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景点排名文章正文

皇塘镇丁桥行政村贺巷里村历史

景点排名 2025年10月15日 11:22 3 cc
皇塘镇丁桥行政村贺巷里村历史

村名由来与地理位置
贺巷里村位于皇塘集镇北约1公里处。村名源于村中原有的贺巷塘,初名贺巷塘村,后更名为贺巷里村,沿用至今。该村东邻杨园里村,南毗北大庄村,西近丁桥村,北接沈马家村,村庄呈长方形。村北有兆丰路,村西有皇塘镇4号公路与导皇公路,交通十分便利。

行政区划沿革
贺巷里村的行政区划历经以下演变:

  • 1949年,属导墅区皇塘乡第四保;
  • 1950年,属张堰区皇塘乡第三行政村;
  • 1956年,属新苗高级农业生产合作社;
  • 1958年,属张堰人民公社大庄生产大队;
  • 1959年,属皇塘人民公社大庄生产大队;
  • 1983年,属皇塘乡大庄行政村;
  • 2005年,大庄行政村与新马庄行政村合并为大庄行政村;
  • 2010年,丁桥行政村与大庄行政村合并为丁桥行政村,贺巷里村遂属皇塘镇丁桥行政村。

人口与姓氏结构(2010年)

  • 土地总面积187亩,其中耕地134亩、水面32亩、村基地21亩;
  • 总户数53户,总人口159人(男性77人,女性82人);
  • 民族以汉族为主,有1名侗族村民;
  • 主要姓氏有荆、王、张、曹等,其中荆、王两姓约占65%;
  • 村民通用皇塘方言,沿袭本地习俗。

经济发展

农业生产
该村传统农业以稻、麦种植为主。解放前,生产依赖人力和畜力,粮食产量较低,水稻亩产约180公斤,小麦亩产约50公斤。解放后,土地改革促进了生产关系变革。20世纪60年代,政府组织村民修建渠道、兴建丁桥东电灌站、疏浚皇塘河,水利设施不断完善;70年代进一步推进土地平整与机耕路建设,实现旱涝保收。1980年,水稻亩产提高至500公斤,小麦亩产达200公斤。1983年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后,村民积极性增强,新品种与种植技术不断推广,粮食连年丰收。2010年,水稻亩产突破600公斤,小麦亩产达350公斤。

产业转型
20世纪90年代起,农业结构逐步调整,土地流转加快,劳动力向二、三产业转移,多数村民进入企业就业或外出务工。典型企业包括:

  • 王正庆投资400万元创办丹阳市华洋五金塑料有限公司,年产值1800余万元;
  • 张洪祥投资300万元创办和泰型钢有限公司,年产值1200余万元。
    2010年,该村人均纯收入约1.3万元,主要经济来源为二、三产业。

生活水平与社会事业
改革开放后,村民生活水平显著提高。至2010年:

  • 90%住房为混砖结构楼房,外贴面砖、内铺地砖,居住环境改善;
  • 共有楼房116间、平房14间,人均住房面积48平方米;
  • 拥有小轿车8辆、农用车1辆,家家有摩托车或电动车;
  • 固定电话、自来水、数字电视全面普及,空调、冰箱、彩电、洗衣机基本覆盖;
  • 所有符合条件的村民均参加农村合作医疗保险与基本养老保险。

人才情况(2010年)

  • 有共产党员3名,参军服役4人;
  • 大专及以上学历14人,其中本科6人;
  • 村民荆爱立曾担任原大庄行政村妇女主任;
  • 荆惠生现任镇江市财政局副局长。

发表评论

醉苍生 Copyright © 2013-2024 醉苍生. All Rights Reserved.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