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景点排名文章正文

老俞闲话|内蒙古之旅(第16-18天)

景点排名 2025年10月15日 13:02 1 admin
老俞闲话|内蒙古之旅(第16-18天)

今天是8月9日,内蒙古之旅的第十六天。

如果你打开地图,定位到阿拉善,你会发现阿拉善盟,几乎占了内蒙古四分之一的地盘,这是一片辽阔的27万平方公里的土地,相当于两个半江苏省那么大,但这块辽阔大地上的人口只有27万,在这广袤的天地间行走,你碰到动物的可能性要大于碰到人。那是一个风沙茫茫黄入天的地方。

当你想到阿拉善,你想到的是什么?对,是沙漠。阿拉善是中国两大沙漠的所在地,巴丹吉林沙漠和腾格里沙漠,两大沙漠之间有一座雅布赖山,把沙漠给隔开了,否则,两大沙漠联合起来,接近十万平方公里,在中国稳居第二。分开来说,巴丹吉林排第三,腾格里排第四。但巴丹吉林有着世界之最。全世界沙丘最高峰必鲁图峰就在巴丹吉林,海拔1611.009米,相对高度达460米,有“沙漠珠穆朗玛”之称。在巴丹吉林,巨大的沙山连绵不绝,线条优雅,充满气势。

老俞闲话|内蒙古之旅(第16-18天)

(巴丹吉林沙漠)

有一首歌,叫《苍天般的阿拉善》:“遥远的海市蜃楼,驼队就像移动的山,神秘的梦幻在天边,阿爸的身影若隐若现,哎,我的阿拉善,苍天般的阿拉善,浩瀚的金色沙漠,驼铃让我回到童年,耳边又响起摇篮曲,阿妈的声音忽近忽远,哎,我的阿拉善,沧海般的阿拉善,苍茫大地是家园,心中的思念直到永远......”歌声的悠扬把你带到辽阔的阿拉善,在这里,你会看到野地里,不断有成群的骆驼出现,这些骆驼在广袤的沙丘间游荡,啃食稀疏的沙漠植物,为生息在这里的人们提供珍贵的骆驼奶,当然有的时候还有肉和皮。阿拉善盟是骆驼之乡,驼奶之乡,这里饲养着十几万头骆驼,骆驼奶产量占全国三分之二左右。近年来,城市人群开始兴起喝骆驼奶的风潮,让这里老百姓的收入有所提高。

沙漠治理是阿拉善的首要任务。如果阿拉善沙漠失控,不仅会不断吞噬附近的农田和家园,而且整个中国华北地区可能都会飘满黄沙。我们80年代上大学的时候,那北京天空的漫漫黄沙,几乎对面见不到人,可能有一部分就是这里飘过去的。

老俞闲话|内蒙古之旅(第16-18天)

(阿拉善盟地图)

因此,阿拉善的生态治理,不仅为了自己,也是为了全国。这些年来,为了治沙,相关部门优化人口布局,累计搬迁转移农牧民2.2万人,减少家畜近200万羊单位,草原禁牧面积1.49亿亩。飞播近700万亩,在腾格里沙漠东缘建成了长350公里、宽3—20公里的防风固沙林带。同时,努力打造以沙为核心的旅游业,为城乡群众增加旅游收入。经过多年的治理,沙漠中出现了很多绿色,生态环境得到了很多的改善,很多地方已经形成了稀草草原,而不再是黄沙茫茫。

民间力量也在治沙中起到了重大作用,阿拉善SEE生态协会,以企业家为主体,以保护生态为目标,我也是其中的一员。阿拉善SEE基金会,启动了“一亿棵梭梭”等项目,致力于解决荒漠问题,梭梭树至今已经种了九千多万棵,大部分都成活了。这是中国企业家主动承担更多环境责任和社会责任的标志。

老俞闲话|内蒙古之旅(第16-18天)

(阿拉善盟的梭梭树)

种梭梭树除了能够阻挡风沙之外,还有非常重大的经济价值。梭梭树和肉苁蓉是共生关系,肉苁蓉的种子在土壤中萌发后,幼苗必须通过根系与梭梭树的根系建立连接,才能继续生长。梭梭树根系深入地下,为肉苁蓉提供了稳定的生存基础。肉苁蓉原来很神秘,被誉为沙漠人参,对于男人有很大作用,科学研究表明它是一种很好的健康食品,女性也可以食用,甚至新鲜的可以当做蔬菜吃。现在沙漠中的梭梭树下,普遍开始种植肉苁蓉,老百姓有了更好的经济收入。沙漠已经不再是面目可憎的入侵者,而是充满善意的财富提供者。这再次表明了,只要我们科学利用好自然,自然会给我们无穷的馈赠。当我们以为沙漠中一无所有时,沙漠却慷慨地在向人类提供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宝藏。沙漠就像一个真正的男人,表面憨厚,内心丰富。

