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景点排名文章正文

从团河行宫“破界”重生,看皇家苑囿到城市客厅的文明对话

景点排名 2025年10月11日 19:00 1 admin

秋阳映碧波,古苑换新颜。近日,北京大兴团河行宫遗址公园完成“无界化”改造升级,正式以全开放姿态迎接市民游客。当古老的团河行宫卸下斑驳的围墙,当沉寂的停车场化作碧草如茵的花园,当老凤河的碧波与宫苑的亭台相映成趣,这座承载着两百余年皇家记忆的园林,完成了从“皇家苑囿”到“市民客厅”的蜕变,更在历史与当代的对话中,打开了文化传承与市民共享的新空间。

历史回想

从昔日皇家盛景到城市记忆断层

团河行宫的辉煌,始于清代皇家园林的鼎盛时期。乾隆三十七年(1772年),为满足皇家南苑狩猎与休憩之需,乾隆帝下旨修建团河行宫,历时五年竣工。据《日下旧闻考》记载,行宫以大小团泊(湖泊)为核心,引老凤河水贯穿其间,亭台楼阁沿水而建。

从团河行宫“破界”重生,看皇家苑囿到城市客厅的文明对话

然而,这座皇家苑囿在近代史上遭遇重创。清末民初的战乱中,行宫建筑多遭损毁,珍贵文物散落流失。新中国成立后,虽历经数次修缮,但受限于“封闭管理”模式,行宫遗址被高墙环绕,西侧与老凤河隔绝,北侧、南侧改建为混凝土停车场,曾经的“水园相依”沦为“园河分离”。

破界重生

一场“无界”变革的三重逻辑

团河行宫遗址公园的景观提升与原貌恢复,是一场兼顾历史文脉、生态需求与民生福祉的系统性变革。其背后,是现代城市发展对“开放共享”的必然要求,也是文化遗产“活态传承”的迫切需要。

从团河行宫“破界”重生,看皇家苑囿到城市客厅的文明对话

从“封闭保护”到“开放共生”的理念转变

“过去的保护,更多是‘圈起来’,担心破坏;现在的保护,是‘用起来’,让市民亲近历史。”大兴区园林服务中心负责人的话,点出了变革的核心逻辑。

从团河行宫“破界”重生,看皇家苑囿到城市客厅的文明对话

从团河行宫“破界”重生,看皇家苑囿到城市客厅的文明对话

随着北京南城对高品质公共空间的需求日益迫切,团河行宫作为稀缺的历史文化资源,却因封闭的格局难以发挥作用。同时,文化遗产保护理念也在升级——单纯的“原貌冻结”已不符合时代需求,只有让遗址融入市民生活,才能实现真正的“活态传承”。此外,老凤河综合治理工程的推进,也为行宫与河道“破界相连”提供了契机。

从“恢复原貌”与“现代适配”中找平衡

破界连水,老凤河与行宫间围墙的拆除,是这场变革中最具诗意的神来之笔。

从团河行宫“破界”重生,看皇家苑囿到城市客厅的文明对话

“拆除围墙不仅是一个工程决策,更是拆栏透绿的文化传递。”区园林服务中心相关负责人表示,“西侧围墙打通后,河道治理与园林景观设计形成无缝衔接,实现了‘水园相依’的完美统一。”卫矛、花叶芒等沿河岸种植,既还原了清代“临水植绿”的景观特色,又为市民提供了“移步亲水”的空间。真正实现了“无界公园”服务于民、还绿于民的理念。这样的改变,不仅是物理界限的消弭,更是人与自然的握手言和,完美诠释了园林人的设计初衷,“让每一处风景都成为没有边界的会客厅。

从团河行宫“破界”重生,看皇家苑囿到城市客厅的文明对话

功能转型,将北侧破损的混凝土路面改造成“生态停车区”,200余个车位掩映在元宝枫、红杉木之间,麦冬、蛇莓等地被植物形成“绿色地毯”,既保留停车功能,又恢复了园林的绿意;南侧腾退企业旧址上,新建现代化多功能服务中心和新增的240余个停车位,共同构成了可以停放旅游大巴的多功能停车场。“我们不仅整修了停车场,更打造了一个会呼吸的生态系统。”园林服务中心负责人告诉记者,“这些植物不仅美观,还能形成天然的遮阳屏障。”昔日的工业痕迹被鸟语花香取代,成为公园的“绿色门户”。

正在平台处散步的王先生说:“我在这住了二十多年,第一次感觉行宫和老凤河如此亲近。以前总要隔着围墙想象曾经的优美河景,现在一切就在眼前,这种感觉太美妙了。”

从团河行宫“破界”重生,看皇家苑囿到城市客厅的文明对话

文化植入,园内通过增设科普标识牌、文物展出、策划并举办各种文化活动等,构建了一个多层次、立体化、沉浸式的文化阐释与体验系统。其中,北京南海子苑囿博物馆和大兴区博物馆作为文化植入的核心载体,不仅展示珍贵文物,更通过主题策展打造出可感知的历史场景。

带着孩子游玩的李女士表示:“围墙拆除后,来公园游玩更方便了,孩子不仅能认识各种植物,还能通过科普展板了解历史文化,这种寓教于乐的方式特别好。”

从“景观改善”到“文明滋养”的跨越

改造后的团河行宫,迅速成为深受市民喜欢的“网红打卡地”。亭阁前有市民打太极,广场上有孩子追逐嬉戏,湖畔长椅上有老人聊天纳凉,夕阳下的元宝枫与老凤河波光相映,勾勒出烟火气十足的生活图景。数据直观展现改造成效:国庆中秋期间,公园累计接待游客达2.43万人次;亲子家庭、文化爱好者、健身市民成为主力人群。

从团河行宫“破界”重生,看皇家苑囿到城市客厅的文明对话

团河行宫的“无界化”改造,标志着大兴区城市管理从“封闭管理”向“开放共享”的转变,从“功能分区”向“融合共生”的进化。它以“移步换景”的设计,诠释传统园林美学;以“还绿于民”的实践,回应现代城市需求;更以多部门协同、市民参与的模式,打破传统治理的“条块分割”。同时,它也证明了文化遗产不必“束之高阁”,当历史与民生、自然与城市打破边界,便能实现“1+1>2”的价值倍增。

未来图景

让历史文脉在无界中持续生长

团河行宫的“无界化”探索仍在继续。国庆期间,公园已启动国庆中秋非遗雅集等活动,通过非遗展演、历史讲座、传统园艺体验等形式,深化文化传播。后续将推进团泊与老凤河的全面水系贯通,复原历史风貌,开发“行宫文创”产品,打造“沉浸式历史体验”项目,让市民更深入地感受皇家园林的文化魅力。

从皇家苑囿的高墙之内,到无界公园的碧波之畔,团河行宫的蜕变,不仅是一处遗址的景观提升,更是一座城市对历史文脉的敬畏与传承。

当宫墙的界限被打破,历史与当代的距离便近了;当公园的边界被消融,城市与自然的融合便深了,这座跨越两百余年的古老行宫,如今正以“无界”之姿,在大兴这座充满文化和活力的城市中,续写着属于它的新章。

记者:李曦 张海泉

编辑:刘洋

审核:张晶晶 曹蕾

发表评论

醉苍生 Copyright © 2013-2024 醉苍生. All Rights Reserved.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