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2日,游客在石家庄市井陉县南横口村逛古村度假日。记者 张晓峰 摄进入国庆假期,地处太行山腹地的井陉县迎来大量游客。10月2日,记者驱车沿太行天路...
2025-10-03 0
金风送爽,古树森然的北京市劳动人民文化宫里丹桂飘香。9月29日,在沁人心脾的桂花香气中,《文化宫人文化传承培训》拉开帷幕。作为老一辈“文化宫人”,中国著名新闻漫画家、101岁高龄的李滨声老人重回故地,讲述了他当年在文化宫的工作经历和见闻。
新中国成立后,北京成立了市总工会。当时市总工会有两个大部:劳动部和文教部。1950年,政务院会议决定将太庙改为“北京市劳动人民文化宫”,划归北京市总工会,并于当年5月1日向北京市民开放。
1951年,李滨声调入北京市总工会文教部,负责《北京工人》杂志的美术设计。因为工作安排,他来文化宫上班,与这里结下了极深的缘分。
上世纪五十年代初,为了提高广大工人的文化素质,文化宫因地制宜,建起了齐全的文化培训设施,并开设了内容丰富的文化课程。李滨声回忆,当时在五色琉璃门(即太庙大殿前的琉璃门)前建起了图书馆;大殿的西面建起了篮球场,球场上有两个架子,每到周六日,就在架子上拉起幕布放电影,遇雨则停,后来在文化宫东北角改建了电影院;文化宫的西南角建起了露天剧场,取名为劳动剧场。
除了这些文化设施,二殿的西配殿还被辟为展厅,展览先进工作者的事迹;二殿的东配殿,有北京市职工业余艺术学校、北京市人民美术工作室以及北京市文艺处等多个文化单位。由此,文化宫里的培训涵盖了文学、戏剧、音乐、美术、舞蹈、曲艺等多种文化形式,真正成为劳动人民学习文化的宝地。
以上举措很快取得了成绩。上世纪五十年初,文化宫涌现出了多位诗人,其中以李学鳌、温承训两人为代表,他们都是541工厂的工人。李滨声说:“文化宫真正实现了让工人有文化的目标。”
在曲艺方面,文化宫同样收获颇丰,先后培养出马季、李文华等相声名家。
李滨声说,马季当时是王府井新华书店的一位职工,业余说相声,还自己编段子,将工人生活融入相声中。在文化宫组织的“北京市职工业余文艺汇演”中,马季的相声《来二两》曾获得过一等奖。后来,经文化宫的引荐,侯宝林将马季收为徒弟,马季的拜师仪式就是在文化宫里举行。
有意思的是,马季原名马树槐,有段时间北京恰好在放映名为《牧鹅少年马季》的电影,于是侯宝林便为他起了一个艺名:“马季”。不久,马季这个名字响遍中国。
李文华是第二机床厂的一名工人,同样得益于文化宫的培养,后被专业团体吸收为正式演员,继而成为曲艺界的名家。
李滨声说,除了文化培训,文化宫还常为工人谋福利,其中文化宫为工人做出的最大贡献,就是在市总工会领导的努力下,请梅兰芳来到文化宫的劳动剧场,为广大工人演出了经典曲目:《霸王别姬》。
李滨声还讲述了一件非常有意思的往事。当时,工人们喜欢跳交谊舞。1950年,文化宫每周六在大殿的西配殿举办舞会,每次只有60个名额。因为有文工团的专业舞蹈演员教工人跳舞,很快一票难求。后来为了满足更多工人的需求,便改到了大殿里举办舞会。
1951年冬,为了保护古建筑,舞会改到文化宫门前的御河桥一带。露天的舞会吸引了周边大量的群众参加,因为离天安门广场比较近,大家就取了一个名字:“广场舞”。这也是如今流行的“广场舞”一词的由来。
1952年,“亚洲及太平洋区域和平会议”在北京召开。为了迎接此次盛会,市总工会在文化宫五色琉璃门前建起一座和平鸽雕塑,该雕塑高九尺多,以毕加索的和平鸽为原型。这座雕塑在当时引起轰动,新华社报道称这是北京的第一座城市雕塑。
百岁老人李滨声以他自己的亲身经历,见证了文化宫的变迁,更见证了新中国文化事业的蓬勃发展。他在文化宫的这段记忆,也为人们回忆过往提供了鲜活的细节。
来源:北京日报客户端
记者:姜宝君
相关文章
10月2日,游客在石家庄市井陉县南横口村逛古村度假日。记者 张晓峰 摄进入国庆假期,地处太行山腹地的井陉县迎来大量游客。10月2日,记者驱车沿太行天路...
2025-10-03 0
中医药文化体验馆外观10月1日,千年城厢古城全面开放。同日,位于城厢西街的青白江区中医医院中医药文化体验馆——“有無”同步开馆。中药材展示区作为全区首...
2025-10-03 0
来源:【长沙晚报网】市民在长沙园林生态园拍照打卡,快乐过节。长沙晚报掌上长沙10月2日讯(全媒体记者 贺文兵 摄影报道)今日下午,市民在长沙园林生态园...
2025-10-03 0
10月2日,在云南省登山户外运动协会的指导下,由云南途途行户外运动有限公司主办的2025“滇峰战象”小勇士越野障碍挑战赛,在昆明华侨城阳宗海滨水湿地公...
2025-10-03 0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