我们早上7点半出发,第一站是曼德拉山岩画,需要开车三个小时左右才能到达。我们沿着G307往北开一段,再一路往西。车窗外自然风景不断变化,先是水草丰茂的起伏型草原,贺兰山在右手边若隐若现,随后就看到了一片片梭梭树林,这是我前面提到的防风固沙林的一部分,说不定里面就有阿拉善SEE种的树。紧接着就进入了平坦的稀草草原,草地下就是沙,我们已经行驶在腾格里沙漠中。今年雨水比较多,沙地都长出了草,当地牧民非常开心,骆驼可以更多地被自然喂养。沙漠就像一个容易满足的朋友,给点雨水,就开心地奉献上片片绿色。

到达曼德拉山岩画博物馆已经11点多。我们先参观了博物馆,听取孙建军老师讲解曼德拉岩画和中国及世界各地岩画的前世今生,馆内复刻收藏了不少有典型特征的岩画。因为馆内信号不好影响直播,我们匆匆看了一会展览,就前往曼德拉山中,去看实地岩画。

老俞闲话|内蒙古之旅(第16-18天)

(曼德拉山岩画博物馆内岩画)

因为要走一段路,我们就一路讨论古人为什么要画岩画。我认为,人的表达欲,是人与动物最大的区别,也是人类文明的基础。人的表达主要通过三个方面:一是文字,一是绘画(艺术),一是音乐。通过文字,有效传递信息和历史,通过绘画,充分表达想象和感情。而最古老的岩画,就是最古老的文字和绘画,铭刻于石,既是记录,也是创造。人类的灵性从此诞生,一直绵延不绝传递到今天。这是人类最天真的年代,就像我小时候去割草,用镰刀在地上画上一个符号、一个人或者一只羊。我并没有想到要永恒,我只是快乐地表达而已。古代刻岩画的那些人,是在无意中创造了永恒,让今天的我们,在他们早就忘记的岩画前徘徊沉思。

曼德拉山岩画在曼德拉苏木西南14公里的曼德拉山中。在面积约18平方公里的山地上,分布着四千多幅岩画,年代从新石器早期开始,历经夏商周,一直到清朝还有人在画。跨度有6000多年。主要图案有各种动物、人类狩猎和活动场景、生殖生育崇拜以及天体符号等。这些岩画基本都画在山顶分布的黑色辉绿岩上,用凿刻或磨刻方式刻画而成。山中还有一些岩石围成的房子地基,表明过去这里是有人居住的,而且人数不会太少。环顾四周,曼德拉山就是一座荒山,裸石遍地,沙地冒烟,已经完全不适合人类居住。但遥远的过去,这里应该是一片水草丰茂之地。那个时候,巴丹吉林沙漠和腾格里沙漠,应该还没有这么肆虐。

老俞闲话|内蒙古之旅(第16-18天)

(曼德拉山)

我们从步道上山,实地观看了刻凿在岩石上的岩画,看了遗留的石头地基,感叹人类今天沟通信息的手段已经极其发达,但人与人反而被阻隔了。而古人的一幅岩画,却让我们和他们之间几千年的时空瞬间消逝,我好像看到了他们认真刻画的背影,而那背影里,饱含了令人感动的生命热情。

老俞闲话|内蒙古之旅(第16-18天)老俞闲话|内蒙古之旅(第16-18天)

(曼德拉岩画)

看完岩画,我们直奔百公里外的雅布赖镇吃午饭。雅布赖镇名称来自雅布赖山,我们一路沿着该山的南麓行驶。雅布赖山全长110公里,算是阴山余脉,分隔了巴丹吉林沙漠和腾格里沙漠,古代此山为兵家必争之地,上面分布着100余座烽火台,估计霍去病西征匈奴,应该是经过此山的。

午饭后,我们开车进入巴丹吉林沙漠景区。巴丹吉林沙漠是一个奇特的存在。沙漠中的沙山,常常高达几百米,沙山的脊刃蜿蜒舞动,干净利落,平缓和陡峭结合,形成灵动多姿的山势。更加奇特的是,在沙丘底部居然有很多大大小小的湖泊,在这样几乎不降雨的地方,湖水也不干涸,而且每个湖泊都是不同的形状、颜色与个性,有清澈的淡水湖,有翡翠的咸水湖,有红色的铁锈湖等,奇特的是两个靠得很近的湖,居然颜色和咸淡都不一样,表明它们底下的水源是不同的,而这些水源是从哪里来的也是个迷,有说是祁连山流下来的,还有说从青藏高原流下来的。甘肃的鸣沙山,有个月牙泉就稀奇得不得了,这里有上百个湖,过去无人问津,现在开始变成了游客的打卡地。尽管科学还不能彻底解释这种沙湖相结合的奇观,但游客不用管这些,来了就能一饱眼福。

