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景点排名文章正文

山东一景区NPC带着数百游客“攻打县城”,游客:特意买了三把道具步枪,体验感满满

景点排名 2025年10月06日 18:56 1 cc

2025 年 10 月 1 日,山东红嫂家乡旅游区的古村落里响起震天呐喊。“冲啊!” 城墙顶端火光骤然闪现,轰鸣声中,黄铜军号的激昂旋律刺破硝烟,数百名游客在 “战士” 演员的带领下,弯腰越过土制战壕,向着城门奋力冲锋。这并非影视剧组的拍摄现场,而是景区爆款沉浸式体验节目《重走支前路》的真实演出画面,这种让历史 “活起来” 的呈现方式,让国庆期间的景区迎来客流高峰。

一、演出现场:三步一景的烽火沉浸式体验

10 月 1 日上午 10 点 50 分,距离演出开始还有十分钟,旅游区的百年操场已聚起熙攘人群。穿着靛蓝粗布对襟褂、扎着灰布头巾的 “村民” 演员们来回走动,将印有 “军粮”“手榴弹” 字样的木箱分发给游客。一位皮肤黝黑的 “村长” 模样演员站在土台中央,用带着沂蒙口音的普通话喊道:“淮海战役打响了,前线的子弟兵缺粮少弹,咱们今天就当回支前民工,把物资送上去!”

上午 11 时整,《沂蒙颂》的悠扬旋律准时从景区广播中传出。伴随着 “人人那个都说哎沂蒙山好” 的歌声,“村民” 演员带领数百名游客正式出发。队伍沿着青石板铺就的古村街道前行,脚下的路面崎岖不平,正是当年沂蒙群众支前走过的老路。游客们有的双手抱着木箱,有的用木棍挑起粮袋,行进间能清晰感受到重物压在肩头的沉坠感。

行至中途,刺耳的 “空袭警报” 突然响起,前方演员立刻挥手示意 “隐蔽”。游客们纷纷跟着蹲下身,躲在墙角或碾盘后方,看着头顶 “敌机” 模型呼啸而过,地面扬起的尘土混着人造烟雾扑面而来。这种突如其来的紧张感,让队伍里的小学生们瞬间屏住呼吸,紧紧攥住了手中的道具。这是演出的第二阶段,专门模拟战时防空的惊险场景。

山东一景区NPC带着数百游客“攻打县城”,游客:特意买了三把道具步枪,体验感满满

当队伍抵达 “战场” 前沿,气氛愈发凝重。城下的战壕里,“战士” 演员们早已匍匐在地,手中的道具步枪直指城墙方向,脸上涂着模拟硝烟的油彩,眼神专注而坚定。就在此时,城墙顶端突然闪现数道火光,“轰隆” 的爆炸声接连响起,黑色的烟雾顺着城墙缓缓蔓延。总攻信号正式发出。

一名 “战士” 猛地从战壕中跃起,手中的军号凑到嘴边,高亢急促的冲锋号声瞬间响彻全场。十多位演员紧接着应声跃起,挥舞着手臂高喊冲锋口号。游客们仿佛受到本能驱使,立刻跟上队伍,有的人不自觉地呼喊着 “冲啊”,沿着演员开辟的路线冲向城墙。土制的城门前,大家合力推动木门,不多时,沉重的城门便在欢呼声中被彻底推开 ——“胜利了!”

整个演出过程中,声光电特效与演员的真情演绎完美融合。火光闪现时能感受到空气的轻微震动,爆炸声的音量经过精准调控,既保留了震撼效果又不会让人不适。演员们的台词朴实有力,“守住城门就是守住家乡”“多送一袋粮就多一分胜算”,每一句都带着穿透人心的力量。

二、游客反馈:从参与到共情的情感共鸣

演出结束后,来自青岛的游客张先生正忙着擦拭额头的汗珠,他和家人手中还握着三把特意购买的道具步枪。“本来只是想来景区逛逛,没想到体验感这么强。” 他举起道具步枪向记者展示,枪身是轻质木材制成,刷着深褐色油漆,造型逼真却不笨重,“抱着物资走那段路时,真真切切感受到当年支前群众的不容易。”

在人群中,几十名小学生正围着 “战士” 演员提问。他们是游学机构组织前来的,脸上还带着未褪尽的兴奋。一名扎马尾辫的小女孩说,刚才冲锋的时候,她紧紧跟着前面的 “战士” 叔叔,虽然知道是表演,但听到号角声还是忍不住心跳加速。带队的游学老师表示,这种沉浸式体验比课堂讲解更有感染力,孩子们能直观理解什么是 “军民同心”。

山东一景区NPC带着数百游客“攻打县城”,游客:特意买了三把道具步枪,体验感满满

景区讲解员在接受采访时透露,《重走支前路》自推出以来始终热度不减。即便是非节假日,每天也会接待多批游学团体,最多的时候一天要连演三场。“很多学校和单位都特意组团来体验,大家都说这种方式能让人真正走进历史。” 讲解员指向不远处的展板,上面贴满了游客的留言,“震撼”“感动”“意义非凡” 等词汇随处可见。

