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跑半年一斤不掉还膝盖疼”——3月15日,北京朝阳公园,一位穿新款碳板跑鞋的程序员被配速员当场吐槽“心率爆表却原地踏步”。 一句话:别再盲跑,202...
2025-10-07 0
“1—8月全市接待国内游客1700.51万人次,实现国内游客总花费215.75亿元,同比分别增长10.67%和5.74%。”近日,通辽市公布2025年文旅产业发展数据。
这是在2022年至2024年游客人数和旅游收入跨越式增长的基础上,通辽文旅数据持续保持高位增长,标志着全市文旅产业迈入提质增效新阶段。
数据,是发展势头强劲的表现,也是“悦来通辽”的生动注解。
西辽河的千古文脉、草原大漠的独特风光、通达辽阔的人文气韵,共同铸就了通辽独特的文旅基因,“悦来通辽”文旅品牌持续扩圈升温,文旅“软实力”正在成为发展“硬支撑”。
凭文化“出圈”,文旅产业焕发持久生命力
7月18日晚,“千古西辽河 万象通辽城”通辽市第三届西辽河文化节在奥体中心体育场盛大启幕,13个歌舞节目用现代表达解读西辽河千古文脉。全网近400万次的直播观看量,创下历届文化节开幕式传播新纪录。
8月16日上午,第二十六届哲里木赛马大会在科尔沁那达慕文化体育中心开幕。精彩纷呈的节目和紧张刺激的赛马项目呈现独具草原风情的文化盛宴。据不完全统计,开幕式直播全网总播放量超过700万。
这个夏秋,西辽河文化节、哲里木赛马大会成为通辽文旅的流量密码。而吸引观众和游客的,不只是节庆和赛会,更是璀璨夺目的诗意文化。
文化是城市的灵魂。通辽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深厚,是中华文明三大源头之一的“西辽河流域”的核心区域,素有中国马王之乡、安代艺术之乡、乌力格尔之乡、版画之乡等美誉。哈民考古遗址、南宝力皋吐遗址铺展史前文明画卷,清代孝庄文皇后故居达尔罕王府见证民族融合历程……厚重的历史文化与科尔沁草原、沙地的苍茫辽阔交织出壮阔的篇章。
随着旅游业的蓬勃发展,游客的需求更加多元化、个性化和品质化,不再仅仅满足于名山大川的“视觉冲击”,而是更加钟情于在“文化+旅游”深度体验中、在互动式参与中收获更多的文化熏陶和情绪价值。
通辽市以此为契机,加强对独特文化资源的开发,通过举办文旅节庆赛事活动、打造文化旅游聚集区、推出非遗特色旅游精品线路、打造旅游演艺精品等形式,以文塑旅、以旅彰文,推动文化和旅游深度融合发展。
8月5日,作为“歌游内蒙古”北疆文化活动季盟市重点项目,“华音共融·享悦通辽”中国民族器乐展演活动圆满收官。两个月来,在悦来河旅游休闲街区、孝庄园,在银沙湾、珠日河草原,民族音乐、自然、人文浑然一体,景区吸引力显著提升。据统计,展演活动期间,游客驻留时间延长平均2小时,周边消费增长约15%,吸引浙江、青岛、哈尔滨、沈阳等省市游客量同比增长20%。
以文塑旅,旅游便有了灵魂;以旅彰文,文化便有了传承。近年来,通辽每年举办文旅节庆活动超500场次,形成了中部科尔沁文化旅游集聚区,打造了西辽河文明研学基地、科尔沁风情展示基地、生态文明建设体验基地、城郊型乡村旅游基地,“西辽河畔·文明曙光”非遗体验之旅成为全区唯一入选的2024全国非遗特色旅游线路。
在霍林郭勒市云端自驾游营地观赏原汁原味的科尔沁传统婚礼习俗;在开鲁麦新纪念馆观看话剧《赤子长歌》,感悟革命烈士麦新的赤子情怀;在库伦旗银沙湾体验好来宝、安代舞等非遗表演……与艺术碰撞,感受文化印记,留下隽永回忆。
山河为卷、文化为墨,“悦来通辽”文旅品牌焕发出持久生命力。
借业态出彩,文旅产业乘数效应持续放大
夜幕降临,位于通辽市科尔沁区的悦来河文化旅游休闲街区华灯璀璨、游人如织。数字光影、非遗展演、VR幻境、数字版画、潮玩空间……游客赏的是夜景,体验的是互动,触摸到的是通辽深厚的文化底蕴和喷薄而出的创新活力。
聚焦游客从注重“看”转向偏重“玩”、由喜欢简单观光转向追求综合体验的时代变化,通辽市以创新业态、模式、消费场景为突破口,走出了一条文旅产业转型发展的新路子。
悦来河文化旅游休闲街区的出彩,就是抓住了沉浸式文化休闲娱乐与民俗体验这个新的消费热点,融合科技、美味、闲趣等多元商业元素,打造出契合市场需求的商业形态和消费场景,每年吸引超500万人次前来打卡,累计营业额超1.8亿元,获评自治区级旅游休闲街区。
8月21日,科尔沁500公里风景大道自驾游活动盛大启幕。500公里风景大道,不仅是一条自驾游黄金线路,也是通辽文旅的“中轴线”,从南到北贯通沙地生态旅游集聚区、科尔沁风情旅游集聚区、草原生态旅游集聚区,串联沿线100余处景区景点,打造了20余条精品旅游线路,涵盖自驾、露营、度假、康养、研学等多种业态产品,成为众多游客的倾心之选。
搞旅游,比的就是卖点,拼的就是创意,要的就是对游客的“粘性”。通辽不断推动文旅产业与其他产业跨界融合、协同发展,以多元化、高质量供给紧贴游客兴趣点,打造新的产业增长点。