老俞闲话|内蒙古之旅(第16-18天)

(巴丹吉林沙漠景区)

到达核心景区只有一条路,是修得很好的专用柏油路,我们到达的时候已经下午4点,太阳直射,晴空万里。天气尽管很热,但看沙漠却是最好的时候,蓝天下,那金黄的沙漠线条分明,层次清楚。如果你想开自己的车来沙漠玩,最好开越野车,这样可以自在地在沙漠中穿行。目前阿拉善右旗也在打造世界级别的越野车训练基地,每年已经有好几万人前来体验。到了景区,自然要用最好的方式来玩。我第一想坐的就是小型直升机,到空中去看沙山连绵,看翡翠、碧玉般镶嵌在沙丘中的湖泊、绿洲,这是一种绝美的上帝视角。尽管空中飞行因为气流,直升机的抖动会让你有点担心,但低空飞过沙山,掠过水面的那种体验,那种色彩在你眼前划过的变幻,会让你心灵震撼。

老俞闲话|内蒙古之旅(第16-18天)老俞闲话|内蒙古之旅(第16-18天)

(鸟瞰巴丹吉林沙漠景区)

另外一种体验就是开UTV翻越沙丘,你可以坐着去,让景点人员开,也可以你自己开,这可需要一定的胆量和技巧。我自然是要亲自动手的,UTV我并不陌生,加上有点逞能的个性,跟着前面的向导车,就在沙丘里纵横起来,在各种斜坡和沙脊上乱窜,吓得车里的伙伴哇哇乱叫。景区还有动力滑翔伞等项目,如果你有足够的时间,都可以去体验。当地的著名车手陶永明,开着他的赛车,专门来表演了赛车爬沙丘的精彩,随后我到他车里体会了一下汽车漂移的刺激。当地朋友特意给我安排了亲自动手做骆驼奶茶的体验。最让我感动的还是孩子们来唱的长调,那童声和悠扬的歌声结合起来,令人神清气爽,也令人热泪盈眶。

太阳快要落山的时候,我们依依不舍离开景区,一路上,沙丘在夕阳的照耀下,显得金色而明媚。这些绵延的沙丘,在这里沉睡了万年了吧?今天适当的旅游开发,让游客和沙漠亲密接触,也让它们活了起来,套用王阳明的话来说:你未看此沙漠时,此沙漠与汝心同归于寂。你来看此沙漠时,则此沙漠颜色一时明白起来,便知此沙漠不在你的心外。

老俞闲话|内蒙古之旅(第16-18天)

(体验沙漠UTV)

晚上,朋友请我在敖包山景区吃诈马宴,我们也穿上了当地的民族服装,席间我们看了精彩的歌舞表演,最后被拉到舞台一起活蹦乱跳,群魔乱舞,但内心有一种愉悦,喷薄而出。

天色快黑时,我们爬上敖包山,向敖包敬献了哈达,并绕行三圈为苍生祈福。晚霞如血,天地空旷,在越来越暗的天色中,巴丹吉林镇的灯光次第亮起,那苍凉的大地和笼盖的天空,都阻止不了苍生追求幸福的美好心愿,在辽阔天地间,他们也许就是一粒尘埃,但他们是拥有尊严、追求和信念的尘埃,因此,他们同时也是上帝。

我在巴丹吉林沙漠的深处,在苍凉而伟大的时空里,和你说晚安!

老俞闲话|内蒙古之旅(第16-18天)

今天是8月10日,内蒙古之旅的第十七天。

很多人都会背诵王维的《使至塞上》,其中两句脍炙人口的不朽名句更是朗朗上口: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王维写这首诗的时候,人就在我们今天要去的居延海。从汉武帝时代起,这里就建立了要塞,控制南来北往的通道。今天,这个地方叫额济纳旗。王维诗中的大漠,就是今天的巴丹吉林沙漠,长河,可能是从祁连山流下来的黑河,也叫弱水,一路向北,流到了著名的居延海。在内蒙古境内,弱水也叫额济纳河。

