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景点排名文章正文

从“旅游目的地”到“生活栖息地”包容昆明让旅居者扎根

景点排名 2025年10月03日 14:52 1 admin

昆明的烟火气里,藏着不同旅居者的生活图景。

从“旅游目的地”到“生活栖息地”包容昆明让旅居者扎根

从银发族的康养小院,到年轻人的数字工位,再到非遗创业者的工坊,这些群体以“旅居”为纽带,在这座城市找到了属于自己的“扎根方式”。他们的故事,恰似多棱镜的不同切面,折射出昆明从“旅游目的地”到“生活栖息地”的进阶密码,也让“有一种叫云南的生活”有了更鲜活的注脚。

核桃小院里的“归园田居”

72岁的张百胜提着竹篮,在核桃小院的菜园里摘了两根新鲜黄瓜,准备给上海来的老朋友做凉拌黄瓜。“双节”期间,小院里住满了客人,有他的老同事,也有慕名而来的港澳同胞,每天清晨都能听见院子里传来的谈笑声。

“前两批港澳客人走的时候,特意打包了好几斤三七和天麻,说在这儿住了一周,连睡眠都变好了。”张百胜擦了擦额角的汗,笑着指向院子里的核桃树说,“之所以叫核桃小院,就是因为这棵核桃树,客人们都爱围着它拍照,说像画里的院子。”

一年前,这名退休的宝钢职工沿着滇池走了十几个村子,最终在百草村停了下来。“这里的白族老乡见面都会笑着打招呼。隔壁是庙宇,屋后是青山,每天晨钟暮鼓,心里一下子就静了。”他租下村民的房子,成了小院的“二房东”,也成了百草村的“新村民”。

如今的核桃小院,4间房、14个床位,每间都能望见滇池或花园。雇的本地阿姨做的土菜、野菜,成了客人最惦记的美味。张百胜每天的生活简单又充实,晨起侍弄菜园,里面种着萝卜、黄瓜;午后在茶台泡壶滇红,和客人聊聊天;傍晚跟着村民去山间散步,看夕阳落在山尖。“在上海的时候,总觉得浑身发紧,现在血压稳了,气色也好多了,这就是最好的‘康养’。”张百胜说。

“双节”期间,张百胜没在网上挂过房源,全靠亲友口口相传,小院却天天客满。“我不指望赚钱,就想让老朋友、老同事都来这儿歇歇脚,也让村里多些生气。”他指着厨房门口的菜篮,“这是隔壁王婶送的南瓜,说我这儿客人多,让添个菜。你看,在这儿住久了,早就不是‘旅居’,是真把这儿当家了。”

百草村里的“移动办公室”

从核桃小院往村里走10分钟,一栋爬满青藤的老房子里,32岁的李然正对着电脑敲代码,屏幕旁的薄荷茶冒着热气,窗外传来村民赶鸭子的吆喝声。“刚把项目代码提交了,比预期提前了3天,这效率在城里可不敢想。”他摘下耳机说。

作为一名自由程序员,李然已经在昆明旅居了3个月,从大理到丽江,最终选择在百草村落脚。“这里离市区不远,网速够用,开车半小时就能到,房租还不到城里的一半,完美适配‘数字游民’的需求。”他笑着说。如今,他已经在村里租了长期住处,“昆明的包容性太好了,不管你是来旅居的,还是来工作的,都能找到自己的位置。”李然望着窗外的远山,眼里满是期待。

手作工坊里的“新潮土货”

沿着滇池西岸的公路一路向南,西山区杨林港村的白族民居错落有致,35岁的董芊汝正坐在自家小院的竹椅上,用银线给刚烘干的牛肝菌标本勾勒轮廓。她举起作品对着阳光端详,竹篮里摆满了扎染布艺包裹的菌菇摆件、印着白族甲马纹样的蘑菇冰箱贴,每一件都透着自然与匠心的融合。

3年前,迁居昆明的董芊汝是个全职妈妈。“起初只想摆地摊赚点零花钱,把老家带来的菌子做成标本饰品,没想到一发不可收拾。”她笑着回忆,一次在社交平台分享手作过程,意外收获上千点赞,有人特意留言:“能不能定做带民族纹样的”,这让她突然意识到云南的菌子和非遗技艺能碰撞出火花。

2024年,董芊汝创立“滇彩雅物集”品牌,正式走上创业路。她把白族甲马的吉祥纹样绣在菌菇标本边框,用扎染布料包裹菌菇摆件的底座,甚至将经过固色防腐处理的新鲜菌子直接做成耳环吊坠。“灵感都来自杨林港村的日常,出门能看见阿婆织扎染,上山能采到野生菌,这些都是最宝贵的素材。”谈及未来,董芊汝眼里满是憧憬:“打算把院子扩建成更大的体验工坊,再开发菌子香包、扎染桌布这些新品。”她坦言,昆明的包容让“旅居创业者”找到了扎根的土壤。

从张百胜的核桃小院,到李然的“移动办公室”,再到董芊汝的菌菇手作工坊,昆明的“旅居+”生态正让不同年龄、不同身份的人找到“扎根”的理由。对于银发族,这里是“归园田居”的康养地;对于年轻人这里有“工作自由”的包容;对于创业者,这里是“文化扎根”的土壤。这座城市正用“全龄友好”的包容,把“短期停留”变成“长期栖居”,把“候鸟式迁徙”变成“扎根式生活”。正如张百胜所说:“‘有一种叫云南的生活’不是一句口号,是你来了就不想走的安心。”这份安心,是昆明送给每一位旅居者的礼物,也是这座城市从“旅游目的地”到“生活栖息地”的核心密码。(昆明日报 记者王曼君)

发表评论

醉苍生 Copyright © 2013-2024 醉苍生. All Rights Reserved.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