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景点排名文章正文

边靖楼,北“威震三关”,南“声闻四达”无门票

景点排名 2025年10月11日 11:11 1 cc

车行过代县古城墙时,青砖缝隙里的枯草正随着朔风轻颤,像在低声复述一段被时光磨旧的戍边故事。穿过十字街口的老槐树,一座楼阁突然从寻常巷陌间拔地而起,砖台如磐石般沉稳,木构似飞燕般轻盈,檐角挑起的弧度里,还留着明代匠人掌心的温度——这便是边靖楼了。没有门票的阻隔,也无检票员的盘问,它就那样坦荡荡地立在城心,像一位守了六百年的老兵,见来人便敞开衣襟,任你去触摸它身上的风霜。

边靖楼,北“威震三关”,南“声闻四达”无门票

边靖楼,北“威震三关”,南“声闻四达”无门票


拾级而上时,砖石的凉意透过鞋底漫上来,城台中央的券洞高约九米,南北贯通处风声猎猎,仿佛还能听见当年商旅驼队的铜铃与戍卒巡逻的甲叶声在此交织。抬头望,四檐歇山式的楼顶层层收分,檐下密集的斗拱如蜂房般精巧,每一组都卯榫相扣,将四十米高的楼阁稳稳托住。据说这是国内现存体量最大的鼓楼,可数字终究是冰冷的,唯有亲手抚过二层回廊的木柱,触到那些深浅不一的刻痕,才会懂何为“巍峨”——那不是单纯的高大,是木与砖在岁月里长成的筋骨,是风雨侵蚀后依然挺直的脊梁。

边靖楼,北“威震三关”,南“声闻四达”无门票

边靖楼,北“威震三关”,南“声闻四达”无门票


二层的隔扇门半掩着,阳光透过雕花棂格洒进来,在青砖地上投下细碎的光影。墙上嵌着几通历代碑碣,字迹有的清晰如昨,有的已被风化得模糊难辨。凑近细看,一方清代的石碑上还能辨认出“重修边靖楼记”的字样,墨迹里藏着匠人对平安的祈愿。南北两面的明间开着窗,风从窗外涌进来,带着远处雁门关的草木气息。忽然想起此楼初建于明洪武七年,那时朱元璋刚定天下,北方边境尚不安宁,这座楼便成了代州城的“眼睛”与“耳朵”——白日里,戍卒凭栏远眺,五台群峰的轮廓在天际线铺展开,若有敌军动向,便能早早察觉;入夜后,更鼓在楼内敲响,声借风势传向四方,既是报时,也是向百姓传递“边关无虞”的安心。

边靖楼,北“威震三关”,南“声闻四达”无门票

边靖楼,北“威震三关”,南“声闻四达”无门票

顺着陡而窄的木梯往上走,每一步都能听见木板发出轻微的“吱呀”声,像是在回应脚步声里的好奇。三层没有砖墙,四面皆为隔扇门窗,推开一扇向北望,“威震三关”的巨匾赫然在目。这匾额是用长条形木板拼合而成的,高度近乎一层楼,宽跨两间,擘窠大字笔力千钧,墨色虽有些黯淡,却仍透着一股凛然不可侵犯的气势。朝南的一面则悬着“声闻四达”,字体稍显圆润,却同样苍劲,与北面的匾额形成奇妙的呼应——一“威”一“闻”,一刚一柔,恰是这座边塞楼阁的两面:既是守护疆土的壁垒,也是传递讯息的驿站。

边靖楼,北“威震三关”,南“声闻四达”无门票

边靖楼,北“威震三关”,南“声闻四达”无门票

顶层是彻上露明的,梁袱纵横交错,如蛛网般铺展开,却丝毫不显杂乱。檐柱环列四周,每一根都笔直挺立,托着上方的檩条与椽子。站在中央抬头望,能看见木梁上的彩绘虽已褪色,却仍能辨认出缠枝莲纹的轮廓,那是明代工匠留在木头上的诗意。风从四面的窗子里灌进来,吹动檐角的铜铃,“叮铃”声清脆却不喧闹,与远处的车声、近处的人声融在一起,竟让人忘了身处闹市。忽然想起资料里说,边靖楼的“靖”字,本就是“安定”之意,当年建楼时,人们盼的是边塞和平安宁,可六百年来,它见过的不仅是太平岁月,还有战火纷飞——只是无论历经多少劫难,它终究站在这里,把“安定”的祈愿刻进了每一根木梁、每一块砖石里。

边靖楼,北“威震三关”,南“声闻四达”无门票

边靖楼,北“威震三关”,南“声闻四达”无门票

凭栏远眺时,视线越过古城的灰瓦屋顶,能看见北面勾注山中雁门关的模糊轮廓,那是千古名关,是无数将士热血洒过的地方;往南望,五台群峰在云雾里若隐若现,禅院的钟声偶尔会随风飘来,与楼内的铜铃声相撞。忽然觉得,这座楼其实是一条无形的线,一头连着金戈铁马的边关岁月,一头牵着烟火缭绕的寻常日子;一头系着古人对平安的祈愿,一头拴着今人对历史的回望。它不只是一座建筑,是代州城的记忆载体,是边塞文化的活化石,是无数无名匠人、戍卒、百姓用生命与时光共同筑就的丰碑。

边靖楼,北“威震三关”,南“声闻四达”无门票

边靖楼,北“威震三关”,南“声闻四达”无门票

边靖楼,北“威震三关”,南“声闻四达”无门票

风又大了些,檐角的铜铃响得更频繁了。有人在楼下喊着同伴的名字,声音顺着风传上来,与六百年前的更鼓声、铜铃声、甲叶声重叠在一起。忽然想问,当年在此值守的戍卒,是否也曾在某个风大的日子里,像此刻的我一样,凭栏望着远方,想着家乡的妻儿?那些重修楼阁的匠人,在刻下碑文中的“平安”二字时,是否也盼着自己的子孙能永享太平?而如今来来往往的游人,触摸着这些木与砖时,又能读懂多少藏在岁月里的故事?

边靖楼,北“威震三关”,南“声闻四达”无门票

边靖楼,北“威震三关”,南“声闻四达”无门票

或许答案并不重要。重要的是,这座楼还站在这里,用它的筋骨与温度,将过去与现在连在一起。它不需要华丽的修饰,不需要刻意的宣传,只凭六百年的风雨与坚守,便足以让每一个走近它的人,在抬头望见“威震三关”与“声闻四达”时,心头一震——原来有些信念,真的能在木与砖里扎根,能在时光里不朽。#波仔聊古建筑#

发表评论

醉苍生 Copyright © 2013-2024 醉苍生. All Rights Reserved.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