从阿拉善右旗的巴丹吉林镇,开车到额济纳旗,400多公里的距离,横穿巴丹吉林沙漠,一路没有高速,从228省道一路向西北方向前行,进入酒泉,到达黑河边上,拐上G213国道,再沿着黑河一路向北,路过酒泉航天城,在茫茫的沙海中行驶,总共要6个小时左右的时间,才能到达。沿着黑河的这条通道,在古代就是连接祁连山和漠北的大通道,是游牧民族的生命线。我们从早上7点半出发,一路除了单调的沙漠戈壁景色没有任何抓眼球的东西,看多了有一种生无可恋的感觉。我原以为巴丹吉林到处都是高大的沙丘,但实际上大部分地区都是黄沙茫茫的一马平川,那稀稀落落的沙漠植物,宣示着它们对于这里的主权。路上最显眼的绿色,是蚂蚁金服种的梭梭树,成为苍茫大漠的一抹亮色。

老俞闲话|内蒙古之旅(第16-18天)

(阿拉善盟的梭梭树)

居延海古代很大,浇灌了丰茂的草地,因此,额济纳这片土地,从来没有寂寞过,成为各族人民你来我往的场地,也成为各种力量较量的战场。这里是草原丝绸之路的重要节点,东西方之间的核心通道,直达河西走廊北端,这里又是从祁连山到漠北的迁徙和商贸通道,因此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

汉唐时期,这里是中华帝国的范围,那残留的无数烽火台和堡垒,诉说着这片土地对于帝国的重要性,霍去病、李陵、路博德先后来过这里。后来西夏控制这片土地,在黑河边上建了黑水城,来守卫这片四通八达的地方,成吉思汗攻打西夏,拿下黑水城,元朝对黑水城进行了扩建。后来元朝灭亡,黑水城被明军占领,又被明军毁掉。但不管世事如何沧桑,时代如何变迁,这里的人民,一直守护着这片土地。

老俞闲话|内蒙古之旅(第16-18天)

(居延海)

今天在额济纳的蒙古族,主要是土尔扈特部。明朝末期,他们西迁到伏尔加河流域一带游牧。沙俄崛起后,土尔扈特人备受欺负。1771年,17万土尔扈特人踏上了东归之路,半年后抵达伊犁河流域,回到祖国怀抱。其中一部分人被安置在了额济纳旗。“额济纳”,是蒙古语对于黑水的称呼。1753 年,额济纳土尔扈特旗成立,游牧范围以额济纳河为中心,东起弱水下游,西至马鬃山,形成稳定的区域。今天的额济纳,已经变成一个多民族居住地区,蒙古族比例占16%左右。

讲到居延海,就不得不讲霍去病。居延地区纳入中原帝国,是从汉朝开始的。元狩二年,公元前121年春,霍去病率万骑从陇西出发,西击匈奴;同年夏天,他再次率军从甘肃庆阳出发,采取迂回战术,来到居延泽,逆弱水而上,突袭祁连山匈奴部落,大败休屠王、浑邪王,斩杀、俘虏匈奴数万人。河西之战后,匈奴浑邪王率部降汉,汉朝在河西设立酒泉、武威、张掖、敦煌四郡。居延地区作为河西走廊的西北门户,被纳入汉朝军事防御体系,成为抵御匈奴反扑、守护河西的前沿阵地。

老俞闲话|内蒙古之旅(第16-18天)

(呼和浩特博物馆霍去病像)

为了守住居延,汉朝沿弱水两岸构筑了大量烽燧、城障,形成从张掖延伸至居延的防线。后来,汉朝又进一步设立了居延都尉府和肩水都尉府,都尉府下设多个“候官”,如甲渠候官、肩水候官等,形成了层级分明的管理体系。1930年以来,考古专家已经从都尉府和候官等遗址中,发现了数万枚汉简,这些汉简因为干旱保存得很好,时间从西汉武帝至东汉光武帝,涵盖了汉朝经营居延近200年的过程。这些汉简,为研究汉代的军事制度、边疆治理、社会经济乃至日常生活提供了珍贵的史料,与 殷墟甲骨文、敦煌遗书、明清内阁大库档案并称为20世纪中国四大考古文献发现。

经过6小时的跋涉,我们终于来到黑水城遗址。当遗址出现在我们眼前时,蓝天之下朔风劲吹,天空黄沙飞舞。经过几百年的堆积,古城墙下已经堆起高高的沙丘,几乎要把古城掩埋。这就是时间的力量,不管当年多么繁华,在千年风沙前都不值一提。当地在古城下安排了欢迎仪式,我们下车一张口,飞舞的沙粒就进入嘴巴,风把沙粒吹到脸上,有被击打的痛感,人的内心瞬间粗犷起来。

老俞闲话|内蒙古之旅(第16-18天)

(黑水城遗址)

