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景点排名文章正文

向外走!中国户外经济热潮涌动

景点排名 2025年10月07日 20:55 1 admin

徒步鞋碾过积叶,风掠过骑行者的耳畔,丝丝秋雨敲打帐篷……国庆中秋假期,越来越多的人走出家门、奔赴旷野,在拥抱大自然中获得快乐。

国庆中秋假期“户外徒步”关键词在美团的搜索量同比增长超253%,“户外漂流”搜索量同比增长121%;2024年,我国户外运动线上消费人次约2亿……

从青藏高原的徒步路线到海滨城市的露营营地,从山林间的亲子野趣到池塘边的休闲垂钓,户外活动从“小众爱好”走向“大众生活”,激活消费市场、催生产业新赛道。越来越多消费者也认识到,自己不仅是“探险家”,更要当好大自然的保护者。

将假期献给大自然

国庆中秋假期,徒步、露营、骑行等成为很多消费者的旅行新选择。

位于山东青岛崂山区的壹凡森海帐篷营地假期人气火热。“假期前3天,我们的帐篷营地客流量同比增长30%,销售额较去年同期上涨20%。”营地总经理杨健说。

向外走!中国户外经济热潮涌动国庆中秋假期,广州的游客在天幕旁享受露营时光。新华社记者钟焯 摄

不仅城市周边短途露营火热,长线徒步体验也受到年轻人青睐。不少人穿上登山鞋,前往青藏高原、西北戈壁寻找诗和远方。

走在西藏林芝工布江达县巴松措景区深处的新错徒步线路上,金黄草甸与雪山、湖泊相映。

“每一步都像走在风景画里。”来自重庆的“背包客”张宇说,“这条徒步线路行程紧凑、景致丰富,很有人气。”据介绍,国庆中秋假期前4日,林芝共接待游客31.22万人次,同比增长34.18%。

“与早些年的‘种草’‘尝鲜’不同,现在不少年轻人已将户外活动变成一种生活方式。”山东青岛的户外达人刘怡告诉记者,如今每天都有骑行队伍从她家门口的环海公路驶过,朋友圈里晒徒步记录的好友越来越多。

户外活动热起来,离不开场地设施的日益完善和政府的引导培育。春天打卡大理洱海畔的环湖骑行路线、夏天在三亚体验冲浪乐趣、冬天前往长白山感受滑雪的“速度与激情”……用好丰富的户外资源,一年四季、大江南北,“不重样”的户外活动为消费者带来多元体验。

数据显示,截至2024年底,我国健身步道已达17.18万条、长度40.75万公里,全国飞行营地、汽车营地等数量达2055个,全国滑雪场地数量914个。

“‘户外热’并非一阵风,它呼应了现代人对健康、自然、体验的重视,在政策推动下,户外产业正成为新的经济增长点。”山东大学政治学与公共管理学院教授王佃利说。

户外热潮激活消费市场

随着户外活动从“小众爱好”向“生活方式”转变,从户外装备到场景服务的全产业链逐渐壮大,进一步激发消费动能。

重庆南滨路迪卡侬门店店长岑林在国庆中秋假期前忙个不停。“今年户外装备类产品增长较快,表明现在消费者越来越青睐户外运动体验。”岑林说。假期前3天,迪卡侬重庆地区徒步鞋销量同比增长超50%。

向外走!中国户外经济热潮涌动消费者在位于重庆市南岸区南滨路的一家迪卡侬店选购商品。新华社记者黄伟 摄

户外热潮带动了周边装备需求增长。野外攀岩爱好者吴雪婷向记者细数“入坑”3年来的消费记录:攀岩鞋、攀岩裤、户外绳、头盔、保护器……不久前她还被队友“种草”了一款新的攀岩鞋。

唯品会数据显示,今年以来溯溪鞋销量同比增长56%,冲浪潜水设备同比增长47%,滑雪服、滑冰服销量同比增长34%。“人们的户外消费范围持续扩大,其中水上运动、冰雪运动等备受欢迎。”唯品会相关负责人说。

与此同时,国内户外相关企业蓬勃发展。企查查数据显示,近年来我国露营相关企业年注册量整体呈上升趋势,今年前4月注册量达2.18万家,同比增长4.13%。骆驼、凯乐石、伯希和等国产户外装备品牌获得越来越多消费者青睐。

户外经济的溢出效益不断显现,带动了一些地区的民宿、餐饮等消费增长。

凭借独特的地理区位和生态景观,西藏阿里地区巴嘎镇成为国内外户外爱好者的热门目的地。“假期来徒步的游客特别多,小镇酒店宾馆都爆满。”巴嘎镇党委书记陈贤刚说。巴嘎镇的牧民瞄准游客户外旅行需求,还探索出向导、牦牛租赁等特色服务。“假期每天导游费收入大约有400元。”当地居民普布说。

“随着户外经济外延不断拓展,未来新业态、新模式会不断涌现,在这一过程中,要注重处理好活力与秩序的关系,引导相关产业蓬勃有序发展。”山东大学经济学院副院长李铁岗说。

户外消费要“燃起来”更要“走得远”

国庆中秋假期,伯希和联合阿里地区文化和旅游局举办了首届“冈仁波齐52环保徒步活动”,吸引来自全国各地的百余名资深户外爱好者参加。活动要求所有参与者自带垃圾袋,做到全程不留痕迹。

“每个参赛者一边挑战勇气与生理的极限,一边以实际行动守护自然之美。”参加活动的运动达人欧阳女士说,如今越来越多户外赛事活动开始强调“无痕”,环保日渐成为共识。

“保护好自然,才能更好地享受自然。作为国产户外品牌,我们积极践行并推广‘无痕山野’理念。”伯希和户外运动集团副总裁赵乐说。

火热的户外消费,如何走得更远?业内人士认为,生态保护是其可持续发展的底线,需政府、企业、消费者多方协同。

国家发展改革委宏观经济研究院研究员魏国学表示,发展户外运动设施建设与服务,必须将优先保护生态环境作为首要原则,充分利用自然环境打造运动场景,而不是以破坏或扰乱自然生态系统为代价。

“一方面属地政府和管理单位要严守生态保护红线,杜绝垃圾污染、植被破坏;另一方面,可通过搭建政府、专业团队、志愿群体互促互进的共治平台,减少户外运动对生态环境的负面影响。”重庆市综合经济研究院院长丁瑶说。

如今,许多积极的行动已在路上。国家发展改革委等部门发布的《促进户外运动设施建设与服务提升行动方案(2023—2025年)》明确,在不破坏自然生态系统的前提下,坚持因地制宜、分类施策,推动户外运动设施合理建设与服务绿色供给。

一些地区也推出了相关举措。北京、湖南、湖北、青海等多地开展净滩净山、森林抚育、无痕山林等“生态户外活动”;重庆设置生态解说牌、自然观察点,将登山步道转化为生态教育场所;深圳在“东西涌穿越线”部署无人机24小时巡查,结合智能预警系统快速响应环境问题……

“户外经济要走得长远,处理好生态保护和产业发展的关系至关重要。只有牢牢守住环保底线,户外经济才能持续释放活力。”王佃利说。

来源:新华社

作者: 李晓婷 张钟仁 潘一景

发表评论

醉苍生 Copyright © 2013-2024 醉苍生. All Rights Reserved.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