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景点排名文章正文

一座无名的小城,仅因他写的一首诗便火了千年,成为一段千古佳话

景点排名 2025年10月11日 18:51 1 cc

如今去苏州旅游的人,十有八九都会去一个叫寒山寺的地方转转。只因张继的《枫桥夜泊》名气太大,前往景点的游客,全都是冲着诗名而来。

到了寒山寺你就会知道,在寺外西南方向三百米处有一座“乌啼山”,而距离寺庙约两公里的运河西岸,还有一座“愁眠山”。

当地的导游也许会煞有介事地告诉你:“张继诗里头的‘乌啼’和‘愁眠’,就是这两座山了!”其实呢,这纯属后人倒因为果,牵强附会。

一座无名的小城,仅因他写的一首诗便火了千年,成为一段千古佳话

张继当年写《枫桥夜泊》的时候,苏州城外哪有什么“乌啼山”、“愁眠山”?不过是后人觉得诗歌太有名了,硬是给景点安上了这两个名字。

要不然“愁眠山”在唐朝的时候,为什么还有一个名字叫“孤山”呢?全国各地的风景点,因为一首诗词、一篇文章得名的不在少数。

比如安徽宣城的“桃花潭”,就是因为李白写过“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才出名;又如重庆奉节的白帝城,也是因为李太白写了“朝辞白帝彩云间”而得名;

再如浙江绍兴的沈园,得名始于陆游在园壁上题写了那一首千古风流的《钗头凤》。所以寒山寺外的“乌啼”和“愁眠”二山,本来因诗而得名。

倒是寒山寺的“夜半钟声”,是本来就有的东西。中晚唐时期,张继这首诗在文坛开始走红,宋朝欧阳修曾质疑:“三更不是打钟时!”

一座无名的小城,仅因他写的一首诗便火了千年,成为一段千古佳话

结果欧阳修很快就被苏州人打脸了,因为当地人表示:此地佛寺自古有“夜半钟”的习俗,俗称“无常钟”。

一、张继:一个落第考生的逆袭

话说张继这人还挺倒霉的,大唐天宝十二年(公元753年),已经年近四旬的他好不容易考中了进士,本以为从此就能跻身仕途,谁料“铨选落第”,没能当上官。

这里提到的“铨选”是唐朝的公务员考试制度,原来古人考中了进士并不必然会得到一个官职。进士及第,也只是说你拿到一张“笔试合格证”。想要做官,还得通过吏部的选拔考核才成。

唐朝的铨选考察,有“身、言、书、判”(体貌、言辞、书法、判案能力)四个项目,因为史料的阙如,我们无法知道当时张继是因何落选。

不过,按照张继在《感怀》这首诗里的说法,“终年帝城里,不识五侯门”可见他是一个性格耿直、不肯巴结权贵的人。那么他没能顺利通过铨选,就很正常了。

一座无名的小城,仅因他写的一首诗便火了千年,成为一段千古佳话

不过,从理论上来讲,像张继这种中过进士的人,虽然面试失败了,但是也不至于一直坐朝廷的冷板凳。

在这种情况下,吏部一般会安排他先回去等候。假如朝中的官位有空缺的时候,一定会召他前去做官。

然而,张继倒霉就倒霉在他中进士两年后,安史之乱爆发。于是在国破家亡、前途渺茫之际,他只能逃难来到了江南,在某一个秋夜泊船枫桥,听着寒山寺的钟声,写下了《枫桥夜泊》。

二、肥差清官,死后无钱下葬

创作完这一首千古绝唱之后,张继的故事其实并没有就此打住。在这个乱世之中,张继最终还是当了官。

唐代宗宝应元年(公元762年),安史之乱接近尾声,唐朝政府机构又开始了正常的运作。此时张继因为曾经中过进士,又被安排进了“员外郎征西府”中供差遣,开始正式进入仕途。

一座无名的小城,仅因他写的一首诗便火了千年,成为一段千古佳话

广德至大历年间(公元763-779年),张继先任检校员外郎,后来又升为检校郎中,也有人说他没能升职为“郎中”。

总之,这个官职就是一个荣誉虚衔,大概和杜甫那个“检校工部员外郎”一样,都是从六品。大历五年至十一年间(公元770年-776年),张继出任洪州(今南昌)盐铁判官,主管地方财政赋税