额济纳学者李靖老师来给我们当导游,详细讲解了黑水城的前世今生。11世纪初,西夏击败了回鹘和吐蕃,控制了河西走廊至漠北的交通线。为巩固统治,西夏修建了黑水城,防御北方游牧民族,同时也成为连接西夏与漠北西域的驿站。1226年,成吉思汗率军攻克黑水城,西夏灭亡。元朝建立后,忽必烈将黑水城设为“亦集乃路总管府”,对黑水城进行大规模改造,范围扩大了三倍。今天你进入古城,依然能够看到作为小城的西夏城墙,以及气度恢弘的元朝城墙。黑水城成为中原与漠北及西域贸易的枢纽,变得十分热闹,城中聚集了来自世界各地的商人和游侠,马可波罗也曾经到过这里。这里也成了文化传播之地。城里遗址,有藏传佛教寺庙,有道教建筑,城外还有清真寺塔,出土的文书包含了汉文、蒙古文、西夏文、藏文等多种文字,反映了当时多民族融合的状态。

1372年,明军攻占黑水城。元朝从北京败退后,黑水城成为北元在西北的重要据点,朱元璋为了肃清后患,派冯胜进攻黑水城。黑水城守军依托城墙固守。冯胜采用“筑坝断水”战术,使得城内水源断绝。最终,元军开城投降。但明军目光短浅,没有意识到这里的战略重要性,对黑水城进行了毁灭性的打击和破坏,将城内居民强行迁入内地,退守嘉峪关,导致黑水城被废弃。漫漫黄沙,一层层堆积,逐渐把黑水城掩埋。风沙的肆虐,是对古城的保护,也是对古城的悲悼,既然要放弃,那就放弃得更加彻底吧。

老俞闲话|内蒙古之旅(第16-18天)

(黑水城遗址)

1908年,俄国探险家科兹洛夫三次来到黑水城,在城内大肆发掘,盗掘了大批文物,包括大量的佛经、壁画、文书等,还有以汉文、西夏文、藏文等各种文字书写的文献。这些珍贵的文物被运往俄国并在圣彼得堡展出,黑水城遗址因此名闻世界。今天这些文物躺在彼得堡的冬宫博物馆里,我们要进行研究,还得去那里借用。

参观完黑水城,我们到额济纳行政中心所在地达来呼布镇午餐。午餐后,我们到额济纳博物馆参观。这是我临时加的行程,原来的安排里没有。如果一个城市有博物馆,你一定要先去看一看,了解一下这个地区的前世今生,这样你去看任何景点,都会更加有感觉,前世今生了然于心。额济纳博物馆不算大,但通过文物的展示和说明,把这一地区的脉络说清楚了。尤其是汉朝开始在这里的经略,以及黑水城的兴衰变迁,通过文物的展示,让你清清楚楚,你再走在这片土地上,脚步会踏实很多,内心也会丰富很多。

提到胡杨,大部分人马上想到的是新疆,是塔里木河两岸的胡杨树。实际上,额济纳的胡杨,极具特色,蔚为壮观,达到几十万亩的规模。弱水流到这里,漫漫涣涣,形成了不少河道,最终汇入居延海。所以,自古这里就水草丰茂,又被巴丹吉林沙漠包围,所以特别适合胡杨生长。最老的胡杨树已经历千年岁月。在额济纳看胡杨,即使你不去景区,也随处可见。核心景区在一道桥到七道桥之间,从地名可以看出来,这里曾经有很多河,现在河道基本处于干涸状态。我们去了四道桥的英雄林,这里的胡杨树大部分在200年以上,几乎每一棵树的形状都充满了艺术气质,造型丰富,盘根错节,饱经风霜。但不管长成什么形状,或挺拔,或卧躺,或曲折,每棵树都充满了力量感,有一种不屈的挣扎和抗争在里面。弱水有几十年到此断流,额济纳水源缺乏,这些胡杨树能够活到今天,是一个奇迹。现在,上游通过调济水量,额济纳得到了水的补充,居延海曾经干涸,现在有了40平方公里的水域,胡杨林的成长,又有了保障。

老俞闲话|内蒙古之旅(第16-18天)老俞闲话|内蒙古之旅(第16-18天)

(额济纳胡杨林)

从胡杨林出来,我们一路奔向居延海,这是我最想去的地方。在我心里,居延海已经变成了一种意象,一种诗意,一种从远古就存在的苍茫和浩荡。“单车欲问边,属国过居延”,这是王维《使至塞上》的前两句。这首诗也许他就是站在苍茫的居延海边上写的,朔风吹着他的衣襟,飘飘扬扬,他的内心充满了孤独和苍凉,“大漠孤烟直”,那是被风卷起的沙尘,盘旋在空中。他的前面还有漫漫长路,目标是燕然山的方向。

居延海最大时,面积曾达2600多平方公里。秦汉时期,还有720平方公里。祁连山的水滔滔不绝,一路北上,经过八百公里的跋涉,最终汇聚到居延海。匈奴人称为“天池”,汉代称“居延泽”,魏晋时称“北海”和“西海”,唐代到今天,一直叫“居延海”。《水经注》里也提到了居延海,叫弱水流沙。随着水面逐渐缩小,居延海分成了东、西两片,即东居延海和西居延海。

