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景点排名文章正文

利率“钝器”更钝了!经济调控咋越来越没反应?

景点排名 2025年10月12日 01:50 1 admin
利率“钝器”更钝了!经济调控咋越来越没反应?

央行的人总爱说,利率这东西是调控经济和物价的“钝器”,意思很明白,它不像手术刀那么精准,没法一刀下去就解决问题。

但最近这些年,不少人都在琢磨一个事儿:这把钝器是不是变得更迟钝了,明明央行调了利率,经济反应却慢半拍,甚至没反应。

利率“钝器”更钝了!经济调控咋越来越没反应?

首先得说清楚,利率这工具本来就不是立竿见影的,它的作用逻辑是这样的:央行定个基准利率,先影响金融市场的各种价格,接着让企业和老百姓借钱的成本、各国货币的汇率跟着变。

最后才会慢慢改变大家花钱、投资的习惯,这套流程从来就不顺畅,业内叫“长期且多变的滞后”,说白了就是利率调完得等好久才见效,而且每次等多久都没个准数,但这几年,有个变化把这种滞后拉得更长了——大家越来越爱用固定利率的贷款。

放在二十年前,不管是美国、英国还是欧元区的老百姓,买房办房贷,很多选的都是浮动利率,跟着央行的利率走,央行加息就多还钱,降息就少还,但现在不一样了,长期固定利率的房贷成了主流。

签合同的时候就把利率定死,不管未来央行怎么调,几年甚至十几年内还款额都不变,凯投宏观专门研究英国经济的保罗·戴尔斯就直言,房贷类型变了,货币政策要影响到家庭的还款压力,肯定得花更长时间。

欧洲央行的经济学家今年五月写过一篇博客,里面的说法更直接,就算最近开始降息了,平均房贷利率还会接着涨,而且会拖着消费往下走,这情况至少要持续到2030年。

利率“钝器”更钝了!经济调控咋越来越没反应?

为啥这么夸张?因为现在很多家庭的房贷都是长期固定利率,等这些合同到期,再续贷的时候就得按新的高利率来,等于之前的加息效应会慢慢“兑现”,只是晚了好几年而已。

不光老百姓这样,企业也在往固定利率上靠,以前美国企业发债券,大概有30%是浮动利率的,利率跟着市场走,现在只剩15%多一点了。

企业的融资成本不怎么随央行利率动,自然也就不会因为利率变了就急着改投资计划,这么一来,央行调利率的动作,传不到老百姓的钱包里,也传不到企业的决策桌上,效果自然就打了折扣。

利率“钝器”更钝了!经济调控咋越来越没反应?

除了借钱的方式变了,整个经济的“底色”也不一样了,这更是从根上降低了对利率的敏感度,以前发达经济体里,制造业、建筑业这些行业占比很高,这些行业都是出了名的“利率敏感型”——盖厂房、买设备、建房子,都得借大钱。

利率一涨,成本立马上去,只能停项目、砍投资,利率一降,又能马上加杠杆扩产,但现在不一样了,这些资本密集型行业的分量越来越轻,服务业倒是越做越大,EvercoreISI的马可·卡西拉吉就说过,服务业大多是劳动密集型的,对利率没那么敏感。

老百姓的花钱习惯也变了,以前买冰箱、电视这些耐用品,很多要贷款,现在更多钱花在旅游、吃饭、健身这些服务上,这些消费很少要借钱,利率高还是低,对这部分支出影响不大。

牛津经济研究院算过一笔账,从2022年初开始加息以来,发达经济体里生产商品的那些行业确实被压得够呛,但服务业一直很扛打,就业情况也是一样,服务业没怎么受加息的影响。

可能有人会问,现在IT、研发这些服务业不也挺火吗?这些行业看着也得花大钱,按理说该对利率敏感吧?确实,这些行业在经济里的占比越来越高,理论上算资本密集型。

但牛津经济研究院的行业经济学家尼科·帕莱什解释说,这些行业对加息的反应其实很淡,尤其是这一轮周期里,关键在于,软件、云服务、研发这些投资,都被当成能长期赚大钱的“结构性投资”。

利率“钝器”更钝了!经济调控咋越来越没反应?

