大坝西侧),人为迫使黄河改道,黄河无奈南返。从那时起才初步形成刘集“Ω”型河套雏形。不过事与愿违,下邳城最终还是毁在这条大坝手里。

在清康熙1686年7月25日晚,郯城发生大地震,震级为8.5级,波及下邳房倒屋塌。二十五天后,8月19日(农历七月十二日),黄河在花山坝管涌决堤殃及下邳城,千年古城从此毁于黄水。

后来乾隆下江南路过这里看到灾后情景题诗感叹云:

艾阳迁建圣恩留

患自羊山初改流

一片白波浮故垒

土人犹道故邳州。

这位自诩“千古一帝,盛世明君”的皇帝诗文虽不咋地,却也写出了黄河决堤给下邳百姓造成劫难的真实情况。后人重修花山坝,堵口合龙后河水向南复归故道,也在古邳留下了“象过河,龟崴窝”的传说。从那时黄河绕刘集转流的态势始固定至今。

图话刘集

△图②·光绪12年睢宁县域地理图·局部

形成刘集这种“Ω”地理状况的原因在史料里也是众说纷纭,甚至自相矛盾,皆因黄河在这里决堤改道太频繁。史籍中还有一种说法,黄河原来是自西直接从宋湾向朱湾沿房湾东流的(见上图中红箭头所示)。那时刘集之地是南临黄河,北依青山的良田沃野,在舆地术家心目中属典型的“前有照,后有靠”有龙脉气象的风水宝地。不过黄河从西向东畅通无阻一泻千里直来直往其实是一大隐患。在汛期河水流速加大对两岸冲刷力更大,所以前人治河修堤时故意将河道裁直改弯(堰内加筑腰堰)。今睢宁境内从双沟到魏集六十九点五公里河道两侧叫某湾的村子有七八个,这种治河法与现在修高速路隧道时故意修弯,其目的是降低风速对车辆影响属同一原理。刘集的地理形态也因此逐步形成。

图话刘集

△从前的黄河古堰(选自网络)


图话刘集

△即将消失的古堰(选自网络图)

再具体说一说刘集的地形土壤结构特点,由于黄河在这里转了一圈,水流速度放缓,大量泥沙沉积下来,故这里要比附近村庄地势高很多,如果站在朱湾埝、王塘埝上往下看就明白了,虽经百年的风雨冲刷,落差仍在10多米以上。而河水流淌速度不同,泥沙沉降亦不同,刘集东边土壤以粘淤土为主而西边以轻沙土为主,部分地块为重壤土(俗称淤泥)。由黄河泥沙沉积构成的土层蓄水能力差而渗透能力强,特别是表层粉沙土风易吹动、水易冲刷,旱涝盐碱灾害重,不适宜农作物生长。

以前老人常讲,解放前刘集非旱即涝。盐碱遍地,土地瘠薄。芦苇荡遮天蔽日,茅草滩一望无际,春秋风沙肆虐沙雾弥漫,村民基本的温饱生活都难以为继。

解放后党和政府带领人民多措并举治沙压碱降渍开荒对土地治理取得显著效果,1984年故黄河中泓人工疏浚工程(俗称扒河)。特别是新世纪初故黄河河道二次清淤治理,及故河观光带建设和沿河桥涵闸配套工程建设,这些设施不仅提高了土地利用率和产出率,更增加了农民收入美化了环境。刘集今昔对比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随着科技兴农的助力,我们有理由相信刘集明天会更好。

图话刘集

△图③·在刘集果园场的知青劳动归来

介绍完了刘集村地貌物候形成与特点,再依地图说一说刘集村名的衍变史。

二、刘集村名由来

为什么要把这个问题单独提出来讲呢?因为在我查找资料时,有一部名为《睢宁县乡村地名文化人物志》的巨著,其中在介绍刘集村的时候有这么一句话,“刘集村名由来是明末清初因刘氏财主建集市而得名”。明末清初纪年太笼统,如果用公元纪年法,那是哪一年呢?不妨在这里换算一下。史书记载,明朝灭亡于崇祯十七年,也是清顺治元年,即公元1644年。如果按这种说法,那刘集村名的历史就有380多年了,可谓历史悠久,人文厚重,果真这样吗?

图话刘集

△图④·地图上清晰可见葫芦湾、刘集(刘店)具体位置

刘集原名“葫芦湾”是因河套内地形似葫芦而得名。葫芦,谐音“福禄”,可能是先民对家乡的美好期盼吧!《睢宁县志》上有一幅清朝光绪年间地图,上面清楚标明今天的刘集原名葫芦湾(壶芦湾),而图上标的刘集却在今天的刘店村位置。不知道后来葫芦湾人是用什么方法把原刘集改称刘店,而让自己后来变成了刘集的。我百度了一下,历史上这两个地方皆未出现过声名显赫的人物,或轰轰烈烈的事件和可载史册的故事。否则,两地准会因刘集村名正统权的归属闹得不可开交。例如闻名全国的“杏花村”之争,引得专家们纷纷引经据典,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直到现在也让人莫衷一是。还有一点,“集”变“店”并不是地名一字之改那么简单,实际是地位和档次的下降,过去村名地名特别注重文化内含。《说文解字》亦说集寨村庄屯堡疃圩店等字有内在的广义和狭义,用在村名上是有很大区别的,不是随便用的,也就是什么样的规模用什么样的字,实至名归。不像现在,卖烟酒卫生纸的小摊子也能叫商场、超市、购物中心。