解放后,由于黑河流域的工农业和城镇用水量快速增长,下游几乎干涸,1961年,西居延海干涸,1992年,东居延海消亡。两大湖盆成为巨大的风沙源,生态环境急剧恶化,胡杨林大面积死亡。2000年,国务院出面,作出了黑河跨省分水的决定,减少中游生产用水;2002,黑河水再次流入东居延海;2003年,流入西居延海。今天西居延海依然缺水,但东居延海的水域面积已经稳定在了40平方公里以上。

老俞闲话|内蒙古之旅(第16-18天)

(居延海)

随着生态的改善,胡杨林又恢复了生机,东居延海里,沙鸥翔集,锦鳞游泳,芦苇摇曳,红柳飞舞,一派美好的水域风光,有了“浩浩汤汤,横无际涯,朝晖夕阴,气象万千”的气概。人类在犯了一系列愚蠢的错误后,终于意识到了生态环境的重要性。可惜,人类总是在濒临最危险的境地时,才学会反思和改正,有时甚至悔之已晚。

今天,老天以一种特别的方式,欢迎我们来到居延海。狂风吹起风沙,瞬间,蓝天黄沙弥漫,太阳变成了像月亮一样的光芒,我们顶风来到湖边,看苍茫的湖水碧波荡漾,有鸥鸟在水面上迎风飞翔,沙漠的苍凉气势,和湖水的浩荡无际,形成强烈的对照,让人彻底消融在天地的大悲大美之中。没有水,沙漠了无生趣;没有沙,湖水无所依托。沙漠和湖水,表面你死我活,实际互相成就。

老俞闲话|内蒙古之旅(第16-18天)

(居延海的黄昏)

回去的路上,风沙已过,夕阳挂在天尽头,把天空染成一片红色,我的眼前没有长河,但大漠落日圆,是一种更大的气势。在这些穿越内蒙古的日子里,我们迎来送往了很多次日出和日落,在日出日落间,在内蒙的广袤草原、辽阔大地上,我的自我在不断缩小,我的心灵却因为天地滋养而变得日益丰富。

今天是在内蒙古的最后一天,当地朋友热情招待,我盛情难却,举杯畅饮,一醉方休。我在居延海边,美丽的额济纳旗,和你说晚安!

老俞闲话|内蒙古之旅(第16-18天)

今天是8月11日,内蒙古之旅的第十八天,也是行程的最后一天。

额济纳已经是内蒙古的最西边,如果再往前走,就走出了内蒙古,进入甘肃地界,穿过甘肃,就进入了新疆,到达哈密。

额济纳是没有民航机场的。最初的安排,我们是到了额济纳往回走,再次回到巴彦淖尔或者包头,然后团队飞回北京。出发前,我看了看地图,一直犹豫是往前走到哈密结束,还是往回走结束。我是一个不太愿意走回头路的人,但走出内蒙古来结束最后一天,好像又有点不对。正在犹豫的时候,民盟中央发来一条通知,让我12号去哈密参加会议。这一下可真是太巧合了,我毫不犹豫让团队调整了行程,最后一天驱车六百公里,沿着G7,直奔哈密。刚好我心里有一个地方,一直想去看一看,黑喇嘛城堡遗址,在甘肃肃北蒙古族自治县的马鬃山镇旁边,要是不走这条路,基本上没有可能走到这个地方。

老俞闲话|内蒙古之旅(第16-18天)

(黑喇嘛城堡遗址)

从巴彦淖尔一直到哈密,基本穿越的都是沙漠和戈壁,一路向西,乌兰布和沙漠,巴丹吉林沙漠,进入甘肃和新疆后,就是大戈壁莫贺延碛的一部分。但这一路并不荒凉和落寞,在古代,这是草原丝绸之路的关键路段。商贾行旅,驼队客商,络绎不绝。尤其元代的时候,彻底打通了从中国通向欧洲的通道,驿站一直修到了黑海边上。几天前我们走过的鸡鹿塞,昨天我们看到的黑水城遗址,再到今天我们要去的马鬃山,都是这条道路上重要的站点,到了哈密,河西走廊的丝绸之路和这条草原丝绸之路合二为一,让东西南北的物资源源不断流通和交换。古代人类交流的频繁程度和远行能力,比我们想象的要丰富很多。人类,一直是在远行和开拓中,成就自己的。