社交平台上,关于节目体验的分享同样刷屏。有网友发布了自己参与冲锋的视频,画面中能看到游客们满脸通红地冲向城门,配文写道:“军号一响,真的会有血脉觉醒的感觉。” 还有人详细记录了演出的每个环节,特别提到演员们的专业表现:“隐蔽环节时,有个小演员差点摔倒,旁边的‘村民’演员立刻扶住他,还顺势说‘小心点,咱们的粮食不能洒’,细节太到位了。”

不少游客在体验后都提到了 “共情” 二字。一位老年游客感慨,自己小时候听长辈讲过支前的故事,这次亲身参与后,才真正理解了 “最后一把米当军粮” 的分量。这种从 “旁观者” 到 “参与者” 的身份转变,让历史不再是书本上的文字,而是可感可知的真实经历。

三、节目内核:沂蒙精神的现代表达

《重走支前路》的火爆,绝非偶然。节目以淮海战役期间沂蒙群众拥军支前为历史背景,生动再现了沂蒙人民 “最后一把米当军粮、最后一块布做军装、最后一个儿子送战场、最后的老棉袄盖在担架上” 的伟大情怀。这种深入骨髓的奉献精神,正是 “党群同心、军民情深、水乳交融、生死与共” 的沂蒙精神的核心内涵。

山东一景区NPC带着数百游客“攻打县城”,游客:特意买了三把道具步枪,体验感满满

山东红嫂家乡旅游区董事长李熙鹏曾在采访中表示,推出这一节目的初衷,就是希望通过沉浸式体验,让游客重温艰苦历史,在新时代传承发扬沂蒙精神。为了达到最真实的效果,节目组在细节打磨上花费了大量心思。演出使用的独轮车、粮袋、木箱等道具,都是参照当年的实物复刻而成,甚至演员的服装布料,也是专门寻找老艺人定制的粗布。

节目在情节设计上兼顾了教育性与趣味性。将演出分为物资准备、防空隐蔽、冲锋胜利三个阶段,既完整还原了支前的全过程,又通过一波三折的剧情保持游客的参与热情。演员团队中既有专业表演者,也有当地的村民志愿者,他们的祖辈大多亲身经历过支前岁月,表演时自带天然的情感共鸣,一个眼神、一句方言,都透着朴实无华的真情。

在角色分配上,节目设置了运输队、救护队和护卫队三个小分队,游客可以根据自己的意愿选择参与。运输队负责运送物资,救护队模拟抢救伤员,护卫队承担警戒任务,不同的角色分工让游客能从多个维度感受支前工作的艰辛。这种多样化的参与方式,也让节目适配不同年龄段的游客,无论是老年人还是孩童,都能找到适合自己的体验角度。

景区内的配套设施同样围绕红色主题打造。演出路线沿途设置了多个历史展板,展示着当年支前群众的老照片和真实故事。在休息区,还能看到 “红嫂” 事迹介绍,其中 “用乳汁救伤员” 的明德英、“一生拥军” 的王换于等红嫂代表的故事,与演出内容相互呼应,进一步深化了游客的情感体验。

四、研学热潮:红色教育的创新路径

《重走支前路》的成功,也为红色研学教育提供了全新思路。近年来,红色研学逐渐成为中小学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但传统的 “参观 + 讲解” 模式往往难以吸引青少年的注意力。而这一沉浸式节目通过让学生亲身参与,将红色教育从 “被动接受” 转变为 “主动体验”,有效提升了教育效果。

济南某小学的语文老师王女士,已经是第三次带学生来体验。她表示,每次演出结束后,学生们都会主动分享感受,还会围绕 “支前精神” 写作文。有个学生在作文里写道:“以前觉得英雄离我们很远,现在才知道,普通人在关键时刻挺身而出,就是英雄。” 这样的感悟,正是红色教育想要达到的效果。

山东一景区NPC带着数百游客“攻打县城”,游客:特意买了三把道具步枪,体验感满满

景区针对研学团体还推出了专属服务。安排专业讲解员在演出前后进行知识补充,结合演出场景讲解淮海战役的历史背景和沂蒙精神的时代价值。同时提供 “小小支前员” 定制体验,让孩子们穿上小号的粗布衣裳,参与简化版的物资运输环节,在玩乐中完成历史学习。

非节假日期间,景区的研学团队依然络绎不绝。讲解员透露,最多的时候一天要接待近千名研学学生,景区特意增配了演员和工作人员,确保每个孩子都能获得良好的体验。许多游学机构也将这一节目纳入核心行程,不少家长专门为孩子报名,希望通过这种方式让孩子了解历史、懂得感恩。

这种红色教育的创新模式,也得到了社会各界的认可。有教育专家指出,《重走支前路》将历史场景再现与互动体验相结合,打破了红色教育的时空限制,让年轻一代能够在身临其境中感悟革命精神。这种模式值得在更多红色景区推广,让红色基因通过更生动的方式代代相传。

国庆假期期间,《重走支前路》的演出时间固定在每日 11 时和 15 时,景区入口处的电子屏会实时显示演出信息,若遇雨天等特殊天气,会及时更新调整通知。10 月 1 日当天,两场演出吸引了超过两千名游客参与,城墙下的冲锋号声,在国庆的喜庆氛围中显得格外嘹亮。演出结束后,许多游客仍久久不愿离去,在 “战场” 场景前拍照留念,手中的道具步枪和粗布衣裳,成为了这个假期最有意义的纪念。

发表评论

醉苍生 Copyright © 2013-2024 醉苍生. All Rights Reserved.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