图话刘集

△图⑤·简体字版光绪年睢宁县地图


图话刘集

△图⑥·放大版光绪年睢宁县地图(局部)

厘清了葫芦湾、刘集、刘店原名位置后,再来进行光绪纪年与公元纪年换算。光绪,是清朝皇帝爱新觉罗·载湉年号,清光绪元年即公元1875年,光绪帝在位时间从1875年到1908年,共在位34年。他在位时于光绪十二年(1886年)画的地图足以证明那时候的刘集村仍叫葫芦湾是不容置疑的事实(见上图)。

那么葫芦湾改称刘集是什么时候呢?史书指出,封建皇权时代是不许地方随便启集市筑圩寨的。(主要防一方自立,聚众谋反,并不是完全禁止。)直到清朝灭亡民国成立后,各地集市才如雨后春笋般兴起。远的不说,当时葫芦湾四周的新安、油坊、石碑、宋湾、大行都曾兴建过集市。民国元年是1912年也就是说刘集建集大概率在这个时间段之后。

史料也印证了这个推论,在民国二十六年(1937年)编制的《睢宁县志》地图上,原葫芦湾位置正式标上刘集(见下图黄色箭头处)。这也是官方第一次将今刘集村名载入史册。

图话刘集

△图⑦·民国26年睢宁县地图


图话刘集

△图⑧·最早标有刘集地名图放大版(局部)

顺便介绍一下,刘集历史上隶属杂乱,特别是清末至建国初期,政权更迭变换似走马灯频繁。地方县署有睢宁县、邳县、铜山县、睢邳县和邳睢铜县,又曾属修文乡、招义乡、河北市、七区、铁牛乡、刘店乡、新安乡、张圩乡及姚集乡管辖,直到1958年后才属独立建场的国营刘集果园场领导。


图话刘集

△图⑨·民国36年地图上刘集被分治


图话刘集

△图⑩·解放后睢宁县新版地图上无刘集村名


图话刘集

△图11· 1985年前睢宁县地图上的刘集果园场


图话刘集

△图12 现在地图上的刘集村

三、谁是刘集的土著先民

对于这个问题,刘集人一直争论不休,几大姓氏纷纷说自己是原著居民,最先占据葫芦湾这块风水宝地,他们的理由也非常充分,归纳起来大致有下列几点。

1,马家半弯路半湖;

2,刘氏先住建刘集;

3,老梨树后居孙姓。

此外还有胡姓原住说。

需要强调一点,在清咸丰六年(1855年)黄河从河南铜瓦厢改道山东前,刘集之地由于受黄河水的制约是不宜居住和从事大规模生产活动的(在1974年建大桥前刘集人外出均靠坐船或趟水)。黄河改道北去后才陆续有人来此定居,如今刘集二十五个姓氏尽管来自四面八方都曾为刘集的建设和发展作出过自己的贡献,后世子孙当以铭记于心。

对于谁先谁后,我在历史资料中没有找出事实依据,不能妄下结论。更不能道听途说,以讹传讹,故在这一问题上不过多着笔,请将来刘集的有识之士能拿出令人信服的证据加以确定。

听说可以用基因溯源和大数据分析或软件-23魔方及Deep seek联网搜索能追根求源,可惜这些高科技我还不会使用,谁有这方面能力请借助现代化手段帮助分析一下吧!

图话刘集

果园晚照

四、结语

引经据典写了几千字,其实用二句话就可以概括:刘集故黄河环绕的地形是人为造成的,刘集村名是民国后逐步传开的,只有百余年历史。

“黄河清有日,白发黑无缘。”何需庸人自扰?社会在发展,人类在进步,“芳林新叶催陈叶,流水前波让后波。”这是事物发展的客观规律,它不以人的意志而改变。昔日浊浪滔天,汹涌澎湃的黄河已无影无踪,留下的废河故道经治理不断发生日新月异的变化。当你漫步故黄河岸边的观光路上欣赏碧波荡漾的河水;放眼鸟语花香的果园绿洲,一边会感受岁月静好的生活,一边会感慨人类改天换地的坚强意志。

图话刘集

△图13· 刘集新貌

“喜看稻菽千重浪,遍地英雄下夕烟。”黄河虽已远走他乡,留下的故道仍继续哺育一代代刘集儿女。憧憬美好的未来,衷心祝福祖国繁荣昌盛,祝愿家乡刘集物阜年丰,人人幸福。

(文中个别图片选自网络,侵权即删。感谢提供材料的文友。)

发表评论

醉苍生 Copyright © 2013-2024 醉苍生. All Rights Reserved.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