早餐后离开额济纳,内心充满了不舍。当地朋友为我们举行了隆重的欢送仪式,给我们献上哈达,送上美酒,用悠扬的歌声和优美的舞蹈为我们送行。我们在马头琴悠扬的琴声中启程,继续奔向远方。人生一旦上路,旅程是不会结束的,任何一次的结束,都是在为下一次继续远行做准备。

G7高速像一条永无尽头的绸带,把我们带向今天的目的地哈密。离开额济纳的时候,胡杨树还耸立在荒野中,但紧接着就是几乎寸草不生的沙漠、黑色火山包,还有那天边飘起的风沙。我们一路前行,离开内蒙古,进入甘肃境内,中午12点,到达了黑喇嘛城堡遗址,当地也把这个遗址叫公婆泉遗址。

老俞闲话|内蒙古之旅(第16-18天)

(G7高速)

黑喇嘛名叫丹毕坚赞,约1862年出生于俄国,是杜尔伯特部蒙古人,他是一个特别不安分的人,早年因为在外蒙古反对清政府两次被驱逐。随后,他因为反对沙皇政府被逮捕,逃出来后到了西藏,学习密宗,号称得到了神启,开始以活佛自居。1912年,他前往科布多(今蒙古国境内),自称是上天派来从中国人手中解放蒙古人的使者。他迅速组织起一支5000多人的部队,残忍杀害了不少中国人,成为外蒙古西部的实际统治者。由于他的危险性,1914年,黑喇嘛再次被俄国逮捕,流放到伏尔加河下游地区。1918年,俄国十月革命后,黑喇嘛逃回外蒙古,率领部队来到黑戈壁,在马鬃山的碉堡山修建了要塞——丹宾喇嘛城堡,以劫掠往来商旅为生。当时苏联已经把外蒙古的实际控制权拿到手里,他不断鼓动蒙古贵族和苏联造反作对,因此,苏联于1923年派特工进入黑戈壁,伪装成哲布尊丹巴活佛的使团,成功刺杀了黑喇嘛。他的首级被砍下,用福尔马林处理后送往乌兰巴托示众,今天,他的头颅依然保存在圣彼得堡的一座建筑里。我们从这个故事里,总结不出什么意义来,黑喇嘛以宗教的面目出现,实际心里并没有什么信仰,骨子里,他是纯蒙古人种的支持者,这一点,有点像希特勒希望德国人是纯粹的雅利安人一样,充满邪性,充满了狭隘。

老俞闲话|内蒙古之旅(第16-18天)老俞闲话|内蒙古之旅(第16-18天)

(黑喇嘛城堡遗址)

之所以这里又叫公婆泉遗址,是因为在这个寸草不生的环境中,有地下水涌出地面,形成了公婆泉这一水源,但我们在现场并没有找到这个水源,也没有人能够告诉我们在什么地方。我们来到荒芜的碉堡山上,山包很低,都是风化的火山辉绿岩,山坡上、山顶上,是建筑的遗址,已经荒废成残垣断壁,房子之间有纵横交错的战壕相连,整体上形成了居高临下、易守难攻之势。黑喇嘛之所以选择这个地方,是因为当时这个地方基本属于三不管的地带,这样他就有了生存的余地,但这里土地贫瘠,没有战略纵深,所以后来他被消灭,也并不意外。

中午,我们在马鬃山镇吃了午饭,没有了当地朋友来回招呼,我们团队一人一碗米饭,把家常炒菜往饭上一浇,吃得舒畅顺心。马鬃山镇属于甘肃肃北蒙古族自治县,地处甘肃省最北端,北部与蒙古国接壤,拥有甘肃省唯一的陆路边境口岸——马鬃山口岸。马鬃山镇自己是一块飞地,远离肃北核心,中间被玉门和瓜州隔开。这里,古代是草原丝绸之路的必经之路,今天也是战略要地,一个小镇的面积,有半个宁夏那么大。

离开马鬃山,我们很快进入了新疆境内,茫茫戈壁向我们迎面扑来,强风劲吹,风沙弥漫,道路两边的风车在不急不慢地转动,极目之处,至少有上百个风车,风力发电在这里十分发达。古代沙漠驼队要走这段路,至少得一个星期之上吧,现在G7公路,把我们三个小时就送到了哈密。接近哈密时,天山进入眼帘,高峻雄伟耸立在我们的右边,山上还有残剩的积雪,熠熠闪光。去年我们的南疆之旅,就是从天山脚下的哈密开始的。再次来到哈密,内心感到十分亲切。“哈密”来自蒙古语,意思是“瞭望台”,表明古代这里是军事要地,南来北往的交汇处。现在,哈密变成了甜蜜的代名词,去年我们来这里,喊响了一句文旅口号:有一种甜蜜叫哈密!