这个管盐铁的官,在古代可是一个主管地方财政赋税的“肥差”。可就是这么一个油水多的职位,张继愣是没有学会“捞油”,导致死后两袖清风、家贫如洗,连丧葬费都凑不齐。

张继好友刘长卿当时出面主持丧礼,写诗悼念时说:“世难愁归路,家贫缓葬期。”一代大诗人兼两袖清风的好官张继,好不容易得到一个实职,眼见可以施展抱负了,没想到就这么凄然辞世。

三、唐武宗殉葬诗碑的传说

《枫桥夜泊》这首诗在中晚唐的时候就非常有名,有名到连唐朝的皇帝都惦记它,传说唐武宗李炎特别喜欢张继的这首诗

一座无名的小城,仅因他写的一首诗便火了千年,成为一段千古佳话

唐武宗曾经在临终前,指名要这首诗作陪葬,于是命人刻碑殉陵,并下了一个诅咒说:“后人若再刻此诗碑,必遭天谴!”

这传说没头没脑的,情理难通。不过从那以后,确实有后世文人不敢轻易题诗枫桥,原因倒不是害怕唐武宗的诅咒,而是“眼前有诗题不得,早有张继在前头”了。

一直到了宋代,才有个三流诗人孙觌斗胆写了一首《过枫桥寺》,勉强流传下来。其诗曰:白首重来一梦中,青山不改旧时容。乌啼月落桥边寺,攲枕犹闻半夜钟。诗意浅白,就不作点评了。

四、日本人痴迷《枫桥夜泊》

近代有学者议论:寒山寺在日本的知名度,可能比在中国还要高。清代学者俞樾在自己的书中记载,日本文人来华,必访寒山寺,连小孩都能背《枫桥夜泊》

1929年,一些日本人还在东京西部一个叫做青梅山的地方,仿建了一座寒山寺,连钟都要按照苏州的原样铸造。

一座无名的小城,仅因他写的一首诗便火了千年,成为一段千古佳话

为何日本人这么爱张继这首诗呢?一是因为诗中的禅意,二是因为羁旅之愁。日本人的美学一直崇尚“物哀”,而张继的“夜半钟声到客船”,恰好击中这种哀伤的感觉。

五、对比滕王阁、黄鹤楼,枫桥更传奇

中国“诗红城红”的案例其实不少,比如崔颢写黄鹤楼,王勃写滕王阁,范仲淹写岳阳楼,李白写白帝城,都让以上景点名垂千古。

但是在他们写诗文之前,这几个景点原来就存在。枫桥却更特殊一些,因为在张继写诗之前,没有人把那里当成一个景观。

枫桥原本只是苏州城外一座普通小桥,寒山寺也不算名刹,“愁眠山”原本叫“孤山”,“乌啼山”更是子虚乌有。

以上这些和《枫桥夜泊》相关的景点,包括这些景点所在的那一座苏州城,都纯粹是因为张继的诗而成为了一个文化符号。

一座无名的小城,仅因他写的一首诗便火了千年,成为一段千古佳话

并且像黄鹤楼、滕王阁、白帝城等前面我们提到的景点,其盛名基本只限于国内,而《枫桥夜泊》却成了中日文化交流的纽带,所以说《枫桥夜泊》岂止是创造了一座城啊!

结语

这位唐朝的落魄大诗人张继大概没想到,他那一晚的“愁眠”,以及那一首《枫桥夜泊》,竟让一座小城火了千年。

如今的寒山寺,钟声依旧,游客如织。有人求姻缘,有人求财运,但是只有真正懂得羁旅之苦的人,才会站在枫桥边上,对着“江枫渔火”吟一句:“夜半钟声到客船。”

那一刻,我们和唐朝的张继相隔一千二百多年的月色,共享着同一缕愁绪。我想:这,大概就是诗歌永恒的魅力吧。

发表评论

醉苍生 Copyright © 2013-2024 醉苍生. All Rights Reserved.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