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景点排名文章正文

被名字耽误的千年美景!宋代诗人鸣不平:神女峰前梦,丫头岩下憾

景点排名 2025年10月03日 14:50 1 cc

王洋(1087年-1154年),字符渤,山东山阳人,后徙居信州玉山(今属江西)。他约生于宋哲宗元祐二年,卒于高宗绍兴二十四年,年六十八岁。

他生活在两宋交替的动荡时期,社会政治环境复杂,其仕途也受到一定影响。在南宋初期,政治局势变幻,官员们面临着诸多挑战和抉择,王洋在这样的大环境下,官职有所变动,人生经历也颇为起伏。

王洋的诗歌题材广泛,涵盖了日常生活、自然景观、历史感慨等诸多方面。其诗风清新自然、质朴平易,以简洁的语言描绘生动的画面,表达真挚的情感。他善于从平凡的事物中发现诗意,用细腻的笔触将生活中的点滴感悟记录下来,使诗歌具有浓厚的生活气息。著有《东牟集》三十卷传世。

被名字耽误的千年美景!宋代诗人鸣不平:神女峰前梦,丫头岩下憾

四面山田中独出二并峰正如假山 宋 · 王洋

黛色因依四面同,田间独并碧玲珑。

两家茅舍依山住,不在诗中在画中。

首句"黛色因依四面同"以大笔晕染背景,连绵的青黛色山峦如墨色浸染,将读者的视线从广袤天地缓缓收束。"因依"二字暗藏群山环抱之势,"四面同"更强化了视野中均匀铺展的青绿色调,为即将出现的特写镜头铺设了和谐的底色。

次句笔锋陡转,聚焦"田间独并碧玲珑"的奇妙景致。在平旷的田野间,两座并立的山峰如双笋破土,其"碧玲珑"的质感既写出山石的通透秀润,又以玉器般的温润光泽赋予自然物象人文意趣。"独并"二字尤为精妙,既点明双峰相依的独特形态,又在漫山遍野的绿色中凸显这对"峰中双璧"的卓然风姿。

后两句"两家茅舍依山住,不在诗中在画中"由景及人,将诗意推向高潮。诗人不写山居生活的清苦,反而以"不在诗中在画中"的顿悟式感慨作结——这依山傍水的茅舍,这浑然天成的峰峦,既超越了文人刻意经营的诗境,又比画工笔下的景致更富生机。这种"画高于诗"的评价,实则是对自然造化最朴素的礼赞。

全诗通过由远及近、由景到人的视角转换,在简淡语言中完成从宏观山水到微观情趣的审美跨越,最终在"诗画合一"的意境里,让读者领略到中国文人"不下堂筵,坐穷泉壑"的精神追求。

被名字耽误的千年美景!宋代诗人鸣不平:神女峰前梦,丫头岩下憾

金山 宋 · 王洋

突兀波心倚翠空,他年金碧照鱼龙。

火烧水转休惆怅,且看中流树荫浓。

首句"突兀波心倚翠空"以劲健笔力勾勒金山巍然耸峙的雄姿,"突兀"二字凸显山体拔地而起的力度感,"波心"与"翠空"的垂直空间对照,将金山定格为天地枢纽般的存在。这座"倚"立水天的山峰,既是地理坐标,更是精神坐标,在动荡的水波与恒定的苍穹间建立起微妙的平衡。

次句"他年金碧照鱼龙"笔锋陡转,引入时间维度。"金碧"暗指金山寺的辉煌佛光,诗人想象未来某日,这璀璨的宗教建筑仍将倒映水中,与游鱼潜龙共沐佛光。但"他年"的不确定时态与"照"的永恒姿态形成张力,暗示着人间盛景终将随波流转的宿命,鱼龙作为水族象征,更添几分物是人非的苍茫感。