赚不赚钱跟利率周期关系不大,就像现在搞人工智能,就算利率高,该投的还是得投,而且这些行业平时卖的服务,比如电信套餐、企业用的软件,大家该买还是买,利率变动根本影响不到这些日常需求。

更关键的变化在投资的性质上,自从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之后,主要经济体花在无形资产上的钱,占GDP的比例已经超过了有形资产。

所谓无形资产,就是那些看不见摸不着的东西,比如专利、软件、代码这些,芝加哥联邦储备银行做过研究,投这些无形资产,对利率的敏感度比投工厂、设备要低得多。

为啥会这样?因为无形资产没法当抵押品,银行放贷要看抵押物,厂房、机器能估值,实在不行能拍卖,但软件代码、专利技术值多少钱,没法算得明白,银行不敢放贷。

所以企业投无形资产,大多用自己的钱,或者靠发行股票融资,很少借银行贷款,这样一来,央行就算把利率调得天翻地覆,企业投无形资产的计划也不会怎么变。

WIPO的数据显示,这些年无形投资的增速是有形投资的3倍,美国的无形投资占GDP的比重几乎是有形投资的两倍,这种趋势下,利率的影响力自然越来越小。

利率“钝器”更钝了!经济调控咋越来越没反应?

瑞银的首席经济学家保罗·多诺万还提过一个点,现在的资本利用效率比以前高多了,不用花大价钱盖厂房、囤货,就能做买卖,自然不用借那么多钱。

利率对生意的影响也就小了,而且现在的投资热潮,比如跟人工智能相关的数据中心建设,根本不是靠借钱撑起来的。

MillCreekCapitalAdvisors的首席投资官迈克尔·克鲁克就说,那些超大规模的科技公司,都是用自己的现金流搞AI投资,大概70%的运营现金流都砸在这上面了。

不靠贷款,利率再高也挡不住它们投钱,所以就出现了很有意思的情况:加息明明压得制造业、房地产建设喘不过气,但科技相关的支出反而涨了。

AI相关的股票也一个劲地涨,尤其是美国,科技公司市值占比高,股市一涨,整个金融环境就变宽松了,等于直接抵消了加息的效果,央行费半天劲加息降温,科技股一涨就给对冲了,这利率工具能好用才怪。

还有个绕不开的问题:现在的经济冲击跟以前不一样了,要是经济安安稳稳的,没什么意外,利率工具还好用点,调一调就能影响大家的花钱和投资意愿,但现在不一样了,贸易格局说变就变,地缘政治动不动就紧张,能源价格也忽高忽低。

这些都是“供给侧冲击”——不是大家不想买、企业不想产,是生产资料、供应链出了问题,而利率政策主要管的是“需求侧”,只能影响大家想不想花钱。

管不了供应链断了、能源涨了这些事,这就像家里水管堵了,你却一个劲地调水龙头开关,根本没用,当然了,这不代表利率完全没用。

只要央行足够独立、靠谱,就能稳住大家对通胀的预期,比如大家相信央行能把通胀压回2%的目标,就不会疯狂囤货、商家也不会随便涨价,通胀自然就好控制。

这一轮发达经济体加息,确实让一些行业慢下来了,信贷成本也上去了,通胀也在往2%的目标靠,而且不同周期里,行业对利率的敏感度也会变,高盛上周就说,现在AI支出也开始靠借债了,说不定以后这部分会对利率更敏感。

但那些长期的结构性变化,还是在一点点削弱央行通过利率调控经济的能力,搞明白这些,就知道这事儿为啥重要了。

现在西方经济里,货币政策几乎成了“顶梁柱”,但这根柱子其实越来越不结实,财政政策呢?要么受政治斗争拖累,要么被预算赤字卡着,想发力都难。

供给侧改革更不用说,改土地、改劳动力、改能源,这些都得花好几年甚至十几年才能见效,比选举周期还长,政客们没动力推,所以大家只能盯着央行,每次议息会议、每个经济数据出来。

投资者和媒体都吵得沸沸扬扬,无形中把利率工具的作用捧得太高了,好像央行一句话就能定经济走向似的,但实际上,真正能管好经济的,是财政政策和供给侧改革。

税收怎么收、政府钱怎么花,能精准打到痛点上,比如给小微企业减税、给低收入群体发补贴,比笼统地调利率管用多了,把预算纪律搞好,长期借钱的成本自然就稳了。

而土地、劳动力、能源这些方面的改革,能从根上增强经济的供应能力和抗风险能力,这是利率工具根本做不到的,央行的人总在提醒大家,利率是钝器,但没人真当回事。

利率“钝器”更钝了!经济调控咋越来越没反应?

现在这把钝器越来越钝,或许是个好事——能逼着大家明白,经济管理不是央行一家的事,不能总指望调利率解决所有问题,随着利率的效果越来越慢、越来越没谱。

财政政策和供给侧改革这些被冷落的工具,是时候挑大梁了,毕竟,管好一个复杂的经济体,靠的从来不是一把钝器,而是一整套工具箱。

发表评论

醉苍生 Copyright © 2013-2024 醉苍生. All Rights Reserved.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