老俞闲话|内蒙古之旅(第16-18天)

(天山脚下的哈密城)

晚上,我们举行了内部总结联欢活动,整整18天的时间,我们几乎穿越了整个内蒙古,行程7500公里,从呼伦贝尔大草原到阿里山的绿水青山,从锡林郭勒的广袤天空到乌兰察布的神奇火山,从呼和浩特的历史叙事到鹿城包头的长城黄河,从鄂尔多斯的大汗陵墓到巴彦淖尔的鸡鹿要塞,从乌海的沙湖奇观到阿拉善的贺兰仙境,从巴丹吉林的壮美沙漠到额济纳旗的千年胡杨,我和团队成员一路走来,风餐露宿,夜以继日,对内蒙古这片广袤的土地充满期待,也希望我们的行走和表达,不辜负这片土地的厚望。我们尽量对每个景点和叙述做充分的准备,尽量不给当地制造麻烦和添乱,尽量自己解决所有的食宿和行程问题,尽量为当地的农产品和文旅进行宣传,尽量通过视频和文字,把内蒙古最精彩的景色和历史展现在网友面前。面对内蒙古人民的好客、热情和真诚,我们唯有尽力。整个团队成员,没有一个是拉垮的,从前期调研到现场拍摄,从后勤安排到车队调度,从嘉宾对接到当地联络,每个成员都尽心尽力,互相配合,对于额外的工作,欣然接受,充满热情。半夜到达,早晨出发,每个人都精神饱满,斗志昂扬!我们被内蒙古所感动,我们也希望我们的努力让内蒙古感动!一个人的远行也许足够悲壮,但一群人的远行,才是伟大的事业。

这次整个团队,是由大家熟悉不熟悉的几个团队组成的:老俞闲话团队,负责我个人平台的拍摄和运营;东方甄选团队,负责东方甄选的同步直播和运营;诞梵团队,负责车队调度和其他后勤;东风猛士团队,负责汽车的维护和宣传拍摄;新东方内蒙古团队,负责和当地文旅接洽和关系梳理。这些团队成员互相配合,确保每一天的行程都能够顺利进行。我在这里向所有团队成员表示深深的感谢。

另外,这次内蒙古之旅,也是嘉宾最多的一次,7、8月份是内蒙古旅游最兴旺的时候,每个人都想到大草原来看一看,我是一个喜欢热闹的人,尤其朋友相聚我更加开心,因此来者不拒。前前后后,有十几个嘉宾加入了队伍,从大家熟悉的郭建龙老师、施展老师,到曾花、孟磊、梁宁、文德诺布,还有第一次加入的陈海贤老师和作家榜的吴怀尧,中间还有我北大的师弟厉伟,以及我一些江湖上的朋友,大家你方唱罢我登场,为这次旅程增添了无穷的色彩。我在这里向所有的嘉宾表达深深的感谢!

老俞闲话|内蒙古之旅(第16-18天)

(和朋友们在胡杨林的合照)

内蒙古之旅暂时告一段落。尽管在整个行程中,我们已经竭尽全力,但对于内蒙古的宣传依然只能算是蜻蜓点水,浮光掠影。希望未来有机会,以一种更加静水深流的心态,和内蒙古这片丰富而广袤的大地,更加亲密地接触,并为它做更好的宣传和叙述。这次最大的遗憾是赤峰和通辽两地没有来得及过去,好在这两个地方离北京比较近,我们以后会专门补上。我在这里向所有内蒙古的朋友,表达深深的感谢!

最需要感谢的,还是广大的网友,没有你们的支持和鼓励,我们可能坚持不下这艰苦的旅程;如果没有你们的关注和认可,我们可能不会这么倾心去挖掘内蒙古的魅力;你们的参与是我们的动力,你们的点赞是我们的能量。人,都是在互相鼓励中努力前行的。尽管我们大部分人都没有见过,只是在虚拟空间里相遇,但我们依然是一个团队,是一群有着共同兴趣和信仰的人,为宣传祖国的大好河山,为祖国的繁荣富强,努力在做力所能及的事情。

最后,让我们一起感谢伟大的祖国,她深厚的历史和文化,她广袤的大地和山河,她包容的胸怀和气度,她奋发的勇气和力量,为我们提供了人生最美好的舞台。让我们一起努力,让祖国的树更绿,花更美,水更清,天更蓝,人民的生活更加美好!

我在祖国的辽阔天空下,在祖国西部的甜蜜之地哈密,和你说再见!

(点击详见内蒙古之旅路线图)

老俞闲话|内蒙古之旅(第16-18天)老俞闲话|内蒙古之旅(第16-18天)老俞闲话|内蒙古之旅(第16-18天)

发表评论

醉苍生 Copyright © 2013-2024 醉苍生. All Rights Reserved. 网站地图