后两句"火烧水转休惆怅,且看中流树荫浓"陡然转入豁达之境。"火烧水转"浓缩了自然界的沧桑巨变(或暗喻战火人祸),诗人却以"休惆怅"的劝诫截断愁绪。结句"中流树荫浓"将视角拉回当下——看那江心蓬勃的绿荫,正是生命力的鲜活证明。这里的"树荫"既是实景,更是禅意的具象化:在永恒流动的时空中,唯有把握眼前的葱茏,方能超越对变迁的执念。

被名字耽误的千年美景!宋代诗人鸣不平:神女峰前梦,丫头岩下憾

登岩顶谒靖应祠 宋 · 王洋

独寻空翠到仙家,夹路香传数里花。

欲快平生无碍眼,烟霞顶上看烟霞。

首句“独寻空翠到仙家”,一个“独”字,尽显诗人独自探寻的孤寂与执着。“空翠”二字,不仅描绘出沿途青葱翠绿的山林景色,更营造出一种空灵、清幽的氛围,仿佛这翠色并非寻常之色,而是带着几分仙气。“到仙家”则直接点明了此行的目的地——靖应祠,暗示这里是一处超凡脱俗的仙家之地,引发读者对祠中景象的好奇。

次句“夹路香传数里花”,进一步渲染了途中的美妙。“夹路”说明花香弥漫在登山的道路两旁,“香传数里”极言花香之浓郁、传播之远,给人以强烈的嗅觉冲击。“花”则增添了画面的色彩与生机,让读者仿佛能看到一路上繁花似锦的景象。这馥郁的花香,不仅愉悦了诗人的嗅觉,更烘托出一种神圣、美好的氛围,使诗人的寻仙之路更具吸引力。

后两句“欲快平生无碍眼,烟霞顶上看烟霞”则是全诗的精华所在。“欲快平生无碍眼”直白地表达了诗人的心愿,他希望能在这次攀登中,让眼睛得到一次畅快的享受,将世间美景尽收眼底,摆脱一切束缚与阻碍。“烟霞顶上看烟霞”则将诗人的视角引向了山顶的烟霞。这里的“烟霞”既是山顶真实的自然景观,云雾缭绕、如梦如幻;又具有象征意义,代表着一种超脱尘世、空灵澄澈的境界。诗人站在山顶,置身于烟霞之中观赏烟霞,仿佛与这自然的奇幻景观融为一体,达到了一种物我两忘的境界。

被名字耽误的千年美景!宋代诗人鸣不平:神女峰前梦,丫头岩下憾

弋阳道中题丫头岩 宋 · 王洋

昭君村里千年恨,神女峰前一梦成。

不谓此州无美艳,只嫌名字太粗生。

首句"昭君村里千年恨"借王昭君故里的历史记忆开篇,"千年恨"三字浓缩了昭君出塞这一经典悲剧的文化重量,暗示地名与历史记忆之间深刻的关联。诗人行经之处,自然联想到这片土地上曾经发生过的动人故事,为全诗奠定了深沉的历史文化基调。

次句"神女峰前一梦成"转向巫山神女的美丽传说,"一梦成"既指神女峰这一地名的诗意由来,又暗喻美好传说在人们心中的永恒流传。诗人将弋阳的"丫头岩"与这些著名人文景观并置,通过类比手法为后文的转折埋下伏笔。两个地名都承载着丰富的文化想象,却有着截然不同的审美意蕴。

后两句"不谓此州无美艳,只嫌名字太粗生"是全诗的转折与升华。诗人以看似随意的口吻道出:并非此地缺乏美丽的风景或人物("无美艳"),实在是因为"丫头"这个称谓太过俚俗("太粗生")。"不谓""只嫌"的转折句式,既表达了诗人的意外发现,又暗含对世俗命名方式的善意批评。诗人敏锐地察觉到,一个粗鄙的地名可能遮蔽了自然与人文的本真之美,这种对语言审美性的关注,体现了宋代文人特有的文化敏感。

#诗词##原创诗歌##唐诗宋词##原创诗词##头条创作挑战赛##七绝#

发表评论

醉苍生 Copyright © 2013-2024 醉苍生. All Rights Reserved.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