开鲁县大榆树古榆农业生态园,打造集观光、采摘、亲子、休闲、研学为一体的农文旅综合体,探索“文旅+农业”新模式。开发区科尔沁民俗风情园,集旅游观光、文化博览、餐饮服务、民俗体验、自驾露营等多功能于一体,“非遗+科技+沉浸体验”的深度融合更加提升吸引力。科左中旗哈民考古遗址公园,集遗址保护、文物展示、考古体验、制陶体验、非遗体验、农耕文明体验、户外拓展、餐饮住宿于一体,带游客探寻史前文明的足迹。各地开发设计600余种文创伴手礼,打造地道“通辽礼物”……
从“看得见山水”到“触摸文化”,从“沉浸式体验”到“可带走的城市记忆”,通辽将丰富的文旅资源转化为可感知、可体验、可消费的文旅场景,初步实现了从“单一景区带动”到“多元业态共赢”的升级。
来者已悦,文旅产业的乘数效应也持续放大。2022年至2024年,全市游客旅游总花费从77亿元提升至275亿元,文旅产业带动直接和间接就业人数超10万人次,文旅产业真正成为民生产业、幸福产业。
靠服务“破局”,锻造可持续发展竞争力
据统计,2023年通辽市游客接待量971万人次,2024年为2122.82万人次,实现井喷式、跨越式增长。
这背后,是通辽文旅服务升级和设施提质的底气。近年来,通辽市先后制定旅游发展总规划、“十四五”文旅融合规划、南三旗文旅集聚区专项规划等,明晰了产业发展思路,推出9方面29条扶持政策,支持文旅产业发展的政策和措施越来越齐全。
今年到珠日河草原旅游区参加那达慕的游客和当地群众都发现,通往景区的道路不再拥堵了。通辽市将国道304线至珠日河草原旅游区的原有公路改建为双向四车道沥青混凝土道路,路宽了,游客的体验更好了。
在自治区推动交通与旅游融合发展的大背景下,通辽市与22个大中城市通航,乘坐高铁三个半小时到北京、一个半小时到沈阳。2024年以来,开工建设旅游公路100余公里,全市3A级以上景区全部通二级以上公路,其他景区景点、农家乐、民俗村等全部实现旅游路通达。
不止出行更便捷,通辽在提升文旅接待能力与游客体验上下足功夫,优化“吃住行游购娱”全链条、各环节服务。
中心城区和旗县引进多家中高端酒店品牌,床位达8万张。各地把非遗美食搬进景区,还建起了特色餐饮街区,草原火锅节、牛肉美食大赛、荞麦美食文化周等活动红红火火。全市超过1.6万家餐饮经营单位构成一张美食地图,让游客体验“舌尖上的通辽”。A级景区和交通干线实现移动网络全覆盖。科尔沁500公里风景大道沿线建有14家自驾车露营地,形成了完备的自驾游服务体系。
各地也根据自身特点纷纷打造文旅服务品牌。科尔沁区打造“通辽旅游集散地”,引进星级酒店,优化住宿服务;霍林郭勒市强化“服务乌拉盖、衔接阿尔山、保障扎鲁特”区域协同理念,积极推动“看天边草原·来贴心驿站”文旅品牌建设。
同时,积极护航文旅市场,常态化开展安全生产检查,重要假日、重大节庆活动时统筹文旅与交通、市场、商务、执法等部门协同管理,提供便民惠民暖心服务、安全服务和疏导服务等,让游客在感受文化、自然风光魅力的同时,玩得舒心、游得安心。
与人相交,始于颜值、敬于才华、忠于人品,与城相交亦是如此。来者已悦、悦者常来,“悦来通辽”品牌形象渐入人心。
以深厚的人文底蕴吸引游客,以丰富的业态和场景留住游客,以高品质服务温暖游客,通辽文旅正从“高速增长”转向“高质量发展”新阶段。(记者 霍晓庆 通讯员 王晓飞)
相关文章
“跑半年一斤不掉还膝盖疼”——3月15日,北京朝阳公园,一位穿新款碳板跑鞋的程序员被配速员当场吐槽“心率爆表却原地踏步”。 一句话:别再盲跑,202...
2025-10-07 0
这个国庆节,陕西旬阳发生了一件让人心里特别难受的事!一个29岁的小伙子,在自己结婚的大喜日子,突然从旬河大桥上跳下去了。就在所有亲戚朋友都在看着的时候...
2025-10-07 0
中国驻墨尔本总领馆6日证实,近期澳大利亚维多利亚州、塔斯马尼亚州接连发生中国公民徒步登山时意外身亡事故。总领馆再次郑重提醒,境外旅游须以安全为重,做好...
2025-10-07 0
国庆中秋双节同庆,长达八天的假期是促消费的超级黄金周,大力度折扣、全新店铺、各种首发首秀的快闪活动,商家抓住机会花式促销,长假第一天,沪上商圈迎来大客...
2025-10-07 0
黄河大集。金秋送爽,双节同庆。2025年国庆中秋假期欢喜而来。我市精心筹备了覆盖市区与周边的全场景文旅盛宴——市内,黄河电音、工业街区、商圈潮玩交织都...
2025-10-07 1
10月3日,泗阳成子湖旅游度假区持续迎来客流高峰。澄澈碧水与沿岸风光交相辉映,不仅勾勒出秋日里的灵动画卷,更吸引了众多市民与游客前来打卡游玩,尽享假日...
2025-10-07 0
中国青年报客户端讯(中青报·中青网记者 张敏)10月6日是中秋节。当晚,在北京市卢沟桥旁,直径五米的“光影月亮”从城墙缓缓升起,与天边真月形成“双月同...
2025-10-07 0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